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觀】
服務萬家燈火 護民潤物無聲
——回看公安派出所的十年
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暉光明日報通訊員陳禹行
辦戶口、訪民情、解民憂,調糾紛、破盜搶、治亂點,承擔著眾多基層治理職能的公安派出所,是「平安中國」這一宏大系統的神經末梢,身處基層社會各種群體和利益的交匯點。
「服務人民這條路上,我們就是具體負責走完最後一公里的人。」派出所民警這樣看待自己的工作。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結論有數據作為支撐——人民群眾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至2021年的98.62%;結論也有故事作為註解——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公安派出所民警成為平安中國故事裏的主人公,「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價值追求在廣大公安派出所融入民警日常,融入他們服務着、保護着、熱愛着的轄區,映照着萬家燈火。

新疆伊犁邊境管理支隊胡松圖哈爾遜邊境派出所成立巡邏分隊,確保邊境轄區安全穩定。圖為9月26日,民警巡邏至指定地點後,利用望遠鏡觀察邊境前沿動態。王鵬飛攝/光明圖片
繪就美麗「楓」景
十年間,被老百姓稱讚為「楓」景的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大江南北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繪就「楓」景的畫筆,正是公安派出所。
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諸暨楓橋通過發動和依靠群眾,營造良好穩定的治安環境,「楓橋經驗」由此誕生,成為政法戰線上的「金名片」。
如今走進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的「楓橋經驗」陳列館,遊客可以在沉浸式體驗中領略基層社會治理的時代變遷:從過去單純的化解矛盾糾紛、維護治安穩定,到今天的「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金名片」有了更高含金量。
走進楓橋派出所鎮南警務站,氛圍熱烈的「警民懇談會」會讓人明白,為什麼民警能做到「把風險化解在基層」。記者來時,村組織負責人、學校代表、醫院代表、企業代表等正會聚一堂,共同商討如何減少糾紛類。
「一些群眾對醫保政策不了解,發生醫患糾紛時希望派出所扮演第三方角色來調解」「解決勞資糾紛也要重視方式方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事情越聊越清楚,辦法越聊越可行。
2019年,「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創建活動在全國公安機關如火如荼開展起來。當年100個公安派出所被命名為全國「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成為全國公安機關抓好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學習標兵。
幾年裡,「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創建活動持續推進,線上線下,新時代「楓橋精神」以點帶面,串珠成線。
在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公安局下黨派出所,民警們把服務人民的職責概括得簡單質樸——守好「平安路」、育好「帶頭人」、當好「保障者」。他們發揚「四下基層」作風,創新「四訪」做法,用「土言土語、土方土法」敲開群眾家門、打開群眾心門,把「山裡楓橋」之路越拓越寬。
在雲南,曲靖市公安局麒麟分局白石江派出所組建的啄木鳥義務巡邏隊,根據警情實時調整巡邏防控的重點時段和頻率,及時解決群眾難題。
在河南,蘭考縣公安局壩頭派出所的「講理堂」調解室,融合民風家風、傳統禮儀等,讓「已發生矛盾糾紛不再激化、已調處矛盾不再反覆」,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和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和初始階段。
迎着矛盾去、對着問題走。十年里,全國公安派出所民警結合「百萬警進千萬家」等活動,全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實現新時代「楓橋經驗」對建設平安中國事業的期許。
數據顯示,僅在2020年和2021年,全國共摸排化解矛盾糾紛1206萬餘起、消除安全隱患790萬餘處。

長期以來,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西長安街派出所民警始終把溫情服務給予轄區群眾。圖為民警在與群眾交談。資料圖片
兼顧速度與溫情
「超市發現一個孩子,4歲,找不到家長!」近日,浙江省義烏市公安局上溪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民警立即趕到現場把孩子接回派出所。在小女孩無法提供有效信息的情況下,民警仍然在20分鐘內找到了孩子的父親。
「是派出所長期維護的『黨建+單元+警務』社交群發揮了作用。」辦案民警介紹,多年來,派出所致力於基層治理體系建設,目前已覆蓋轄區所有村居、企業、單位,所有信息能迅速傳遞到社會「末梢」。
電信網絡詐騙多發頻發,大家都覺得控案難、宣防難、勸阻難,而上溪派出所連續四年電詐警情下降。從最初讓民警到菜市場、夜市擺地攤宣傳,到推出反詐大使、反詐抖音、反詐彩鈴、反詐問卷,再到成立「反詐精控中心」,分行業、分區域形成反詐宣防標準體系,民警輔警在擔當中越干越勇,越干越有思路。
不斷更新的社會治理理念和方式,催促着公安派出所勇於創新、勤于思考,廣大民警在服務人民的路上,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者和探索者。
山東省青島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紅石崖派出所在探索推行愛民服務新模式進程中,提倡「有溫度的暖警務」。「一室會客」,為轄區28家涉外企業的300多名外籍人員提供一站式服務;「一窗通辦」,讓警務室設立的戶籍窗口能實現一窗辦理戶政、出入境、車駕管等104項業務;「一網連心」,讓「紅楓警事」微信公眾號和「安心」直播間實現警民之間的順暢溝通;「一站體驗」,能讓群眾在安防體驗館中,沉浸式學習防範電信網絡詐騙、火災、溺水方法。
在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浙江、重慶、陝西等地的公安派出所,持續深化執法規範化建設,推行專兼職法制員制度,持續整治突出問題,用嚴格規範公正文明的執法取信於民。
2020年、2021年全國公安派出所共走訪生活困難群體家庭755.3萬戶、結對幫扶222.6萬戶家庭脫貧脫困,接受群眾求助2495萬餘起,為2.3億名群眾提供上門或網上辦證服務,營造了更加和諧的警民關係,有力鞏固了黨的執政根基。

時下,安徽省馬鞍山市秋收正如火如荼,當地公安機關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治安狀況,全力「護航」秋收。圖為9月27日,和縣公安局西埠派出所民警正在向收割機手了解治安狀況。秦祖泉攝/光明圖片
集聚治理力量
「沉下去,離群眾更近一點!」這是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錦江區分局春熙路派出所開展群眾工作的「法寶」。
在它所在的轄區,有一個名叫「春熙嬢嬢」的社區調解隊伍,先後化解各類糾紛72起,調處各類鄰里矛盾54起,受到街道社區、商家群眾的廣泛讚譽。作為全國首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春熙路派出所向民力借警力,匯聚群策群力,推動社區民警與社會綜治力量融合聯動,闖出了一條派出所與國際化商圈相融合的新型警務發展之路。
「朝陽群眾」「西城大媽」「瀋陽義勇」「杭州義警」……這樣的隊伍,全國還有很多。
在江蘇,蘇州市公安局姑蘇分局觀前派出所面對的是1.4萬流動人口、3萬多常住人口、6000餘家商場店鋪、年均超過5000萬人次遊客……保障安全任務之重可想而知。而「蘇阿姨調解室」在「舉手投足」之間,緩解着壓力。
「進門一臉囧,出門滿臉笑」,群眾這樣誇讚「蘇阿姨調解室」,它能讓發生矛盾糾紛的人們解開心結、定分止爭、握手言和。多年來,以派出所女民警和幾位退休的社區女書記為主力的「蘇阿姨」,憑藉著親和力和豐富的經驗,給周邊商圈提供着矛盾糾紛「一站式」調解服務。
「警民和諧在於人心相通,民警的服務要下沉進社區,沉到群眾中間去。」今天,這樣的共識已在全國公安派出所達成,並付諸實踐。
從管理到治理,在公安派出所的努力下,群眾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角,平安中國的根基在群眾生活中紮根。
在甘肅,「治安戶長制」聘任了一批能力強、信譽好、威望高、服務熱情的治安戶長,形成了公安工作與群眾自治良性互動的新型農村治安防控模式。
再回浙江諸暨,人們可以經常看到「紅楓義警」走街串巷,向商戶宣傳防盜、防騙等知識。2017年楓橋派出所動員成立的「紅楓義警」隊伍,在開展群防群治和輔助性警務活動中頻頻立功。
如今,它已從一團火發展為滿天星,遍布各個行政村,吸引着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基層治理,被群眾稱為心系平安的「新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