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古屬於中國。
中國人最早開發了台灣。1700年前的中國歷史文獻《臨海水土志》對此就有所著述,這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台灣的文字。
比如三國時期的孫吳政權和隋朝時期,就先後派人去台灣,這都是歷史事實。
圖來源網絡
還有一件事不能遺忘。
公元1662年,在我國南部一座美麗的小島上,荷蘭殖民者向鄭成功遞交了投降書,撤離了他們佔領了38年的台灣島。
而這位叫鄭成功的人,成為了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大英雄,尤其是他的那句「台灣向來就是中國的領地」真是鼓舞人心。
但幾百年來,一直有個疑問在大家心中,當年荷蘭為西歐強國,侵佔台灣幾十年,鄭成功靠着幾艘木船是如何收復台灣的?
今天就一起來認識下當年的民族英雄。
首先了解下雙方對比
荷蘭在地圖上算是個小國,和英國隔海相望,16世紀末,荷蘭獨立後,藉著西方的工業革命熱潮,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廠業和海洋運輸業,很快成為了西歐的強國之一。
當時荷蘭最發達的是金融業,憑藉著世界上最發達的造船業和航海技術而稱霸世界,當時有人稱荷蘭是「海上馬車夫」,這成為了荷蘭開始侵入他國的「資本」。
從當年的數據看,荷蘭在最鼎盛的時期,光商船就有一萬多艘,所以頻繁挑釁其他國家,兩次打敗了葡萄牙,東方貿易幾乎被壟斷。
也正是這樣,荷蘭野心膨脹,在非洲各地建立殖民地,可以說成為了實實在在的海上霸主,最後決定把手伸向東方。
明朝萬曆32年,也就是1904年8月,荷蘭名將韋麻郎率兩艘軍艦偷襲澎湖,打算在這裡建立殖民地,遭到中國反擊。
幾千年前,中國一直被認為是落後的農耕文明國家,不善於海戰,但面對外國侵略者的入侵,也有足夠的保家衛國精神。
荷蘭侵略者不滿,利用自己在海上的力量強行攻打澎湖,最後不得已侵佔了中國台灣島的西南部,並在赤嵌地區建赤嵌城等城堡,做為軍事侵略統治據點。
與此同時,荷蘭侵略者還打敗了在台灣的部分西班牙殖民者,最後佔領了台灣大部。
事實上,在荷蘭侵入台灣之前,台灣的社會結構都是原住民,再加上當時台灣住民的生產力低下,人口並不多,所以荷蘭侵入台灣後,客觀上加劇了台灣的發展。
但台灣島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這才有了鄭成功收復台灣的壯舉。
那麼,荷蘭這樣一個超級強國,為什麼會被中國趕出台灣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鄭成功的海上力量。
鄭成功所率領的海商集團,最早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創立,鄭芝龍是福建人,青年時期便經商,後來去過日本,最後成為了東南沿海的海上武裝。
在明朝時期,朝廷絕不允許有這樣的勢力存在,這是日後造反的隱患,所以多次派兵南下和鄭芝龍作戰。
明朝政府和鄭芝龍大戰幾百回合,兩敗俱傷,最後政府決定對鄭芝龍進行招撫,鄭芝龍為大局考慮,決定在福建沿海紮根。
1633年,外國侵略者入侵中國時,鄭芝龍就帶領自己的艦隊和敵人對抗,由於鄭芝龍本身就有海上作戰經驗,所以荷蘭人最初和鄭芝龍交戰時,一直是手下敗將。
明朝政府看到這樣的局面,十分欣慰,據文獻記載:
芝龍幼習海,知海情。凡海盜皆故盟或出門下,自就撫後,海舶不得鄭氏令旗,不能往來。每一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芝龍以此富敵國。
由此可見,當時鄭家已經是明朝最有名氣的艦隊,而且多次被政府獎賞,可謂富可敵國。
清軍入關後,明朝滅亡,鄭芝龍被軟禁,接替鄭芝龍的便是鄭成功,當時鄭成功的艦隊有15萬人,可以說已經極其壯大了
儘管如此,但清政府還是對鄭成功不滿,鄭成功立下豪言壯語,發誓一定要收入明朝故土,而台灣就是他計劃之一。
尤其是他兵敗金陵後,便開始籌劃收復台灣的事情。
當時的巨大背景是,世界歷史正處於大航海時期,一場新的席捲全球的革命已經悄然而至。明朝以前多次實行鎖國政策,因此導致中國的航海事業遠遠落後於西方。
所以鄭成功收復台灣就變得極其重要,他說:「七年前我沒有機會收復台灣,如今到了收復他的時候了。」
1661年,鄭成功揮師東征,開始正式對荷蘭作戰,但是面臨諸多困難。
台灣地理位置
根據文獻記載:國姓爺已經派人從中國沿海運來四十三門發射二十四磅、二十八磅或更重的炮彈的大炮來了,每門大炮配有三百顆炮彈。
由此可見,當時鄭成功的這些大炮無論從體積還是威力都不輸於當時的荷蘭人,但是台灣的地位位置,的確佔有一定的優勢。
台灣島位於亞洲大陸東南,隔着台灣海峽(平均150km寬,30m水深)與福建遙遙相望,台灣島南北長394km,東西最寬144km,與大陸相比,台灣島在地理位置與地質背景上具有多重特殊性。
首先,既然是島,那就是說它的四面都被海水所包圍,它的東部是水深超過5000米深的西太平洋,可以說易守難攻了。
比如在海上作戰,如果一旦落入水中,後果不堪設想,因此,鄭成功要求每個戰士必須熟悉水性,必要的時候可能會在水裡作戰。
此外就是鄭成功的智慧了,那麼他是如何作戰的呢?
首先要提到一個背景,鄭成功北伐南京後,元氣大傷,軍糧急缺。
1659年,鄭成功率大軍北伐,進入長江後,勢如劈竹,接連攻克鎮江、瓜洲等地區,但是清政府用緩兵之計,大大損耗了鄭成功部隊的精力。
鄭成功兵敗後,只能退到廈門,南京一戰可說是鄭成功生涯當中最輝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卻是先盛後衰,以大敗收場,使鄭成功的反清大業受到致命挫折。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鄭成功毅然決定收復台灣,足以顯示出他的聰明才智,那麼他是如何做的呢?
第一,備戰,任何人不能下海
在打算進攻台灣前,鄭成功下令開始製造大帆船和戰船等,一共8種戰船,全部用於作戰。
資料顯示,得知鄭成功要收復台灣,沿岸的老百姓紛紛都來幫助他,在兩個月的時間內修造了戰艦3000多艘,雖然大多數都是木船,但每一艘戰船上都配有先進的武器。
既然是海中作戰,戰船是必須要有的,其次便是天氣,以前打仗沒有先進的氣象設備,所以只能夜觀天象,從這個角度來說,就必須做到天時地利。
所以在出發前,鄭成功告訴戰士們:「海上作戰,天氣多變,你們要勤加練習,不管有再大的風浪,必須站在船上。」
不僅如此,鄭成功下令沿線的所有居民不準出門打漁,禁止出行也是為了避免傷及無辜。
1661年,鄭成功親自率領戰士2萬多人,戰船百艘,浩浩蕩蕩從料羅灣出發,經過澎湖,直逼台灣海峽,正式和荷蘭侵略者開戰。
當時鄭成功進入澎湖後,突然遭到狂風暴雨。因為鄭成功有着最壞的打算,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毅然下令冒雨衝鋒。
但是荷蘭在台灣島兼有兩個重要的防禦要塞,一個是今天南市安平的熱蘭遮城,一個是今天台南市中西區的普羅民遮城。
四月初一,鄭成功利用漲潮的機會從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並於禾寮港登陸,因為當時這個地方的防禦最為薄弱,不料遭到荷軍反抗。
隨後雙方展開激戰,經過幾天的戰鬥,鄭成功擊沉了敵方軍艦赫克特號,並一鼓作氣攻入台灣,包圍了普羅民遮城。
初五當天,普羅民遮城守軍向鄭成功投降,最後鄭成功再次率軍把敵人圍困在熱蘭遮城。
經過幾日的苦戰,最後荷蘭人終於投降,並狼狽地退出了台灣,就這樣,台灣島又回到了中國的懷抱。
資料顯示:
八月中旬,荷、鄭兩軍於台江內海展開激烈海戰,鄭軍大獲全勝,擊沉一艘荷蘭軍艦,並奪取船隻數艘,自此荷軍喪失主動出擊的能力,荷蘭大員長官在投降條約上籤了字。在十二月二十日向鄭成功屈服,揆一率領殘敵五百人狼狽退出台灣。
1662年2月1日,在圍攻台灣8個月之後,荷蘭最後向鄭成功遞交了投降書,至此,淪陷了38年的台灣重新回到祖國。
鄭成功的壯舉值得後人銘記,他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成功收復了台灣,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成,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那麼在清朝後期,為什麼台灣又落入了日本人手中呢?
台灣的近代命運
1895年,清朝和日本開戰,也就是著名的甲午大戰,但遺憾的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這場大戰最後以失敗告終。
當時的情況是,清政府已經有了增加國家軍事實力的想法,所以出現了鄧世昌等愛國將領,但由於慈禧的腐敗,最後導致清朝海軍的炮彈劣質,在戰爭中吃虧嚴重。
經過多次戰鬥,北洋艦腹背受敵,最後無奈被日軍艦隊打敗,鄧世昌也以身殉國,據說致遠艦全艦官兵二百餘人,除十六人遇救外,其餘全部陣亡。
清政府為了保存實力,只能和日本求和,李鴻章看了條約後,多次希望日本減輕賠償,但由於巨大壓力,還是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當時該條約中第二條便是: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至此,我們的寶島台灣,再一次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一來又是幾十年。
1931年,日本侵略者蓄謀已久,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中日戰爭爆發。
當時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和國民黨蔣介石正在南方對戰,蔣介石不惜一切代價「圍剿」紅軍,但毛主席為了民族大義出發,一直提出抗日的口號。
直到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開始一致抗日,七七事變後,再經過八年苦戰,終於把日本人打敗。時間已經來到1945年。
日本投降後,中國政府表態,廢止曾經和日本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並收復台灣。
最後的結果是,日本無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把台灣交還給中國。至此,台灣重入中國版圖,重歸於中國的主權管轄之下。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發動內戰,毛主席帶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三大戰役,徹底把蔣介石打敗。
從三大戰役的數據看,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共殲滅國民黨軍154萬多,蔣介石的軍事力量基本被摧毀。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面渡江前,蔣介石直到無力回天了,便匆匆逃走。
4月21日下午,蔣介石登上了離開南京的飛機,在舷梯上,蔣介石臉色陰沉,聲音沙啞,他說:「走吧……」
1949年12月,蔣介石宣告「引退」敗走台灣。
民族英雄不能忘記
如今的台灣,具有 300多年歷史的安平古堡曾是荷蘭殖民者負隅頑抗的末日巢穴。經浴血苦戰,鄭成功率軍民一舉攻克,迫使侵略者繳械投降。
張學良晚年也曾寫詩稱讚鄭成功,他寫道: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台灣入版圖。
如今再看歷史,鄭成功收復台灣不僅僅是一個收復故土的愛國故事,更是向全世界證明了:台灣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