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 明 理 財
有時清晨上班路過銀行時,
總會看見很多大爺大媽在銀行門口排隊,
猜猜他們是在幹什麼呢?
其實大部分情況下他們是在排隊買國債。
難道,國債還得像時尚大牌某某威登、某某馬仕一樣
在門口排着隊去買嗎?
今天咱們正式開啟對債券板塊的探討。
債券是什麼
債券是政府、企業、銀行等債務人為籌集資金,按照法定程序發行並向債權人承諾於指定日期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
你可以通俗地認為:債券就是政府、銀行或企業向你借錢打的借條,這個借條上記載了借款金額、利息多少、什麼時候還、怎麼還等內容。
我們經常接觸到的債券有三類:
第一類
可轉債
就是上市公司發行的,可以轉換成股票的債券。
第二類
利率債
主要是指國債、地方政府債券、政府機構債、政策性金融債和央行票據,利率債的發行人基本都是國家或有中央政府信用作背書、信用等級與國家相同的機構,可以認為基本不存在信用風險。
第三類
信用債
通常由企業或者公司靠自身信用發行的債券,信用債的發行人幾乎沒有國家信用做背書,需要考慮信用風險,和利率債之間存在「信用利差」。
債券起源於戰爭
債券要比股票的歷史悠久很多,據文獻記載,債券最早出現在奴隸時代。當時產生的是公債券,也就是國家向商人、高利貸者或者寺院借的債。
進入封建社會後,公債就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當帝王或者一些封建主遇到財政困難時,就會發行公債。隨着經濟的發展,很多地區都紛紛效仿這種形式。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資本主義相繼進入壟斷階段,為了鞏固他們的地位,股份公司開始大量發行公司債,並創造出了不同種類的債券,也就形成了今天多樣化的債券體系。
小故事
戰爭是債券之父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戰爭,是一切緣由之父。」
毫無疑問,戰爭也是債券之父。
古希臘城邦眾多,城邦之間頻繁發生戰爭。戰爭大量消耗資源,嚴重損失人口,其最終體現就是人財匱乏。打仗就是打錢,厲兵秣馬,講究的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錢不夠咋整?
搞錢要緊,什麼方式最快?是「借」錢。找誰「借」來得更快?當然是向自己人借錢。
這就是古希臘城邦國家解決軍費短缺的辦法,並由此創造了債券市場。
反向的收益率與價格
投資債券主要看什麼呢?收益率OR價格?資管君告訴大家,債券的收益率與價格是呈現反向關係的,只要知道了收益率,就能算出價格。難道不是收益率高的債券更有投資價值,所以它應該價格更高嗎?
為了幫大家解開疑惑,讓我們先來弄清幾個概念:
債券價格
市場交易價格。
票面利率
在債券上標識的利率,一年的利息與票面金額的比例,一般債券發行時即固定利率。
實際利率
可以理解為你投資一筆債券的資金與獲得的收益之比(年化),也即你投資的實際回報率。
票面利率和實際利率,雖然都含利率倆字,但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為票面利率是債券發行時就固定的,實際利率是根據市場走勢隨時變化的。
舉個小例子●●
某公司發行債券,面值100元,平價發行,票面利率5%,期限2年,按年付息。A投資者在債券發行時投資了100元該債券,則如果他持有該債券至到期的話,第一年年末他能獲得5元利息,第二年年末獲得5元利息與100元本金,因此此時的實際收益率為5%。
假如隨着市場形勢的變化,第二年年初時,B投資者願意出101元從A手中買入該債券,這個101元就是該債券此時的市場交易價格,B投資者在第二年持有該債券的實際收益為(100+5)/101=3.96%。
通過這個案例大家是不是清楚了呢,債券剛發行時的市場價格是100元,實際利率是5%,經過一年之後它的市場交易價格漲到101元,而它的實際收益率則降為3.96%,呈現完全的反向關係。另外大家千萬別搞混了,債券的市場交易價格是與實際利率呈反向關係,而不是與票面利率呈反向關係。
債券會出現負利率嗎?
找人借錢,別人不但不收你利息,還倒貼錢給你,比如說借100,只要你還99,你相信世界上有這等好事嗎?債券市場還真出現過這些事,近年來歐元區的債券市場利率持續走低,許多債券都以負利率發行。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德國跨國日用品巨頭漢高公司和法國製藥商賽諾菲萬安特在2016年9月6日以-0.05%的利率發行了短期債券。其中漢高發行5億歐元的兩年期債券,賽諾菲發行為期三年半、規模達10億歐元的債券。
銀行人士稱投資者之所以願意忍受負利率,是因為相較於購買政府債券或者將資金放在銀行賬戶,這種「傷害」更小一點。連金融時報的記者都忍不住感嘆:記住這一天!
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更何況借款還能獲得利息。因此,正是債券的信用與投資回報支撐了債市的逐漸繁榮。今天資管君帶大家認識了債券的基本特徵,接下來資管君將更加詳細地與大家共同學習債券市場與投資的知識,期待下期相約!
來源:招銀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