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一大批高校自主招生正面臨「絕收」!
自主招生內參 2019-04-30
晨霧 / 轉帖
截止4月30日上午,已有北航、法大、武大等16所高校公布了2019年自主招生初審通過名單。由於教育部的「十嚴格」要求,導致從各校招生計划到報名人數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一些高校的名單還是讓大家驚掉了下巴,如北京林業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各僅有5人通過初審。這與往年各校數百或數千的初審通過人數形成巨大落差。
今年各校「嚴扛學科競賽省一」門檻,僅僅是初審環節就如此嚴格,如果照此形勢發展,最終一些高校很可能會面臨「絕收」的局面。
究竟哪些高校會在今年的自招中「絕收」,又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局面?下面就跟隨內參君一起來看,今年各校初審名單,釋放出了什麼樣的信號。
同樣的省一,不同的結果
根據教育部要求,今年各高校將自主招生的硬性門檻統一調整為「獲五大學科競賽省一及以上獎項考生可報」,這一政策變動也讓今年的自招報名人數由去年的83萬人次銳減至不足37萬人次。
具體到這16校,今年的報名人數相較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湖南大學和武漢大學,4校報名人數較去年減少均超過萬人。相對的,吉大、華農、西南政法、上交和北化今年報名形勢相對平穩。
雖然報名人數減少,但從16所高校公布的通過初審名單來看,各校在初審環節並沒有「放水」。
通過表格可以看出,目前有7所高校初審通過人數僅為兩位數或個位數!
其中,湖南大學今年僅有30人通過初審,相較去年減少了99.3%!
武漢理工大學僅有28人通過初審,相較去年減少了99.3%!
華中師範大學僅21人通過初審,相較去年減少了98.6%!
江南大學僅15人通過初審,相較去年減少了94.3%!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僅13人通過初審,相較去年減少了96.6%!
北京林業大學僅5人通過初審,相較去年減少了99.5%!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僅5人通過初審,相較去年減少了99.9%!
相較去年各校數百甚至數千人通過初審的局面,今年到目前僅有上海交通大學初審人數破千,其餘各校只有數百人、數十人甚至十數人通過初審,其中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北京林業大學僅各有5人通過。依照目前情況推測,今年各校自招初審人數大幅縮水很有可能會成為趨勢。
內參君大膽預測:比初審僅幾人、幾十人更慘的是,這些學校很可能最後真正錄取的人數更少,甚至面臨「絕收」、錄取為0。因為每年省一數量有限、不足萬人,他們註定會成為各大高校的香餑餑。根據往年經驗來看,有很多省一學生把這些二三類211學校作為「備胎」,最後並不一定會去。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初審人數大幅縮減的情況呢?內參君認為,關鍵點在於高校層次和是否給考生留下「兜底」條件。
兩大原因導致「絕收」
導致今年自主招生人數下跌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各校報名門檻統一提高。這種方式雖然有效的解決了自主招生存在的造假、注水等問題,但不同層次的高校對人才選拔標準過於單一,也會讓考生報考時會傾向高層次高校。
同時,一些高校也沒有在簡章中為考生留下兜底條件,這也是一些高校面臨「考生荒」的主要原因。
湖南大學2018年自主招生簡章
如湖南大學2018年在自招簡章中寫明只要可提供與所報專業相關學科特長的證明材料即可,而且對於學科競賽獎項要求僅為省級即可。
湖南大學2019年自主招生簡章
而在2019年簡章中,不僅刪除了相關證明材料類兜底條件,並且將最低報名條件提高至省一獎,這也是今年湖南大學報名人數和初審通過人數雙雙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與之情況類似的還有江南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而在未發佈初審人數的高校中,此類情況也不在少數。
這18所非「985」高校今年在計劃招生人數和報名人數方面都有較大下滑,而且沒有給出兜底條件,所以內參君預測,它們今年的初審通過人數很有可能會與湖南大學類似,出現大幅下降,甚至錄取人數「絕收」。
反思:統一標準等於公平?
2019年招生門檻提高、優惠分數限定20分,導致大量考生放棄自主招生,多數人預計今年的自招從報名到初審都會出現斷崖式下降。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多數「壓力」都集中在層次相對不高和沒有兜底條件的高校身上。
其實,自主招生高校存在層次差異,不同層次的高校對於學科特長的考察本應「量體裁衣」,我們必須承認、尊重每所高校之間存在高矮胖瘦的差異,好比參加賽跑,不可能讓每個人都以劉翔的標準,否則會是另一種不公平。而現在學科競賽省一這樣「一刀切」式的門檻,造成大量考生湧向頭部高校,而很多非頭部高校投入大量資源,最終卻招不到幾個人。
比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今年僅有5人通過自招初審,而其中一人還有有數學國三獎。歷來這種級別考生都是頂尖名校爭搶的對象,所以內參君猜測這名同學只是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當做了「備胎」,最終會來就讀的幾率小的可憐。
中南財經大學2019年自主招生初審名單
所以說所有高校統一考核標準,不僅讓很多考生爭取有限的名額中浪費了寶貴的機會,也會使得很多非頭部高校成為尖子考生的「備胎」,導致招生成本上升,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更加不利於高校多元化選拔人才。
內參君有話說
今年自主招生政策的調整,最終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分水嶺:部分過於「耿直」而又倔強的高校門可羅雀,而給出兜底條件的高校出現成百上千人爭搶一個名額的情況。所以內參君預計,未來將有更多高校適當開出兜底條件,來吸引優秀生源報考。
而高一、高二的同學也不用迷茫,就目前情況來看,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通過自主招生考上名校的機會依然很大:
1、競賽獎項
從今年的形勢來看,學科競賽省一及以上獎項依然是自主招生中最硬的「硬通貨」,而沒有省一獎也並非全無機會。比如今年就有很多考生憑藉科創和文科類競賽獎項通過了西南政法大學的初審。
西南政法大學2019年自主招生初審名單
2、高校學科營
高校學科營作通常都會作為高校近距離考察學生學科特長的重要渠道,而在學科營表現突出的學生也有很大機會被高校關注。所以如果有機會參加高校組織的各類學科營,同學們應該盡量參加而且要好好表現。
3、綜合成績
今年高校普遍將自招優惠縮減至「降20分」,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考生綜合成績的權重在不斷上升。所以雖然自主招生着重考察學生的學科特長,但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始終是學生的高考成績。
而隨着新高考改革的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的省份和高校加入到綜合評價錄取試點的隊伍當中。所以在自招政策收緊的趨勢下,綜合評價將高校選拔優質生源的另一個選擇。
目前,綜合評價報名門檻相比自主招生低很多,非常適合綜合成績突出,但獎項方面競爭力不足的學生報考。
另外,符合相關條件的考生,一定要多多關注農村專項,對於偏遠地區的農村考生來講,這是一個非常利好的機會。
信息來源:2019-04-30 微信公號 自主招生參考
ID: zzzs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