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國時報》社論文章稱,全球新冠疫情更惡化,對經濟活動的衝擊並未舒緩,在經濟仍處低潮、前景能見度亦低的情況下,不少國家的股市卻展現強勢上漲格局,台股上周站上30年來新高,但各國政府負債直線上升,未來全球乃至台灣可能要面對一個所得差距更大、政府更難有力量以社會安全體系支持中低階層的生活。
今年全球經濟將衰退3到5%,歐美更會衰退5到10%不等,註定負成長局面,過去能維持6%以上成長率的中國大陸今年將只有1%多的成長。各界已有共識,今年是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後經濟表現最差的一年,情況比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還差。
股市表現卻相對強勢,完全違背「股市是經濟櫥窗」的老話。美股歷經3、4月的重挫後,現在已「收復失土」,代表科技類股的納斯達克指數再創新高;陸股也強勢上漲,台股漲破1萬2000點。相較於金融海嘯時期,美股腰斬跌到7000多點左右,台股從9000多點跌破4000點關卡,這次股市走勢明顯與經濟情勢背道,原因就是各國央行祭出超低利率、甚至零利率,同時也為市場挹注大量的流動性與資金,因此是資金行情帶動股市行情。
貨幣寬鬆擴大貧富差距
這種以低利、充沛流動性資金支持市場的做法是近年各國央行的主流政策,特別是在金融海嘯後,全球主要央行將利率降至零到負利率之外,也大推特推所謂的QE(量化寬鬆),其思維是支持股市就能保有財富效果,讓企業繼續運作,最後對經濟及一般民眾(就業者)都會有好處。
不過,惡果與後遺症也非常明顯:拉大所得差距,惡化階級流動,因而引發「佔領華爾街運動」,甚至各國民粹勢力抬頭,類似美英的特朗普、約翰遜成為總統、首相,英國的脫歐都與此相關。而這次疫情歐美國家第2季經濟預估衰退幅度高達兩位數,失業率超過10%,股市表現卻強勢無比,受惠者又將是少數高資產、高所得的少數人,所得差距又將進一步拉大。
所得差距拉大不僅對社會公平造成挑戰,也影響經濟的成長力道。全球經濟表現最好、被稱為「黃金年代」,是在上世紀戰後到70年代,當時各國所得差距較小、經濟成長較高。但80年代後,美國里根與英國撒切爾夫人上台,讓全球轉向低稅率、小政府、民營化,自由化與鬆綁成為流行名詞。里根把個人最高稅率從70%降到28%,英國幾乎所有公營事業都走上私有化、民營化。
未來所得差距必更惡化
這一套「供給面學派」的經濟政策也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經濟思維,不吝於藉着降稅、稅負優惠等嘉惠富人,認為富人受惠後會增加投資與消費,讓窮人也受惠終而全體民眾都能獲利,也有人稱此為「滴漏式經濟」(或下滲經濟),經過30多年試驗,這套經濟政策已出現所得差距嚴重擴大的後遺症,特朗普上台後又推動大減稅,疫情也讓政府負債大增,未來所得差距必更惡化。
台灣的所得差距如根據官方公布的五等分法比較,最高級距與最低級距的差距大致在6倍多,已較早年的4、5倍惡化。若就「財政部財稅中心」資料,最高所得的5%對比於最低所得5%的倍數,1998年時只有32倍,2013年已飆到99倍,問題更顯嚴重。
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口說「要幫助年輕人」,實際政策卻不少反其道而行。例如為高所得者量身訂作的稅改,大幅降低股利所得稅率,為海外富人與台商訂出回台資金租稅大赦,拿國庫的錢去補貼企業投資。這次疫情,政府提出的不少紓困也明顯浮濫,連台塑四寶都能領到19億元紓困金,台塑「不好意思」領才不去申請。
與此同時,台灣失業率已上升,低薪困境依然不變,去年實質薪資仍是「倒退16年」,低薪族中又以年輕人為主;而曾讓一整個世代年輕人受創的高房價,過去5年雖然號稱是房市空頭市場,實際房價未下降多少,現在房價又再次蠢蠢欲動,蔡政府不少政策正是在有意無意間催動了房價。
疫情時代經濟將落入「平庸時代」,政府負債加重、所得差距拉大、年輕人陷低薪困境,政府若要有所作為,應揚棄新自由主義的思維與政策,讓高所得者繳更多稅,同時壓制可能再上揚的房價。這次紓困政策已隱含負所得稅的思維,未來是否實施負所得稅制,應開始評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