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通常在農曆二十三或二十四,是我國民間的傳統佳節。這個節日不僅象徵著新年的到來,同時也是人們祭灶祈豐收的日子。實際上,除了臘月是家喻戶曉的小年以外,年中的六月初一也被民間稱為小年。這一風俗是典型的地域風俗,主要盛行於山東、江蘇、河南三地,被當地百姓稱之為「新麥節」。它跟臘月小年都有祈願豐收的寓意,所以這天的節日習俗非常隆重。
不過這裡的小年和傳統意義上的「過年」頗有不同,此處是說年已過半,下半年的收成如何應當在年中的時候祈願慶祝一下,以祈下半年能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只要跟糧食作物相關的從來就不是小事,所以民間百姓非常重視這天,通常都會祭祖、上墳等風俗活動,以寄託人們慶祝豐收、祈求豐年的心愿。加上此時正值小麥收穫,百姓心頭正洋溢着豐收喜悅,「新麥節」的稱呼便由此而來。
雨打小年頭
所謂「小年頭」便是六月初一,民間俗諺有「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的說法,便是說農曆五月處於冬小麥夏收的時節,最好的天氣是放晴。而六月是秋作物生長的時節,降雨就顯得尤為重要。又言「伏里多雨,囤里多米」,而今年中伏正值大暑節氣,南方降雨偏小的話就容易出現伏旱的情況,缺水無疑會使作物錯過氣溫高、日照長的絕佳生長時機。如果這段時間多雨的話,秋收的產量不言而喻。所以這兩句俗語無疑都很有道理,炎熱的三伏天,白晝變長,充足的雨水除了灌溉以外還能降溫。所謂「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等說法在蘇浙一帶非常流行,這些無疑都說明了六月初一後雨水的重要性。
寡婦也發愁
這後半句無疑是古人的玩笑話,結合前文不難看出,如果六月後雨水充足的話,秋末因此增產就是大豐收的時節。古代沒有科技協助收割,男子便是收割時候主要的勞動力。寡婦喪夫碰到需要勞動力的情況時難免有些發愁,不過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鄉里鄉親自然免不了互相幫助,農忙之餘如此調侃一下也無可厚非。
事實上,六月初一之所以隆重的原因據說還有一個。也就是緊隨其後的六月初六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民間稱之為「炒麵節」「望夏節」「閨女節」 。因為相隔不久,意義也大致相同,有些地區便將六月初六的節日在初一一起過了。雖然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個節日除了吃、玩、走親戚以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便是古人普遍會在節日期間將出嫁的姑娘接回家盛宴款待,節日後再送回婆家。俗語「六月六,請姑姑」「六月六,掛鋤勾,叫了大姑叫小姑」便由此而來。總的來說,六月初一無疑是齊魯大地上一個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