截止2018年數據,台灣省現在有外國人有726,584人,擁有永久居留身份13,556人。其中不少是華人。
革命與華人華僑
清末民初,國內民不聊生,東南沿海的百姓紛紛到海外謀生,其中東南亞和美國是華人的主要聚集地。
孫中山發起革命正是依託海外華人的資金支持和人力支持,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海外華人又為抗日戰爭付出巨大犧牲。
而東南亞中很多華人在歸化本地之前大部分人持有中華民國國籍,在國民黨退居台灣之後,又有相當數量的華人移居台灣。台灣省的華人主要來自於緬甸、印尼和馬來西亞。
緬甸華人
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國民黨軍隊。1950年,雲南解放,國民黨團長李國輝率領700餘人從雲南潰逃緬甸。隨着潰軍越來越多,殘軍擴充至6000人。
這些殘軍在緬甸形成獨立王國,先後擊敗緬甸軍隊的多次圍剿。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控訴,蔣介石只好撤走3300名老弱病殘到台灣,還有2500名士兵留在當地。
這些國民黨殘軍在緬甸的圍剿下又有部分撤退到泰國。到達泰國的國民黨殘軍後來加入泰國國籍,因為泰國經濟及環境相對穩定,大部分人在當地生根發芽。目前分佈在金三角的殘軍及後裔約6萬人。
而留在緬甸的國民黨殘軍因緬甸政局不穩,經濟落後,有相當一部分人繼續到台灣謀生。這些人以雲南人為主。
1965年,緬甸政府下令關閉境內所有的華文學校,國民黨殘軍及當地華人為了子女能接受漢語教學和發展紛紛到台灣發展,這部分人已經融入當地。
到了70年代,台灣經濟開始騰飛,而緬甸政局動蕩,經濟發展滯後。緬甸就業機會少而且薪資又低。華人為了發展,又到台灣尋求機會。
因為之前緬甸華人已經有兩撥移民進入灣,70年代之後的緬甸華人主要是在親戚的介紹下到達台灣,這些人部分持有緬甸和台灣兩本護照。
經過幾十年的移民及發展,目前緬甸華人在台灣約有5萬人。這些緬甸華人主要聚居在新北的中和區,並且以雲南人為主。
因為緬甸華人眾多,在中和區形成了緬甸街。緬甸街上的商鋪到處懸掛着帶有雲南和雲南少數民族及緬甸語字樣的招牌。
印度尼西亞華人
印尼是世界上華人最多的國家,約2000萬,但經過多次排華,大部分華人隱瞞自己華人身份。1949年印尼獨立,獨立之後多次排華,華人為了避難,大量華人離開印尼。
目前約有3萬名華人移民澳大利亞,15萬人移民香港。集中移民台灣的是在1960年,受印尼排華影響,約有1500名華人華僑遷居台灣。
這些印尼華人以客家人為主,大部分被安置在桃園、新竹等地。
到達台灣的印尼華人因為印尼官員的搜刮,大部分到達台灣比較貧困。現在台灣的印尼華人主要從事零售業,印尼華人和印尼人在台北形成一條印尼街。
馬來西亞華人
梁靜茹和光良等馬來西亞藝人因最先在台灣爆紅,長期被人誤認為是台灣人。這也反映了馬來西亞華人在台灣打拚人數之多。
馬來西亞華人在台灣以求學為主,台灣的馬來西亞華人中學生佔據一半。馬來西亞是世界上少有的整個華人群體以漢語為母語的國家。當地從幼兒園到大專均有完善的華文教育。
大量華人在以漢語為教學語言的獨小和獨中就讀,但是馬來西亞政府不承認獨中文憑。為了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這些獨中生紛紛到海外留學。
經濟相對發達、高校林立的台灣省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馬來西亞在台灣省的留學生累計已經有七八萬人。不過大部分留台的馬來西亞華人返回馬來西亞發展,少部分留在台灣。
庇護所
海外華人數目龐大,約5500萬人。這些華人在海外憑藉勤勞與智慧在當地生根發芽,但也伴隨着部分國家的排華運動而顛沛流離。
華人移民台灣省有特殊的歷史關係,國民黨長期受到海外華僑的資助,海外華人與祖國休戚與共。當國民黨退守台灣之後,流居東南亞的國民黨軍人及後裔也跟隨到達台灣省。
而在海外排華運動興起時,台灣和大陸一起接受了大量的華人難民,成為海外華人的避難所。
經濟
因為台灣經濟相對發達,海外華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紛紛到台灣謀生。而台灣為了照顧相同血脈的華人也提供了大量的幫助與優惠政策。
僑教政策
台灣省為了吸引海外華人到台灣留學,1952年設立「僑生教育基金」。獎學金最高可達30萬台幣。獎學金不光學習優異者可以獲得,家庭比較貧困的華人也可以獲得清寒獎學金。
而且台灣高校錄取華人門檻也比較低,只要所在國高中成績合格就能申請到台灣留學。因此台灣吸引了大量的東南亞華人學生赴台留學。除了獎學金,台灣還鼓勵華人在台灣打工補貼生活。
從1952年到現在,約有十多萬華人在台灣留學。
結語
台灣省作為中國人的聚集地之一,經濟發達。曾經為海外華人提供了避難之所,現在依然有源源不斷的華人定居於此。不論這些華人來自何地,都流着相同的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