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是一個
文化內涵豐富城市
雙雙近日就來到了
「諸葛亮故居」葛陌陳列館
今兒,就來聊聊
諸葛孔明的故事
在雙流區葛陌社區黨群服務活動中心藏着「諸葛亮故居」葛陌陳列館,這裡有「中國古代官員財產及個人事項自主申報」第一人諸葛亮留下的許多故事,供後人緬懷追憶。
大家都曉得
諸葛亮
人物檔案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蜀國後主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尋諸葛
諸葛亮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
他的發明及與他相關的物品:諸葛連弩、孔明鎖、孔明棋、木牛流馬、饅頭、孔明燈、諸葛鼓、火獸、地雷、搭橋槍等等,不僅如此,他的豐功偉績也被後世通過典籍軼事典故和影視劇等方式傳為美談。
其實
諸葛亮一生
不光功勞蓋世
還廉潔自持
在《自表後主》一文中,諸葛亮寫道:「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時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諸葛亮陳列館
這其實是諸葛亮的一份家庭財產申報單。
原文大意:
「當初侍奉先帝時,日用全靠官府供給,自己不再經商務農。我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家人和普通百姓一樣從事種植和養蠶等農事活動,以此來維持生計自給自足。而自己吃的穿的都是朝廷賜封,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也不依靠別的收入發財致富。給我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放進去便足夠,穿平時的衣服入殮,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清廉」二字諸葛亮體現得淋漓盡致,有《自表後主》表白其個人既不仰仗權勢為個人謀取私產,同時對子女也從修身、養德方面教育。《誡子書》、《戒外甥書》立意高遠,家風告誡子女、身邊人志存高遠、清心寡欲。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蜀漢朝堂以此違背禮制不納,於是百姓在四時的節日於道路上私祭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習隆、向充的建議下,劉禪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在葛陌社區黨群服務活動中心大門,展示着雙流文史專家陳偉芳老師題寫了一副「自表家財薄田只為躬耕計,行褒國史葛陌猶傳姓字香」的對聯。
葛陌社區幹部群眾希望把「諸葛文化」和「葛陌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傳承發揚下去。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我們要像諸葛亮《誡子書》說的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貪利
不聚財
使自己的靈魂凈化
才是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