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囊》銷量破300萬冊時,蔡崇達做了一個決定,把家裡的老屋——《皮囊》里寫到的「母親的房子」改建成公益圖書館,並委託東方衛視《夢想改造家》節目,邀請知名設計師琚賓進行改造。
對蔡崇達來說,閱讀曾是他年少時的「避難所」,他說:「小時候做夢都想有一個地方,可以讓我躺着、坐着、趴着,看一日又一日的書,空間安靜,閱讀自由。建造公益圖書館既圓了兒時的夢想,又是一次再回家的過程,更是對社會公共責任的承擔形態,希望小鎮的人們可以在書籍中抵達遠方。」
「『母親的房子』圖書館是我在家鄉的新家」
「母親的房子」圖書館所在地位於東石鎮區彎彎曲曲的小巷深處,靜謐圖書館與熙攘的人群形成鮮明的對比,在一般人看來,顯得尤為突兀。
「母親的房子」圖書館外觀
蔡崇達坦言:「老家的這個房子,除了因為情感和父母親的關係,事實上,確實是我很難回去的遠方了。現代經濟模型已註定,小鎮上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少,其實我拿稿費修建這個房子,和當年母親一定要修建房子一樣,於個人利益上是完全錯誤的,只有放到情感上,才是無價的。」
在蔡崇達看來,小鎮上的宗族、家庭、母親孕育了他,共同構成了他的母體。建造「母親的房子」圖書館實際上是遊子蔡崇達又一次回家的過程。他說:「家鄉足夠強大,我是帶着家鄉抵達了遠方。家鄉美好而且強大的存在,確實守護着我。有人為家鄉鋪路,有人為家鄉建樓,但還未有人為小鎮建一座公益的圖書館,我是作家,我來做很合適。」
「『母親的房子』圖書館,這八個字是一個整體。新落成的房子,將有一半是打開的圖書館,另一半是家人居住的地方,將成為我在家鄉『新的家』。」蔡崇達進一步解釋,房子代表的情感是「小家」,而圖書館主動參與共同事務,代表的是「大家」。
「母親的房子」圖書館,這個名字開始於個人私密的珍惜的情感,但最終完成的是對公共責任的承擔形態。這像極了閩南宗族文化的核心,宗與族,開始於血緣,連接着最細密的人類情感,但舒展開來卻是具有管理功能和精神秩序的公共關係。家鄉晉江是蔡崇達魂牽夢縈的地方,或許「母親的房子」圖書館的成功建成,將成為遠在他鄉打拚的蔡崇達與家鄉聯繫最為直接的見證。
在蔡崇達看來,建造公益圖書館既圓了兒時的夢想,又是一次再回家的過程,更是對社會公共責任的承擔形態。
依依不捨老房子,心情幾度被拉扯
「那房子,大門的石頭對聯,是父親送給母親為數不多的驚喜,他將兩個人的名字編入對聯,刻在石頭上;屋子裡有他們結婚的床,掉了漆,可卻都是留有記憶的……」
在《皮囊》的書中蔡崇達曾寫過,為了建這座房子,母親幾乎是瘋狂偏執的,她在父親中風偏癱,生活困頓到去撿拾人家扔掉的菜葉時,兩度「倔強地浪費錢」去蓋一座家人的房子。
二樓的藏書室
蔡母一開始得知兒子要將凝聚着自己畢生心血和情感的房子改造成開放給公眾的圖書館,內心是十分支持的。「我們一家人生活在上海,這座房子也就落寞起來了,一年住進來的次數屈指可數。我和母親提議將家園改造成公益圖書館,母親是很開心的,她歡喜看到房子將成為幫助鄉人的地方。」蔡崇達說。可當蔡崇達頻繁地與設計師對接建造事宜時,蔡母卻又傷心了起來。在圖書館設計一改再改的三四個月時間裏,蔡母的心情被拉扯着,忽高忽低。
晉江東石鎮區房屋密集,樓與樓之間相隔最寬處還不到兩米,要想在這高密度的建築地形下,將舊式的房屋改成集現代化與文藝氣息為一體的圖書館,難度特別大。老舊的房子已經承載不了圖書館的設計初衷,母親的房子不得不由「簡單改造」變為「拆掉重建」,不得不再追加建造預算。蔡母曾難過地向兒子訴說內心的苦悶:「房子的一塊塊磚還是我親手跟師傅一起壘的,在壘的時候你爸爸就坐在旁邊笑眯眯地看着。推倒了就沒有了……」面對母親的不舍與留戀,蔡崇達堅定地說道:「父親會很驕傲我們把它改成開放給大家的圖書館的,一定會的。」
三樓的新家大門,是父親留下的印跡
終於,在聽到設計師會把房子石頭上的對聯、掉漆的床都保留下來,落成之後的圖書館也許會成為地標性建築,蔡母才又開心起來。蔡母特地回東石,按照閩南習俗,辦了個動土儀式,告訴這座她紮根大半輩子的房子,「咱們要動土啦」。而蔡崇達在自己的微博里發了一張房子拆掉後的工地圖,告訴所有關心、關注的人,「『母親的房子』圖書館,開工了。」
起點是家鄉的情感,終點是公共的責任
閩南人信奉神明,會發願做善事,作為地道的閩南人,蔡崇達也曾發過一個願:「當《皮囊》這本書,銷量每上一個百萬冊,就要為家鄉做點什麼。」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皮囊》銷量突破100萬冊時,他回東石的母校設立了獎學金;2017年,《皮囊》銷量突破200萬冊,他回母校晉江僑聲中學,取父親蔡長發和母親黃麗珍名字各一字,設立「長麗文學獎」,以資鼓勵母校懷抱文學夢的學弟學妹們;2018年,《皮囊》銷量達到280萬冊,他回泉州師院設立「《皮囊》文學獎」;2019年3月,《皮囊》銷售突破300萬冊大關,這一次,他決定把「母親的房子」,建成半開放的圖書館。
一得知學生蔡崇達的想法,母校僑聲中學的校長陳昌衛非常讚賞,他主動承擔起對圖書館的日常管理。他說:「這個想法太好了,崇達的公益之路已經從學校走向社會,這是個人對社會責任擔當的體現。相信項目做成,對小鎮乃至泉州的影響是深遠的,希望它可以成為文化地標。」
隨着「母親的房子」圖書館揭幕,圖書館的恆昌講堂第一課也開課了
蔡崇達對圖書館建成後的安排,他早已有了一套自己的設想:待落成後,這座為小鎮而建的圖書館,小鎮上的人只需憑有效身份證,就可以借出一本書;小鎮外的人同樣借書免費,只需要付一定的押金。館內將預留茶飲、輕食空間,承包商不需租金,但需低價經營、承擔公共空間的維護工作。圖書館的運營將由東石母校校長協助,日常管理則由僑聲中學文學社的社員們來幫忙,圖書館將支付一定的維護報酬。他說:「圖書館是自我身上的家鄉和遠方,融合成一個新的空間,起點是家鄉的情感,但終點是通向現代社會責任的公共空間。」
「希望選書人的個人故事也在圖書館中留下印記,讓它成為許多人的『人生圖書館』」,正如蔡崇達在微博寫道的一樣,未來,這座建成的「母親的房子」圖書館將不再只是蔡家人個人情感的寄託,而是凝聚着與之相關一切人的人生印記。
來源:晉江鄉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