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KTV里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少了。美團App消費數據證實這一趨勢,2021上半年同比2019上半年,量販式KTV全國18至21歲年齡段的用戶數同比下降了13.4%,消費額也同比下降15.4%。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有錢有閑」的老年人成了KTV的主力消費人群。根據美團App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60~70年齡段的量販式KTV用戶數相比2019年同期增速為29.6%,訂單量增速為24.1%,而70~80年齡段老人的唱歌熱情還更高,量販式KTV訂單量、用戶數的同比增速高達100%左右。
從最受年輕人歡迎的「頂流」娛樂項目,到只有老年人捧場的夕陽產業,KTV到底經歷了什麼?
KTV的三十年:從風靡全國到門庭冷落
KTV在國內從興起到沒落不過三十餘年時間。
上世紀80年代,年輕人唱着「卡拉永遠OK」,讓卡拉OK成為了當時最時髦的社交方式。1988年,中國內地首家卡拉OK廳在廣州營業,K歌黃金時代由此啟航。1995年,量販式KTV錢櫃開到內地並大火,更時尚的裝修、更好的音響設備、更優質的服務俘獲了更多年輕人的心,量販式KTV自此迅猛發展,在那個娛樂活動匱乏的年代大受歡迎。
不過,隨着70後和80後步入中年,KTV也開始走下坡路。2020年2月,北京K歌之王與200多名員工全部解除勞動合同引發熱議,大家開始注意到KTV這一行業的不景氣。而最近發佈的《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顯示,截至今年3月,國內KTV企業僅剩6.4萬家,不及七年前一半。隨着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KTV「涼涼」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成也年輕人 敗也年輕人
作為新潮事物,KTV的興起,離不開年輕人的大力支持。那時,去KTV是「倍有面」的娛樂活動,不管是朋友聚會還是過生日,KTV都是年輕人的首選場地,即使是不愛唱歌的人,也會因為社交活動而頻繁出入KTV,「如何在KTV出人頭地」,更是許多年輕人關心的話題。
然而,隨着70後、80後不再有嗨唱的精力和時間,成長起來的90、00後並沒有加入到KTV大軍里,60後的KTV消費反而頻繁了起來。
據相關報道,在KTV消費群體中,90後年輕人往往消費水平更高,佔到消費500元以上人群的4成,但他們並不屬於高頻率消費人群。KTV的高頻消費者中,近7成是60後,可惜的是,這一群體的消費有限,在500元以上的消費人群佔比中只有9%。由此,作為娛樂消費的主力軍,年輕人的「出走」可以說對KTV行業的一記「重鎚」。
新興娛樂方式多 KTV面臨巨大挑戰
年輕人為什麼不去KTV了?從網友們的發言,我們發現「沒有歌可唱」「尷尬」「參與感低」等關鍵詞出現頻率很高。
KTV是一個集體性的娛樂方式,但在社交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年輕人已經不需要通過KTV來進行社交了,他們可以隨時隨地聯繫,需要的也是更加個性化、更有參與感、更有體驗感的娛樂活動。
不去KTV,年輕人找到了新的娛樂方式,密室、劇本殺成了他們的新寵。在這裡,每個人都有參與感,刺激的體驗也成為了年輕人的社交談資。根據美團App消費數據,2021上半年,對比量販式KTV的消費下降情況,全國密室、劇本殺的訂單量和用戶數則呈現穩步增長趨勢。
智能手機極大地豐富了年輕人的娛樂生活,線上K歌軟件的出現更是傳統量販式KTV的強勁對手。畢竟,人們的唱歌需求並沒有消失,線上K歌軟件能讓人在家就能唱上一曲,而線下KTV不僅花費高,也更麻煩。
同時,對不愛唱歌的人來說,去KTV是折磨,對愛唱歌的人來說,在KTV里唱得也並不盡興,大家低頭玩手機是很常見的事。當下,在不同的垂直賽道上,線下的娛樂活動越來越豐富,年輕人想喝酒可以去酒吧,朋友聚會可以去玩參與感更強的桌游,電影院則是情侶閨蜜約會的好地方,對比之下,KTV自然受到了年輕人的冷落。
除此之外,租金和音樂版權費用也使得KTV面臨著巨大壓力。隨着商鋪租金的日益走高、版權費用的全面規範,佔地面積大、曲庫需求大的KTV行業在成本上的支出也持續攀升,而這是自帶酒水的老年K歌群體所無法覆蓋的。
歌里唱着「往事不要再提」,現實中KTV的黃金時代似乎也一去不復返。當娛樂消費選擇不斷增多,如何留住年輕人的心,是KTV行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你還會去KTV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