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25日,在杭州市總工會的舉行「『中國夢·勞動美』杭州工匠為你喝彩」首屆「杭州工匠」認定發佈會上,來自全市各條戰線上的30名全國、省、市勞模一起見證了30名首屆「杭州工匠」出爐,全國勞模王水福、孔勝東、吳仁賢親自為他們頒獎。


而這30名首屆「杭州工匠中,有不少已經獲得了勞模或者五一勞動獎章的稱號,比如吳國林、葉金龍、楊金龍、吳玉泉、葛小青等。勞模成為這場活動名副其實的主角。
「把勞模元素貫穿於工會活動全過程 」的程序性改革與安排釋放出這樣一種信號——從領導當主角到勞模當主角,既是為了展示先鋒形象,也是為了創新服務模式、轉變工作作風。

藉助傳播力量,彰顯勞動至尊
從4月7日起,每周五晚的黃金時段,杭州電視台都會播出大型電視欄目《杭州工匠》。旨在貫徹中央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引導觀眾正確認識工匠,了解各行各業的特點,從而弘揚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
「喚醒曾經的神聖與崇高」,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中,工會把勞模和工匠這兩面旗幟高高舉起。
為了更好地濃厚「五一」節期間的社會氛圍,每年的五一節前後,杭州市總工會都開展「弘揚勞模精神」系列主題宣傳活動,綜合運用報刊、網站、微信公眾號、電視台、地鐵站台等全方位宣傳的形式,在杭城掀起「勞動者的節日」的熱潮。

此外市總工會還推出勞模宣講團、勞模座談會、勞模志願者、勞模專版專欄專輯等。工會藉助社會力量,把更多的資源、手段對準勞模,讓勞模這一群體也越來越成為全社會追隨、崇尚的對象。

技能「發動機」,源源不斷輸送正能量
勞模一個人發揮作用有限,而一個勞模帶領一群人發揮的作用則成幾何倍數放大,甚至可做成一個產業。

右為楊金龍
楊金龍,是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汽車噴漆項目冠軍獲得者,也是我國在該領域第一次獲得國際大獎。他還榮獲了「杭州市優秀教師」、「浙江省五一勞動獎章」、「浙江省特級技師」、「全國技術能手」、「杭州工匠」等榮譽稱號。……如今他已是汽車噴塗技能領域的領軍人物。
楊金龍技能大師工作室由楊金龍、張小鵬、梁思龍、周越、林旭翔、陳郁濤、沈維晨、連清彪、楊忠偉、林文立、趙春生、韋秀寶、張玉環、朱世聞等多名專家和教師組成。楊金龍致力於汽車噴塗項目的學習實踐和研究,通過「四級」比賽(市級省級國家級世界級)和國際選手及專家的交流,在汽車噴塗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並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積極推進汽車噴塗專業的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努力帶動汽車噴塗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工作室依託高技能研修平台,秉承「創新合作、精緻卓越」的理念,通過技能大師帶徒制度,致力於技能人才培養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承擔汽車噴塗技術技能項目的攻關、傳藝、研發、交流的職責,着力培養汽車噴塗高技能人才,為社會輸送更多的能工巧匠。

目前,杭州市高技能人才(勞模)創新工作室主要以技術攻關型、技能傳授型、服務示範型三種類型為主。
據統計,杭州市目前創建市級高技能人才(勞模)創新工作室130家,其中以勞模命名或領銜的工作室的有30餘家。而依託勞模工作室,勞模智慧發生聚變效應,效益得到了良性疊加,「蝴蝶效應」帶出的「產業故事」在不斷上演。
服務點對點,「一個也不能少」
近年來,杭州市總工會推出了關愛勞模(先進)的一系列舉措,不斷健全完善關愛服務、幫扶救助勞模的政策制度,着力為勞模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和扶持,着力解決勞模面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悉,市級以上勞模醫藥費自理自費金額巨大且造成家庭困難的,可以向市勞模協會申請勞模醫療費補助。勞模看病符合基本醫療保險開支範圍的醫藥費(即自負部分)都可以報銷,機關事業單位勞模回單位報銷;企業勞模在職時回單位報銷,退休進入社會化管理後醫療費自負部分直接在醫保卡中扣除;農業勞模則由所在地同級財政部門解決。
建立勞模生活和醫療保障機制是杭州市關愛勞模的一大創新舉措。對於因本人患病、失業或者直系親屬患重病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勞模(先進)來說,其基本生活和醫療保障是他們難以解除的後顧之憂。

對此,杭州市還建立了勞動模範專項補助資金,並逐步完善了這一資金的使用和管理辦法,專項用於上述勞模(先進)的醫療救助、特殊困難和低收入勞模(先進)補助。
勞模尤其是困難勞模的日常生活一直牽動着各級工會組織的心。全市各級工會堅持做到「勞模遇到困難必訪、勞模生病住院必訪、每逢重大節日必訪」的原則,同時還做到高溫送清涼,冬季送溫暖,入戶入企走訪慰問勞模先進。2016年,全市城區為3345名退休進入社會化管理勞模(先進)落實活動費和慰問費共計133.8萬元。

不僅在政治上關心、生活上照顧、工作上支持,杭州市總工會在探索勞模服務機制上動足腦筋,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杭州市總工會每年積極組織勞模療休養活動,精心組織勞模參加市總組織的前往北京、南京等地的療休養活動,療休養期間還舉辦各類豐富多彩的專場電影、觀摩學習等活動,不斷增進勞模的交流和學習,受到了勞模群體的歡迎和好評。
作者:張曉燕
編輯:俞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