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以美國為首的國家發表聯合聲明,宣布禁止俄羅斯的部分銀行使用SWIFT國際結算系統。但是對此早有準備的俄羅斯,早在2014年就已經着手研發了自主該國銀行的金融信息傳輸系統(SPFS)。
在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制裁背景下,更多國際客戶選擇使用SPFS支付系統。9月23日,俄羅斯央行表示,今年有50家新實體加入了SPFS系統,總數達到440家。今年上半年加入SPFS的人數比該系統成立以來的所有年份都要多。
(來源:子圖網)
同時,俄羅斯另一個對標西方SWIFT支付系統的方案——Mir支付系統,同樣因為西方國家的制裁,發行數量大量增加。據悉,現在俄羅斯國內三分之一的銀行卡都是Mir卡。其中古巴、韓國等部分國家都允許使用Mir支付系統。
雖然Mir卡的發行量有所增加,但是依舊在對外推廣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阻力。據了解,土耳其國內有5家銀行在使用Mir支付系統,但是在9月19日,土耳其宣布暫停使用Mir支付系統,理由是美國對土耳其國內使用了該支付系統的實體機構進行了制裁行為。
美國出手阻止俄羅斯的支付系統「做大做強」,其實無非就是擔心一旦新的支付結算格局形成,美元在國際支付結算的比重將有所下滑,從而美元的「霸權地位」得不到保障。
(來源:子圖網)
雖然從SWIFT9月21日公布的數據來看,美元在全球範圍內的使用量依舊以42.63%穩居首位。但是近年來美國經濟的「節節衰退」和世界各國兌美元的信心不復從前,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在探索多種途徑「去美元化」。
截至IMF在3月底發佈的數據顯示,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在2021年第四季度的全球份額降至58.8%,創下26年新低。而在2001年時,美元的全球份額可以達到71.5%的高位。
(來源:子圖網)
對於美元目前的發展趨勢,甚至連IMF前首席經濟學家也預測,美元主導地位極有可能在20年內終結。
文|韋艷松 題|黃梓昕 審|曾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