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領域,是美國圍堵中國的主戰場。
從早年的技術封鎖,到近些年的芯片禁運等等,不論美國對華態度如何,在高新技術領域對中國進行圍堵的行動始終沒有變化過。
(芯片是高新技術領域的代表)
就在前幾天,韓國方面的媒體稱,美國正在試圖組建一個「芯片四方聯盟」,進一步對中國進行圍堵和封鎖。
這個「芯片四方聯盟」是什麼來頭?美國又為什麼覺得可以靠這個聯盟來圍堵中國?美國這個圖謀能不能實現呢?
1
「四方」都有哪四方?
這個「芯片四方聯盟」的四方,分別是美國、日本、韓國以及台灣地區。為什麼美國人要選這兩個國家和一個地區,加上自己組成「芯片四方聯盟」呢?
首先,美國搞的這個「芯片四方聯盟」不僅僅是要在芯片上對中國進行圍堵封鎖,其範圍包括整個半導體行業領域。
而美國、日本、韓國以及台灣地區,都是在半導體領域舉足輕重的存在,可以說基本上就是大半個世界半導體行業的精華所在。
(美國在半導體行業積累豐厚)
比如美國,作為很長一段時間內半導體行業的領跑者和開拓者,美國在半導體行業積累下相當可觀的技術優勢。
就以大家熟知的芯片領域來說,雖然目前美國在芯片製程方面,已經不再是世界領先的技術水平。
但是在芯片製造流程中至關重要的設計環節,美國仍然是世界領先水平。
同時,大部分使用在芯片以及半導體行業的工業軟件,美國的研發能力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所以美國對於半導體行業有着很強的掌控能力,屬於半導體行業的頂級選手。
(台積電是現在芯片製程的領頭羊)
我們上面提到美國不再是芯片製程方面的領跑者,那是因為目前芯片製程方面的領跑者屬於台灣地區的台積電。
作為一家專攻芯片製程的企業,台積電在芯片製程的技術上也有着世界領先的水平。
台積電成功攻克5nm製程芯片的量產,這是全球目前量產芯片中製程工藝最高水準。
全世界有超過一半的芯片由台積電供應,而芯片又是半導體行業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產品,所以台積電對於半導體行業也有屬於自己的話語權。
目前,台積電在攻克3nm製程芯片量產技術,如果成功攻克的話,台積電將會進一步提高話語權。
而另外一家實現5nm製程芯片的企業是韓國的三星電子。和專攻芯片的台積電不同,三星電子還有兩個其他產品。
(三星電子是老牌半導體企業)
其中一個是電子屏幕,三星在智能設備的電子屏幕開發上有着相當深厚的功底,同樣是這個行業的領頭羊。
另外一個就是半導體存儲器,這是半導體行業中幾乎和芯片一樣重要的產品,應用範圍極廣,對半導體行業影響很深。
三星電子在半導體存儲器領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研發、生產廠家,可以說是半導體存儲器領域的領跑者。
日本在半導體行業的名聲雖然沒有台積電、英特爾、三星這些公司那麼大名氣,但其影響一點也不小。
(雖然名聲不大,但是日本在半導體行業也頗具影響力)
半導體設備方面,日本有東京電子;半導體材料之一硅片方面,日本有信越化工、SUMCO;半導體靶材方面,日本有日礦金屬。
可以說,在半導體行業的許多領域,特別是半導體原材料領域,日本都有不低的影響力。
2
「聯盟」?——各方可能的態度是怎樣?
「芯片四方聯盟」的四個成員影響力看來是實打實的,那麼美國能不能湊齊這四個成員,來組成「芯片四方聯盟」?
這就要看四個成員對中國是什麼一個態度,以及和美國關係有多深。
台灣地區很大可能性會響應美國的建議,甚至可能是四個成員裏面最積極的一個。
(台灣當局經常搞些「台獨」的小動作)
無他,台灣地區現在已經深陷「綠營」的政治操弄,對於任何和中國大陸作對的行動都顯得很積極。
對台灣地區的台獨分子來說,中國大陸的實力每強大一分,他們就會更害怕一分。
而美國提出的任何針對中國的圖謀,在台獨分子眼中就像落水者的一根稻草,不管有沒有用先拚命抓住再說。
從之前的情況來看,台灣地區一直都是美國針對中國的行動中最積極的成員。
出於台獨分子自己的政治圖謀,他們甚至會不顧台積電的正常運作,也要響應美國人的建議。
日本方面的情況和台灣地區比較類似,同樣是日本政客有自己的政治圖謀,從而對針對中國的行動比較配合。
(這一屆日本政府對華態度比較不友好)
自從岸田文雄擔任日本首相以來,日本對中國的態度又回到了之前的老樣子,在釣魚島、台灣等問題上不斷觸碰中國底線。
這一行為無疑是對敏感的中日關係造成嚴重的破壞,同時也使得中國不得不改變對日本的態度,以應對這些挑釁行為。
畢竟,能安安靜靜坐下來談,那才有得好聲好氣地談。要是總在那裡蹦躂,那我們也沒必要給多大面子。
可以說,美國推動組建「芯片四方聯盟」的話,台灣地區和日本將會是響應最積極的成員,甚至比發起者美國還要更積極。
美國作為這個「芯片四方聯盟」的發起者,反而並不是那麼積極推動這一聯盟,或者說在步調上並沒有達成一致。
(許多美國半導體企業在中國業務規模都不小)
正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中國擁有一個龐大的半導體市場,對中國採取半導體領域的封鎖勢必會影響不少美國企業在中國的利益。
由於中國市場規模大,而且長期以來中國國產半導體行業發展程度並不高,所以美國半導體企業在中國相關的業務規模是很大的。
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封鎖不可避免地會損害這些企業的利益,所以這些企業或多或少會對這個「芯片四方聯盟」持反對態度。
如何平衡國內這些反對力量,是美國在推動「芯片四方聯盟」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而且,如果美國政界對於推動「芯片四方聯盟」的意見都沒有統一,下定決心要搞的話,那在國內這些反對力量的作用下,最後很有可能會不了了之。
(華爾街並不是鐵板一塊)
至於最後一個成員韓國,其態度就有些微妙了。
韓國三星集團在韓國有着無可比擬的影響力,所以韓國政府的態度很難決定三星集團的選擇。
況且,韓國政府本身在對待中國的態度上,就不像台灣地區那麼積極,也不像日本那樣和中國有直接的領土爭端。
考慮到三星集團本身在中國就有不少半導體產業的商業來往,跟着美國人搞封鎖的話,三星集團將會蒙受不少經濟損失。
這對於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三星集團來說是比較難以接受的,所以韓國或者說三星集團在這件事上參與的積極性不會很高。
只不過,三星電子並沒有決定自己選擇的權利。
3
沒有自主決定權的韓國
1987年,為了進入液晶面板市場,三星電子開始憑藉自身雄厚的資本和實力,搞起了「逆周期戰略」。
這個「逆周期戰略」簡單理解就是,三星電子準備靠砸錢來在液晶面板市場上打開一個口子,從而進入這個新興市場。
很明顯,搞這種操作是要砸很多錢的。1991年到1994年,平均每年三星電子要虧損超過一億美元。
那可是在90年代,當時的美元還是很值錢的,不像是現在美元天天貶值。
(90年代是液晶面板發展的高速期)
原本按照三星電子的計劃,這一段虧損是進入市場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對於家大業大的三星電子來說也屬於可以接受的範圍。
但誰能想到,在三星電子還沒能成功打入市場的時候,1997年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來了。
連着虧幾年錢的三星電子被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弄得極為窘迫,一度瀕臨破產邊緣。而三星集團的情況也相差無幾。
甚至,此時韓國全國的經濟狀況都極為不樂觀,面臨著空前絕後的經濟壓力
這時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就是IMF,向韓國伸出了「援助之手」。IMF總共向韓國提供了570億美元的援助性貸款。
(IMF是一個由美國主導的國際基金組織)
這筆錢讓韓國政府,以及三星集團等韓國財閥渡過了金融危機,但IMF的「援助」絕對不是沒有代價的。
這代價對韓國來說是喪權辱國的:對美國等國際資本開放股權和金融市場。
韓國人為什麼後來把這一天成為「國恥日」?因為從那以後,韓國所有的財閥,甚至韓國政府都淪為華爾街資本掌控的工具。
以三星電子為例,其百分之五十五的普通股在外國資本手裡,而分配利潤的優先股則更是有百分之八十五在外國資本手裡。
可以說,在現代金融體系下,三星電子完全喪失了其自主性,很多時候並不能決定自己要做什麼。
(韓國很大程度上已經喪失了國家的獨立性)
在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整個韓國都是輸家,而最大的贏家是IMF。IMF當年在韓國總共也就出了570億美元。
但僅僅2018年一年,僅僅三星電子一家,就帶來了超過360億美元的利潤。
所以,儘管韓國政府或者三星集團,對於美國提出的這個「芯片四方聯盟」可能不感冒,甚至有所反對。
但如果美國國內意見實現統一,下定決心要推動「芯片四方聯盟」的建立的話,那麼韓國就算再不願意,也沒有選擇權。
決定韓國政府選擇的不是韓國政府,而是美國華爾街。
4
中國如何破局?
對於美國推動建立「芯片四方聯盟」的行為,中國又該如何破局呢?
最為治本的方法那當然是把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是應對技術封鎖最為徹底的解決方法。
雖然目前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和世界先進水平有一定的距離。
但隨着中國從國家戰略層面整體布局半導體行業,這一局面正在逐漸改變中。
(中國半導體行業已經得到國家的全力支持發展)
比如晶圓代工領域,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芯片製造領域,中芯國際已經在不久前實現14nm製程量產,而且已經突破7nm製程技術,只不過還沒能開始量產。
雖然這和台積電為首的5nm製程量產的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段距離,但考慮到14nm製程芯片在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有着極大的使用需要。
可以預計中芯國際將在未來迎來一個廣闊的市場,從而能夠獲得豐厚的利潤。
而這些利潤將能夠進一步支持芯片製造技術的開發工作,加快突破7nm甚至5nm量產的進度。
芯片製造領域只不過是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大部分的半導體行業中,中國企業都已經解決有無問題,開始向中端甚至高端技術領域進軍。
(在半導體存儲器領域,中國已經追上韓國的步伐)
只要保持國家戰略定力,保持對半導體行業的支持力度,依託中國廣大的市場需求,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除了直接在技術層面對付「芯片四方聯盟」以外,中國還可以在外交和經濟上,對「芯片四方聯盟」進行內部分化。
我們前面分析四個成員的結果中,韓國沒有自主權,台灣地區已經鐵了心要對付中國大陸,所以這兩個可以暫時不考慮。
日本相對來說自主性較高,同時和中國也有着密切的經濟來往,加上一直以來日本政府的態度並不算堅決,很容易出現搖擺。
(中國和日本之間是可以開展更多的經濟對話的)
所以日本方面是一個可以突破的口子,如果降低日本參加「芯片四方聯盟」的積極性,甚至讓其不參加,那麼「芯片四方聯盟」的封鎖效果就會大幅度下降。
當然,更直接的是分化美國內部勢力。
中美之間有着規模巨大的貿易來往,所以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那樣,美國國內本來就對這種封鎖行為有反對聲音。
如果能夠利用好這些反對聲音,那麼最起碼可以拖慢「芯片四方聯盟」建立的時間,為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爭取時間。
(中美之間應該更多講合作而不是對抗)
甚至可以讓這些反對聲音增大,或者通過經濟手段讓更多美國勢力加入反對之中,讓美國政府推動「芯片四方聯盟」面臨重重阻力。
如果美國政府沒有強頂着國內反對壓力也要推動「芯片四方聯盟」的決心的話,那很有可能會不了了之。
不過,這種方法並不完全可靠,最可靠的方法還是發展中國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這才是治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