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勢之場
公眾號:勢場
歷史是現實最好的老師。
——李世民
A
魚的記憶只有七秒,而大眾的記憶呢?
2015年那會,我國房地產到了生存的關鍵時刻,大量的房子無人問津,老百姓不願意購買。杭州一度跌破8000,有開發商砸盤出貨,深圳當時還在2w-3w左右盤整,一線城市的房子也岌岌可危。
西安、重慶樓市價格大部分的穩定在7000元左右,差一點的位置是5000多。
而2015年的時候,大部分的房子交付還是毛坯房,隨後為了利益最大化,精裝房開始被推廣,開發商也樂此不疲。
筆者記得當時在西安看過一個小區,精裝是9000,毛坯是7000,精裝的特點就是裝修費可以和房子貸款,許多沒錢裝修的人索性多貸一點。
因此,精裝房模式就推廣開來了。
一年後的2016,樓市的又一輪火爆開始,西安更是其中的橋頭堡。房價可以連漲56個月,5年時間全國漲幅第一,十年間漲幅達210%。
西安兩年前的數據,就已經足夠驚人
有讀者肯定會對這輪上漲有所疑問,難道2010年到2015年全國人口沒有城市化?難道西安人口沒有增加?難道剛需不夠多?
不是,當時人口流入城市還在流入,但是大部分的買房首付主要來源於自有資金和父母,也就是自己攢個十多萬,父母資助一半,然後就買房子了。
彼時,剛需的收入是勻速的,趕不上房價的增速,因此房子沒人買,買不起,或者慢慢買,慢慢賺錢。
因此,很多人對於房子的態度是:是比較貴,可好好奮鬥也能買得上,未來可期。
而開發商就比較痛苦了,因為開發速度大大的超越了居民的財富積累,因此出現了過剩。
B
全國房市彼時的過剩率多少呢?請看下面。
上面幾張圖,是2015年時期的悲觀報道中截選出來的。一線城市銷售還可以,8個月賣完,到2015年12月的時候庫存面積飆升到了7億平左右,也就是去化周期進一步上升。
部分地區,去化周期達到了三年,有的地區達到了五年,也就是房地產基本上需求很弱了。
這種情況下,本以為房地產要不行了,很多地方降價20%-30%,重慶一套只要50w,西安一套也是50w,太原也是50w,堪稱非常的便宜了,多美呀。
打砸售樓處的新聞,已在一兩年前就開始頻頻見報
降價後對開發商有影響嗎?
還好,慢點開發就行了,少賺點。
但是,降價對地方影響大呀。當時發現,很多人沒房子還不買房子,咋辦?這可是會影響社會發展的呀,城市化速度要明顯變慢了哇。
最後一合計,「漲價去庫存」歷史性地登上舞台。
棚戶區改造也開始加速了,手持大量貨幣的拆遷戶大量誕生。大約用了三年,到2018年,全國城市的高價城中村拆了個遍,配合開發商漲價,多少年下跌的房價,也終於又開始拔地而起了。
C
但這裡有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我們的收入增加了嗎?
沒有。相反,供給側改革和環保改革使得許多落後產能被淘汰,同時貿易摩擦也使得很多工廠失去訂單,這自然影響了就業,但這並沒能阻擋房地產雀躍的腳步。
因為漲價去庫存表面上是為銀行解套,實際上是地方拿到了大量的資金擴建城市,之後又給銀行下了更大套。
也就是這次房地產的上漲,給了地方和開發商極大地信心。開發商覺得自己已經大而不能倒了,綁上銀行後可以肆意拿地,然後再大量囤地。
這不就學習李嘉誠模式么,然而老李已經跑了。
囤地的邏輯不再贅述,後來國家發現了,給你解套你又造了更大套,沒玩沒了,綁架經濟,那還了得?
漲價去庫存的本意是為了救開發商,沒想到開發商不縮緊負債,反而急速擴大,還雇了經濟學家來遊說上頭降稅降息,可怕至極。此時房地產企業必須被限制了。
D
而如今,它們還能被限制得住嗎?
如今,房價明顯出現了巨大的偏離,六個錢包才能付首付,年輕人的房貸都要靠父母還,多可怕,關鍵相當一部分人還沒六個錢包。
因此銀行說,這個遊戲我不玩了。
此時房地產商慌了,說,你不玩我就賴賬了。
銀行冷哼一聲,說,你試試。
因此出現了某大打折促銷回款。
此時房地產的庫存有多少呢?
2015年的7億平,去化周期都在2年以上(去掉一線),2020年呢?此時我國的年房地產銷售套數達到了1400w套,面積達到了17億平,前五十的開發商土地儲備達到了30億平。
對比2015年來看,已經是增長了一倍多,體量擴大了好幾倍了。
2015年最嚴重最危急的時候,我國商品房庫存代售面積是7億平,目前將近5億平,還有2億平的增長空間。
而我們發現現在的新房銷售大概是每年17億平,也就是庫存占銷售量的不到三分之一,銷售速度明顯快於2015年。
我們拿幾個城市舉例,太原,哈爾濱:
然後是青島:
接下來,咱們看看瀋陽、南京、鄭州、天津、廣州:
大家可以看到,去化周期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20個月以上,第二個部分就是15個月以上,第三部分就是6個月以上。
按照房企的開發速度,一般是6-12個月開發一批新盤,也就是拍地六個月以後就會有新盤入市。如果每年的土地供應不變的話,預計一年三波拍賣至少有兩撥是可以入市的,第三波可以在明年。
可我們發現新房庫存超過20個月的這些地方,房價是下跌的,例如哈爾濱、瀋陽、太原。這些城市本就屬於人口流出城市,因此一直在陰跌。
庫存在15個月以上的,青島、天津、鄭州、石家莊、長春、蘭州、大連這些北方地區明顯庫存壓力持續上升,而且新房供給不變的情況下,未來兩年後就和太原、哈爾濱一樣了。
也就是說,留給這些城市的時間不多了。
而庫存低於12個月的時間的有西安、重慶、杭州、寧波、南通、武漢、南京,這些城市將會成為房價依舊有上漲空間的城市。
E
除去新房去化周期以外,二手房去化周期也很緩慢。
業界有探討過,當前銷售一套二手房時,基本同時有2.3套新房出售。也就是實際情況下新房的去化速度是二手房的三倍左右。
如果新房去化是一年,那麼二手房的去化周期就是2-3年,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地方去化周期長達三四年以上。
大米白面去化周期一般是一年,也就是第二年會有新的產生出來,而第一年的都會被吃進肚子,而現在房子呢?
至少一輩子吧,買完了就完事了,安心打工。
因此巨量買盤推高一下,後續的買盤是隨着剛需盤的增加而增加的。
也就是第一波飢餓營銷買到小米手機了,第二波呢?買的就少了,第三波呢?那就不用搶了,第四波呢?這一代就停產了。
樓市也是這個道理,2017年就買盤最大的一年,後續價格繼續上漲,投機盤湧入。可投機盤也是有限的呀,也就是如下圖,太原這些地方的投機盤加剛需已經是斷崖式下跌了,無法恢復起來了。
而現在高漲的重慶杭州呢?購房者的數量只會緩慢上漲,可投機盤卻與日俱增,造成了去化速度快和房價飆升。
大家有沒有想過,萬一有一天房子數量滿足了全部的投機盤呢?
或至少是滿足了杭州、西安和成都、南京、武漢的投機盤呢?
那麼,真實的未來的剛需必然是斷崖式下跌。
而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飢餓營銷,導致購房者一股腦沖向房價,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今年把明年的份額也透支完了。
大家可以看到這就是現狀。橫着放,能夠支撐房價三五年,豎著放,兩年。也就是房價拉升式地透支,就有點吃了今年不顧明年了,深圳就是這樣,而杭州和重慶也是這樣。
相比之下,去化在12個月左右的地方,反倒每年還能有一些新增長。
對於購房者而言,資金和人數等於總接盤實力。而新房打新就相當於豎著割,大家衝進去。
這樣的風險反而最大。價格下來的時候,沒有剛需支撐,往往會出現斷崖式的脆斷。相比之下,第一種方式還有不明真相的購房者接盤,比如太原。
可為啥2015年時房地產沒有走向崩盤呢?因為居民潛力還沒被挖掘,也就是槓桿率,而2020年時居民槓桿率已經到了極限了。
大家可以發現山西人均凈存款全國第三東北第二,可為啥炒不起房價呢?
因為房子夠住了,人口老齡化了,租金回報意思不大,購房剛需沒了,投機盤也沒法生存了,因此大家不去炒房子了。
而杭州呢?人均凈存款四五千塊,也就是一個月的工資,都去賭房子了。
杭州攤大餅的事情,我們講過,不贅述了。
F
我們再拿小米飢餓營銷舉例子。
第一波搶手機時,大家恨不得弄個外掛;第二波的時候很生氣,搶不上恨不得砸電腦;第三波的時候搶上了,一分鐘內還有庫存,大約五分鐘了還可以搶;基本上沒有第四波了,因為想買手機的人前三波都已經入圈了,反而第四第五波開始打折了送東西了,越送越多。
而杭州、西安也是這樣,你別看他去化五個月,實際上把明後年的潛力也挖乾淨了,明後年咋辦?
杭州之前有人研究過,和深圳一樣有金融化的投機盤,也就是彈藥充足,同時經營貸、消費貸助推,因此我們看到同等情況下,北方已經賣不動了,南方還賣得嗖嗖的。
我們現在的新房庫存是5億平,也就是現在太原、天津這些地方還在足額供地,未來兩三年,北方樓市的庫存會繼續攀升。二手房拋盤已經大約止於2015年,而南方隨着購房者資金的耗盡,必然也出現斷崖式的下跌。
樓市的拐點最快明年底就到來了,一旦經營貸和消費貸被摁住了,比如深圳樓市,還有未來嗎?
沒有了,深圳那些高貸款的盤子,已經開始下調預期,這個高點十年也不會超過了。
杭州和西安重慶單套房的貸款還在80w-200w之間,金融機構也樂意放貸,而深圳動則500w以上的貸款沒人願意接盤和放貸了。
一個人一生年入20w三十年的收入也就600w,不可能給你放貸超過500w的。
當杭州人的槓桿率增加到無法增加的時候,房價還能怎麼漲?
一塊的本金,最多拿到2塊的貸款,也就是資金槓桿率的極限就是233%,去掉有錢人全款買的,去掉沒錢人不買房的,141%這個槓桿率已經逼近極限了。
近幾年杭州居民槓桿率增加幅度在2-3%,每年存款增速假設為10%(M2增速),貸款為14w套房子*200w貸款,也就每年新增貸款大概是2800億。
消費貸經營貸增速也為15%,住戶貸款今年底是2.3w億,住戶存款為1.6w億,住戶資金槓桿率為143%,明年年底將超過145%。此時浙江的人均凈存款還能剩餘多少呢?
該買的進去了,不該買的買不起,中間有斷崖式的真空區域,就算沒有房地產稅,也就是巨大的隱患,足以讓房價現出原形。
好自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