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軍戰神白崇禧曾答應指揮淮海戰役,有他在,淮海戰場會變天嗎?
對我軍指戰員來說,白崇禧恐怕是任何人都不想遇到的對手。
桂系給我軍帶來的損失之大、影響之長,是蔣軍中任何派系都做不到的。
陳誠和薛岳曾讓我軍非常被動,損失很大,但那隻限於中央蘇區和長征路上的前期,而且,那時的紅軍最高領導人還不是毛澤東。
傅作義在華北也曾讓我軍吃過大虧,但那也只是解放戰爭期間,林彪大軍一入關,傅作義就老實了。
只要這個白崇禧,長久以來陰魂不散,從紅軍時代一直到解放戰爭,都曾給我軍以殺傷 ,甚至於傷亡很大,這讓很多高級將領都對他恨之入骨。
紅軍時期,他在桂北的湘江之戰中消滅了差不多一半的中央紅軍,彭德懷對此記了一輩子;解放戰爭之初,他的桂軍以少打多,讓陳毅在泗縣的大雨中遭遇失敗,使其陷入軍事生涯的低谷;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時候,桂系又在中原腹地讓這支勁旅元氣大傷,從大別山出來的時候,只剩下不到一半人;即使是在解放軍摧枯拉朽橫掃南中國的時候,白崇禧仍然有能力給強悍的四野製造麻煩,在青樹坪重重敲了林彪一下子……
所以,白崇禧被稱為蔣軍戰神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他不僅打我軍狠,打日軍也毫不手軟,當年他指揮杜聿明、鄭洞國等一班蔣氏嫡系在崑崙關血戰日寇,贏得大捷,也算是千古留名。
可以說,在蔣軍內部,能打的將領也一抓一大把,除了剛才提到的傅作義和薛岳之外,還有老將衛立煌,中生代的是杜聿明、王耀武、孫立人、陳明仁、廖耀湘、胡璉、黃維、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張靈甫甚至非雜牌軍的黃百韜,都有着非常強悍的戰力。
但這些人,包括傅作義、薛岳和衛立煌三位肩扛三顆星的「二級上將」,戰鬥力都不能和白崇禧比,不僅僅因為白崇禧軍事造詣高超,更關係的是人家在部隊中有自己的基本盤,桂系部隊可是讓蔣介石頭疼了一輩子,而且白崇禧他大哥李宗仁也是個能打的悍將,後來還當上了「副總統」。
三大戰役中,遼瀋戰役的指揮官是衛立煌上將,平津戰役的指揮官是傅作義上將,淮海戰役的指揮官是劉峙上將,這三個人,無論是戰鬥力、級別還是軍方背景,無一能和白崇禧比,特別是有「五虎上將」之稱的劉峙,在淮海戰役中基本是作為「豬」隊友的角色存在的。
很多人問,如果換了白崇禧當指揮官,來指揮蔣軍的淮海戰役,結果會怎麼樣呢?
這雖然是個假設,但卻是個挺有意思的假設,雖說歷史沒有如果,但設想一下也是件有意義的事。而且,蔣介石確實想讓白崇禧出面來統一指揮華中和徐州兩大「剿總」,這樣的話,他就是淮海戰役的最高指揮官了。
但最後白崇禧卻放了蔣介石的鴿子,先是答應,然後又突然變卦,讓蔣介石空歡喜一場。
蔣介石覺得白崇禧在軍國大事上形同兒戲,事實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這樣,如此重大的事情,對於老資格的軍事家、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來說,他自然深知這件事對全國戰局的重要,兩地蔣軍加起來有將近百萬之多,對他來說,既是榮譽,也是機會,打好了,青史留名,還可以為桂系增加籌碼,這不是好事嗎!
白崇禧之所以變卦,是在他到南京走了一趟之後。
白崇禧和蔣介石的關係,多少年來一直是互相提防、互相利用,但又不得不互相依靠。蔣介石深知白崇禧的軍事能力遠出他的嫡系之上,讓他掌握近百萬大軍來指揮徐蚌會戰(即淮海戰役)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白崇禧一開始也信心滿滿,但從武漢去過南京之後,他立即表示:我幹不了,誰愛干誰干。
白崇禧的變卦讓蔣介石異常憤怒,認為白崇禧這是在耍大牌,出爾反爾,想要自己好看。
那麼,白崇禧為什麼要變卦呢?
原因很簡單,到過南京之後,白崇禧認真考慮了徐蚌會戰的形勢,他悲哀地發現,即使他這個蔣軍戰神出馬也一樣贏不了!
白崇禧對於局勢的判斷源於四方面:對蔣先生的了解、對徐蚌戰場的洞察、對全國戰局的把握以及對桂系前景的憧憬。
白崇禧對蔣介石太了解了,知道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超級指揮,這是白崇禧最受不了的。
蔣介石自以為是,覺得老子天下第一,因此認為自己什麼都行,經常越過戰場最高指揮官來超級指揮一線戰鬥。
這和毛澤東有着巨大的差別,對毛澤東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和前方將領取得一致,從不強加自己的意志給別人。就算是遼瀋戰役打錦州這樣重大的戰略舉措,他也和林彪來往討論和商量了足足半年,一直到林彪從心理上接受了「關門打狗」的戰略。
蔣介石不一樣,他喜歡一杆子插到底,這倒不是他不信任前線的最高指揮官,這是性格。所以,前線指揮官經常被他弄得不知怎麼辦,是聽總統的,還是聽總司令的?
解放戰爭中,蔣介石坐着「美齡」號專機飛來飛去垂直指揮,看似很忙,實際是在幫倒忙,今天下一個手令,明天空投一紙暗諭,不管是衛立煌還是杜聿明,都要被他煩死,只要劉峙不煩,因為劉峙本身根本沒主意。
杜聿明甚至到了要破壞無線電通訊的方式來斷絕和蔣介石的聯繫,但老蔣更絕,乾脆用空投手令的方式來垂直指揮,弄得杜聿明直想尋死。
而自大自負的白崇禧,絕對不會接受蔣介石這種越級指揮,如果真發生這種事情,算是誰的?責任自然不會由總統背,但讓白崇禧背嗎?白崇禧冷笑一聲:姥姥!
白崇禧考察了徐蚌戰場,他發現戰場上幾乎全是蔣介石黃埔系的將領,這些人他指揮不動。
白崇禧對全國五大戰區的軍力配比了如指掌,西北胡宗南、東北衛立煌、華北傅作義、徐州劉峙,再就是他白崇禧的華中。他心裏很清楚,就部隊人數和戰鬥力來看,徐州第一,東北第二。
徐州靠近南京,過了長江就打到蔣軍的心臟了,所以在徐州配置重兵可以理解。
但白崇禧發現,徐州的精銳幾乎全是蔣介石的黃埔系,如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以及不是嫡系勝似嫡系的黃百韜,這些驕兵悍將全是忠於蔣介石的人,不會服從白崇禧的命令。對於一個戰場指揮官來說,不服從命令,哪有勝仗可言?而這恰恰是蔣軍的特點!
有人說白崇禧指揮蔣軍嫡系的能力不是一絕嗎?當年在廣西,他在崑崙關大捷的時候指揮蔣介石嫡系的杜聿明和鄭洞國等人血拚日寇,那些人不是對他百分之百服從嗎?不然怎麼打得日寇抱頭鼠竄呢?當時嫡系損失之大讓老蔣心疼得直哭!
時過境遷,時代不一樣了。崑崙關大捷,有抗日大義在,杜聿明等人畢竟是愛國軍人,為了抗擊日寇,可以把門派之爭暫時放下,再說,白崇禧是他們的上級,服從命令是天職。但多年過去之後,白崇禧已經和蔣介石越來越遠,沒有了抗日大義,誰還會聽你白崇禧的呢?聽了你的話,實力受損,怎麼和總統交待?
白崇禧思前想後,徐蚌戰場他玩不轉,還是別逞強了。
對於全國戰局,白崇禧有清醒的把握,他明白蔣軍大勢已去,誰來也不靈了。
白崇禧雖然在政治上公認很低能,但軍事上卻是個好手,他對全國戰局有自己的判斷:蔣軍大勢已去,自己也改變不了什麼。
推遲滅亡也是滅亡,有什麼意義呢?
在解放戰爭之初,蔣軍節節勝利,白崇禧也曾認為解放軍支撐不了幾天了,但他後來發現不對勁,雖然解放區大面積被蔣軍佔領,但毛澤東並不太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他更看重的是有生力量。
抗日戰爭中,他就對毛澤東《論持久戰》的精神佩服得很,認為最精髓的「積小勝為大勝、以時間換空間」的思想可以說是精妙之至。因此,當他判斷出蔣軍層層推進的背後有巨大的陷阱時,白崇禧私下裡對李宗仁說,蔣先生完了。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表面上看損失很大,李白手下大將李品仙在中原的勝利看起來很鼓舞人心,但白崇禧心裏明白,解放軍已經開始反攻了,毛澤東講的「革命高潮」的來臨一般人包括蔣介石沒看懂,但白崇禧明白這是真的。
東北幾十萬的精銳在衛立煌的率領下龜縮不出,東北野戰軍已經完全控制了東北局勢,錦州丟不丟都是早晚的事,東北失不失也是註定的局,白崇禧完全看得出,東北丟了,下一個就輪到華北的傅作義,東北、華北都丟了,徐蚌能守得住嗎?
既然這樣,自己即使出來,能做什麼呢?最好的結果是擋一下解放軍,有意義嗎?
最後,讓蔣先生敗得快一點,不一定是壞事,美國人支持白崇禧和李宗仁,屬於桂系的時代來了!
李宗仁、白崇禧和蔣介石的明爭暗鬥幾乎在他們剛認識的時候就開始了,期間他們也曾給蔣介石下過幾次絆子,蔣介石也曾經灰頭土臉地通電下野,但都沒有把老蔣真正打死,而像今天這麼好的機會卻從來沒有到來過。
蔣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從1945年就積極支持蔣介石的美國人終於不耐煩了,多年的美元砸進去,結果不是被運輸大隊長蔣介石送給解放軍,就是被貪官污吏弄進自己口袋了。美國打算換人,他們看中了新力量李宗仁、「副總統」李宗仁。
不管是李宗仁還是白崇禧,都開始和美國方式暗送秋波,白崇禧認為,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符合桂系的利益,他甚至開始明目張胆拉攏蔣介石的嫡系宋希濂等人。
在這種局勢下,他不肯給蔣介石當槍,想讓蔣軍輸掉徐蚌會戰,也符合白崇禧當時的心理。多年來,蔣介石一直不肯給桂系更大的權力,李宗仁的「副總統」是個擺設,沒什麼實權,而白崇禧自己曾當過國防部長,但手裡一樣沒權,現在的這個華中「剿總」只有20多萬人馬,只是徐州「剿總」的三分之一!白崇禧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他想要蔣介石的好看。
這是他變卦的內在原因之一,當然,他心裏也很清楚,再怎麼樣鬧,他和蔣介石畢竟是一根繩上的螞蚱,葬送徐蚌戰場的數十萬人,這有違白崇禧內心的道德標準,也不完全是李宗仁希望的,畢竟,如果蔣介石敗得越慘,留給桂系收拾的攤子越爛。
這是白崇禧矛盾的地方。
白崇禧如果來到徐州指揮,淮海戰役會變天嗎?
假設一下,如果白崇禧真的來到徐州,統一指揮華中和徐州的百萬大軍,能阻擋解放軍的步伐嗎?
答案是不能!
如果能,白崇禧就不用變卦了。正是因為考慮到種種不利因素,白崇禧思前想後,最終才決定不替蔣介石出頭,因為他很清楚,就是孫武、諸葛亮再世,估計也擋不住劉鄧和陳粟裕大軍。
但如果白崇禧來到徐州,在局部細節上,還是會有些變化的。
首先,白崇禧的軍事水平比劉峙高出很多。
劉峙在徐州幾乎就是一個笑話,兩個月的大戰,他在徐州只待了10幾天,早早乘飛機逃走;而且劉峙的貪財居然貪到戰場上,他從徐州撤退的時候,就把消息透露給和他有利益關係的商人,結果,徐州因為商人出逃已經秩序大亂的時候,很多兵團將領居然還不知道這事;關鍵時刻,劉峙眼睜睜看着他的部隊一個一個被解放軍消滅,自己什麼也不做,什麼也做不了……
白崇禧如果是徐州的最高指揮官,他的智慧、他的果決、他的臨場指揮以及他的狡猾,都遠勝劉峙,這些肯定會給我軍帶來巨大的麻煩。
另外,他如果來到華東,那麼華中的精銳肯定也會投入淮海戰場,特別是鋼7軍如果加入戰團,肯定會給我軍帶來很大麻煩。
還有,更重要的,如果白崇禧來徐州,也許會給美國打一針強心劑,也許能要到更多美援來屠殺人民……
但這都是假設,而歷史是沒有假設的……歷史事實就是白崇禧沒有來徐州,而淮海戰役也把蔣軍徹底打殘,淮海戰役之後,蔣介石就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