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enome wide pattern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admixture in peninsular Malaysia Malays》《馬來西亞半島馬來人群體的全基因組結構和混合模式》一文,對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馬來人全基因組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這些人群的基因構成中,廣泛存在與Chinese相關的成分。
一、研究人群
首先,文章介紹了馬來半島的人口構成,In Peninsular Malaysia, the Malays form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63.1%) followed by Chinese (24.6%)and Indians (7.3%)。主要人口為佔比63.1%的馬來人,24.6%的華人和7.3%的印度人。
對於取樣,文章這樣介紹,取樣為馬來族下屬的五個支系,Melayu Bugis、Melayu Jawa、 Melayu Minang、 Melayu Kedah、Melayu Kelantan,並選取了12個對應種族作為對比,包括馬來西亞的原始馬來人(1)、馬來西亞的尼格利陀人(矮黑人)(2)、中國雲南(2)、泰國(1)、印尼(3)、印度(2)、非洲(1)。
二、常染色體分析
作者通過admixture軟件,分析了這17個人群的基因。
結果顯示,當K=6時,可以分為Malays(馬來)、 Proto-Malays(原始馬來)、 Semang(尼格利陀-色芒人)、Chinese(中國成分)、Indians(印度)、African(非洲)等6個主成分。
Cluster1(新馬來人成分),在馬來西亞和印尼較多,馬來西亞五個部族中佔比Jawa爪哇(0.419)、Bugis武吉士(0.255)、Minang米南(0.318)、Kelantan吉蘭丹(0.222)、Kedah吉打(0.206),印尼的三大部族中Jawa爪哇(0.251)、Melayu馬來亞(0.378)、Toraja托拉查(0.444),其他人群中較少。
Cluster2(原始馬來人成分),在各部族中較少,只在Temuan中較高(36.1%),這個人群是馬來西亞的一個部族,屬於原始馬來人,其他人群均在5%以下。
Cluster3(尼格利陀——矮黑人成分),在各部族中較少,只在叢林矮黑人的Jahai(0.808)、Kensui(0.926)較高,其他各個人群均在6%以下。
Cluster4(中國成分)是分佈最廣的一個成分,在馬來西亞的馬來族五個部族中佔比為Jawa(0.561)、Bugis(0.665)、Minang(0.525)、Kelantan(0.542)、Kedah(0.527),佔比均超過50%,在馬來西亞原始馬來族的Temuan(0.478),在Negritos(尼格利陀矮黑人)兩個部族中的Jahai(0.168)、Kensui(0.035),在泰國北大年府Pattani(0.57),在印尼三個部族中佔比Jawa(0.663)、Melayu(0.586)、Toraja(0.54),也都超過50%,在中國雲南基諾族Jinuo(0.959)、佤族Wa(0.936),佔比都超過90%,在印度的Marathi(0.006)和泰盧固Telugu(0.006)。在馬來西亞全部新馬來人和印尼全部馬來語人群中,Cluster4(中國成分)都是比例最高的。在矮黑原始人和印度人群中佔比則非常少,為16.8%、3.5%、0.6%、0.6%。
Cluster5(印度成分)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的主要部族中,也有一定的影響,但明顯比中國成分弱很多。分為馬來西亞五個部族Jawa(0.004)、Bugis(0.008)、Minang(0.125)、Kelantan(0.162)、Kedah(0.208),馬來西亞原始馬來人Temuan(0.006),矮黑人兩個部族Jahai(0.002)、Kensui(0.015),泰國北大年府Pattani(0.14)、印尼三個部族爪哇Jawa (0.008)、馬來亞Melayu(0.012)、托拉查Toraja(0.003),中國基諾族Jinuo (0.005)、佤族Wa (0.005),印度本土Marathi (0.979)、Telugu泰盧固(0.975)。
Cluster6為非洲成分,12個人群中只有非洲約魯巴人Yoruba佔比99.2%,其他亞洲人群中印度Marath佔比為0.4%,其他亞洲人都基本沒有(0.001屬於噪點,可以忽略)
admixture軟件從K=2到K=10的不同分析結果,如下圖。
三、文章結論
文章發現,馬來族五個種族中,98%的基因片段可以從印度人和中國人里找到,馬來族在歷史上和其他民族的融合還是很多的。
文章指出,More than 98% of these northern Malays haplotypes could be found in either Indians or Chinese populations, indicating a highly admixture pattern among populations. (超過98%的北部馬來族的單倍型,可以從印度人和中國人的基因中找到,顯示了人群間的高度融合)
不同人群的聚類圖,可以看到中國人、原始馬來人、新馬來人、共享基因組在聚類樹上的位置較近,印度人群和非洲人群則較遠。
對於現代馬來族的形成,文章回顧了歷史,指出2000多年前的新馬來人是現代馬來西亞馬來族的主要來源,In relation to the modern Malays, it is known that Malays have been previously referred to as admixed Deutero-Malays, which are the descendants of the Proto-Malays who had admixture with other populations, such as Arab,Sumatran and Siamese。(關於現代馬來族,一般認為,是指的由歷史上的新馬來人發展而成的,而新馬來人是原始馬來人與其他人口如阿拉伯人、蘇門答臘人和暹羅人融合而成。)
同時,文章認為,華人的遷入和融合,對於新馬來人的形成是重要的一個族源。Other sources have postulated that the Deutero-Malays originally migrated through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and reached the Malay Peninsula about 1500 to 2000 years ago,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Proto-Malays。(關於新馬來人形成的另一個重要起源假設,是1500-2000年前從中國南部遷移而來的移民,他們在原始馬來人之後到達了馬來半島。)
文章提供了PCA主成分分析,從PCA圖上看,也確實如此,中國兩個人群(基諾族和佤族),和馬來人5個部族、印尼人3個部族是接近的。中國人群和馬來語人群,語言和宗教信仰的差異較大,基因上的差異則較少。
最後,文章更進一步的認為,現代馬來族的祖先,是和原始馬來人和中國人共祖的。the ancestry lines of Malays, Indonesians and Thais were traced back to have shared a common ancestor with the Proto-Malays and Chinese.(馬來人、印度尼西亞人、泰國人的祖先線索,可以追溯到一個與原始馬來人和中國人共同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