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推特」上發帖提到,「百度地圖上顯示在台北有38家山東餃子館,味覺不會騙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失散多年的孩子終會回家」,話題很快衝上網絡熱搜榜首。
在台灣開餃子館,通過舌尖體察「兩岸一家親」是怎樣一番圖景?本報記者日前聯繫到兩位在島內開山東餃子館的店主,邀約他們講述餃子館背後的「兩岸一家親」故事。
——編者

葉倩
一位兩岸婚姻家庭餃子館老闆娘的心聲:
「我們有同為一家人的味覺喜好、有天然的心理聯結,我們就是一家人」
「來我們餃子館的很多台灣鄉親是本着吃到家鄉味道來的,我覺得他們吃的真的不單單是餃子,他們是用家鄉味道來安撫內心的鄉愁。」來自山東青島的葉倩,在台灣南投縣埔里鎮開了一家小吃店,從只經營飯糰到加入家鄉「餃子元素」,小吃店不僅生意更好,而且也讓葉倩在島內感受被台灣鄉親照顧到的暖意。
「兩岸同胞本來就是一家人,我們的民俗、民風、民情都是一樣的,我們的胃這樣告訴我們,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去表現的。」她對人民政協報記者說。
葉倩與台灣島的聯結,始自她在廈門工作時的一段島內姻緣。「當時我在廈門開飲品店,我先生當時經常來我的店買飲品。」一來二去,一位被公司派到大陸做設計師的台灣小伙兒和一位也是隻身在廈門闖蕩的大陸姑娘產生聯結,2015年他們組建了小家,待第二個寶貝出生,他們選擇回到台灣。
葉倩婆家所在的台灣南投縣埔里鎮,是一個常住人口八九萬的台灣傳統小鎮,民眾以本省人為主。葉倩的婆婆是台灣老字號美食店綺翊飯糰的第二代傳承人,考慮到媳婦有經營餐飲業的經驗,婆家把傳承手藝交給了葉倩。
「到台灣後,我嘗了一些著名的餃子館,發現口味沒預期的那麼驚艷,店裡也有客人反饋,希望我們能開發些外帶速食,我一下就想到了家鄉的餃子。」談到最初在店裡加入「餃子元素」,葉倩說。
讓葉倩沒想到的是,「餃子元素」的引入,備受客人們的歡迎。「開始是客人們抱着嘗嘗看的心理,買20個,後來就有客人們買100個、200個。」還有客人聽說葉倩店裡開售餃子,專程開車前來滿足心底念想已久的家鄉味道。
「有一次一個小夥子進門就親切地問我,姐姐,您是即墨的呀!我阿婆也是即墨的!小時候總能吃到阿婆給我包的山東餃子!」餡兒大、皮薄、肉多,那是外婆給這個台灣青年的「大陸印記」。

在島內開店幾年,葉倩不僅對「舌尖上的鄉愁」有了親身感受,而且也對兩岸同胞同是一家人,那種源自血脈的親近感,有了更深的體察。
「我店裡經常有鄰居來和我聊天,會問我『從哪兒來的』?」在葉倩看來,鄰居們帶着不熟練的捲舌音和兒化音來和她聊天,為的是讓她感受到來自異鄉的親近感。
葉倩所住的南投縣是台灣著名的茭白筍原產地,因為周遭鄰居們的熱情,她住到這裡的第一年,就有幸品嘗到產自鄰居們自家地里的這一美食。
「台灣普通民眾都很淳樸、善良,這是我來到這裡後,讓我感觸很深的。」來到島內5年,讓葉倩至今想來仍很感動的,是初來島內那個暑假,當大女兒班的老師聞知小朋友是在大陸上到小學三年級,學的是拼音識字法,主動利用假期無償為孩子補授島內孩子學習的注音識字法,為的是讓小姑娘開學後能儘快適應台灣小學裏的課堂學習。
西安路、青島路、南京路……重慶麻辣麵館、山東餃子館、東北燒烤店……
隨着對島內各方面生活慢慢熟悉,被兩岸同根同脈的民風民情浸潤,葉倩也開始深入思考為什麼各方面總說「兩岸一家親」。
「你看在我生活的埔里鎮,大陸印記便舉目即是,我在這裡感受到的確實就是,不管你來自河南、廣東還是山東,我們同為中國人,我們有同為一家人的味覺喜好、有天然的心理聯結,我們就是一家人。」她告訴人民政協報記者。
魏效寅
一位「台二代」餃子館店主的鄉愁記憶:
「大家吃的是鄉愁、是回到家的味道」
今年邁入花甲之年的魏效寅,是一位出生在台灣的山東鄉親。2013年前,他也曾在台灣南投縣經營一家山東風味的飯館,並給飯館起了個很溫暖的名字「老鄉牛肉麵」,「因為山東人習慣稱人『老鄉』。」他告訴人民政協報記者。
「我那些老食客現在還很懷念我店裡的地道山東味兒。」談起那些年的開店記憶,魏效寅臉上漾着自豪感。
魏效寅生於台灣,籍貫山東泗水縣。退伍後,我跟隨父親學習山東麵食手藝,開了一家麵館,店裡的招牌就是頗具山東風味的牛肉麵和水餃。

對於水餃的風味,魏效寅有他的堅持。「餡料中一定要放花椒面,因為老家都是這麼拌餡兒的。韭菜、大白菜、高麗菜等要用鹽搓一下,把菜裏面的澀水搓出來,這樣包出的餃子餡才緊實入味兒。」說起包餃子的一套「私家秘籍」,魏效寅的話匣子就止不住了。
「我們山東人不做假,要給人家吃最好的。那時候我買的牛肉,要買品質最好的,賣的卻是平常的價格。」儘管出生在台灣,魏效寅心裏認定的是,自己就是山東人,也透着山東人後代基因里自帶的大氣、樸實和爽快。
正是這地道的「山東味兒」,魏效寅的老鄉牛肉麵館吸引了居住在南投的一眾山東鄉親,其中一位客人令魏效寅至今難忘。
一天午後,一輛轎車從麵館門口經過,已經開過去,又退了回來,在門口停下。進來一位姑娘,開口就問魏效寅店裡有沒有香椿拌面。
「我把一碗香椿拌面端給她,麵條才入口,她嚼了兩下眼淚就掉了下來,說面的味道和她父親做的一模一樣。」後來一番交流後,魏效寅得知,這位姑娘也是來島內的山東人後代,當路過麵館看到招牌上寫有「香椿拌面」幾個字,瞬時觸動了她。姑娘告訴魏效寅,從父親去世後,她就再沒吃到香椿拌面,這也成為這位年輕「台二代」心中的「家鄉味道」「鄉愁記憶」。為此,臨走時,魏效寅特地送給姑娘一罐香椿鹹菜。
在魏效寅看來,舌尖之上,品到的不僅是味道,更是親情。山東麵館、山東餃子館以及大陸美食在島內受歡迎,正是因為在島內的山東老少鄉親們很懷念家鄉的味道,「大家吃的是鄉愁、是回到家的味道。」他說。目睹了這位山東小老鄉的一幕,從此在魏效寅的飯館,香椿拌面也成了保留菜單。
談起留給他的更多「老家記憶」,魏效寅告訴記者,他一共回過三次山東老家。第一趟回去,他憑着父親寫給他的地址,從濟南下飛機後包車找到了老家泗水縣東仲都村,見到親叔叔。第二趟,他帶著兒子和女兒回去,到爺爺奶奶墳上祭拜,告訴孩子們,自己的根就在這裡,「不管你們以後怎麼樣,我們的根在這裡。」他說。
記者從山東省委台港澳辦了解到,目前生活在台灣的山東籍台胞約100萬人,在山東生活的台屬150多萬人。兩岸開放以來,魯台人員往來近500萬人次。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2年09月10日08版)
記者:修菁
版面編輯:修菁
新媒體編輯:薛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