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是一種修行。指個體集中培養注意力的自我調節方式,通過這種練習,提高對心理過程的自主控制能力,從而使諸如平靜、清晰和專註等心理品質得到提升。
靜坐冥想會影響負責調控細胞壽命的端粒酶的一種酵素,長期靜坐冥想者在冥想活動後,心理壓力降低最多的人,端粒酶的活性較高。換句話說,冥想訓練可能可以減緩體內細胞老化過程和衰老速度。雖然不能說,冥想就能延延益壽,但這樣的效果是很令人驚訝也是非常激動的。
長時間堅持冥想的人,會驚訝地發現冥想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質量的提高,還有一連串思維方式以及情緒管理方面的變化。
緩解焦慮的情緒。
面對厭惡性刺激時,皮膚導電降低速度提高;調節情緒時,前額葉皮質活動被增強,杏仁核的活動則被減弱。而禪修與激發前額葉及抑制杏仁核的活動具有相關性,也就是說禪修可以降低個體在情緒性刺激作用下的情緒反應。因此當面對焦慮情緒時,禪修可以幫助我們緩解抑鬱情緒。
冥想時,感受自己身體的感覺或者情緒,可以激活前額葉皮層,這裡具有高級認知功能,可以重新理解和調整情緒。
覺察力的提升
長期的冥想會引起海馬和扣帶回等腦結構皮層厚度或灰質密度的變化。這些一定程度上的變化改善了個體的感知覺、注意、記憶及情緒調節能力,是個體保持身心健康的精神基礎。更能把控自己的情緒。當有情緒來的時候,能及時地覺察到,這樣就有機會停止盲目的反應。在冥想中,負責情緒生理反應的杏仁核的體積會變小,在冥想中,一方面激活了高級情緒管理功能。前額葉皮層,一方面遏制了杏仁核。因此在有情緒發生的時候,不再會盲目地、不受控的反應。
一個人如果太依賴于思維,就會身心分離,你可以試一下,思維的時候,是與自己的身體分開的。身心一致,指的就是思維和身體的感受不打架,但是前提的尊重和了解自己的感受。通過冥想,可以體會到更本真的存在,更廣闊的精神空間,因此就軟化思維所導致產生的條條框框和苛求。
感受力的增加
冥想能夠讓腦功能和免疫功能發生積極的轉變,提高身體素質。對於自己和別人的情緒有更清楚的敏感度,有的時候別人還沒說話,我在情緒層面已經感知到了話語的內涵。在冥想的時候,去感覺自己身體或者呼吸的感覺,這樣做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重新激活神經元的鏈接,激活自己的感受能力。冥想讓人放鬆,放鬆就可以增加免疫力。由於在冥想中,可以體會到某種無法言說得穩定的,廣闊的東西,也可以叫「道」,或者「空性「。
如何開始自己的冥想?
第一步,你需要一個寧靜的,舒適的外部環境,作為初學者,一個好的外部環境直接影響到你這次進入冥想的時間和質量。
第二步是內在的自律,通過自律來控制自己的身體。
第三步是調整自己冥想的坐姿,道家,佛家都有自己的坐姿。作為初學者只要保持身體的安穩自如即可。這個階段思維開始不斷地發散,各種雜念向潮水般不斷湧進意識。明明時間很充裕,想讓自己踏實下來,卻坐不住,莫名地心就會很亂,無法安定下來。
第四步四是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呼吸節律,將自己的意念從開始的各種雜念中抽離出來,集中精力專註於呼吸本身。通過觀察呼吸知道自己處於什麼樣的情緒,是急躁還是穩定,從而可以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態;通過覺知呼吸覺知自己,感覺它在身體里的流動,來達到心意的專註。通過有節律的呼吸可以增強呼吸系統,鎮靜神經系統,減少對物質的渴求,使得精神獲得自由。
第五步收攝感官。因感官總易因外界干擾而起心動念。坐姿所帶來的感官感受或者聽覺所帶來的干擾。冥想是向內收攝,把向外分散的意念收攝回當下自我之中。在生活中,我們總會因為外面的事情而煩擾,其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我內心在波動的原因,因為我們在抗拒或者是恐懼。如果我們願意敞開心扉,試着去覺知自己被煩的原因,去接受它,去適應它,那我們的心慢慢就會得以平靜。
第六步是意識集中在一點,大腦不再波動,而是集中在一個事物上,是進入冥想的初始步驟。通過身體觀呼吸,觀意念,觀當下,順應呼吸的引導,不盲從,也不攀比。外界有干擾,不起心動念,能收攝感官。
第七步是真正的冥想,指意識能長久地集中,並不會被外在的事物所干擾,此時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會從表面逐漸深入到本質。冥想是一種超過專註的能力,此時的自己不會去分辨,不會抗拒,全然關注自己。對外界的任何改變都是寬容和接受的,漸漸地心緒穩定,雜念也會漸漸消失。擺脫了一切的束縛,解脫了自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