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發生「高齡化社會」,不僅改變消費市場走向,也逐步影響整體產業結構。聚焦台灣,有73%的上市公司是家族企業,老闆平均年齡為62歲,居兩岸三地「最老」,主因在於台灣家族企業多半「子承家業」又無完整接班計劃,創業第一代的「老董」基於不信任專業經理人的狀態,只能自己「母雞帶小雞」、且走且看。
2018年《經濟學人》曾以台灣企業老闆年齡是華文世界最老的為題,道出二代接班困難的窘境以及台灣企業的「老化」危機。張忠謀擔任台積電領導人長達31年,被視為台灣「老董」級指標性人物之一。今年68歲的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曾透露,未來接班人選是不到50歲的中生代。
根據台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8中小企業白皮書》接露,超過53%的台灣中小企業老闆年齡超過50歲,其中年逾60歲者則佔17%。另外,70%的上市公司為家族企業,近四分之三仍由創辦人掌管,這些上一代的老闆,平均年齡為62歲,遠高於中國大陸的47歲。
依照產業類別,台灣製造業的「高齡化」尤其明顯。最耳熟能響的莫過今年68歲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及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其中張忠謀年逾80歲才決定在2018年6月退休交棒,2位接班人都年逾七旬,再次確認台灣企業文化始終存在「薑是老的辣」。當然,豐富的經歷確實有助於企業穩定,但年紀不僅是把「殺豬刀」也是「雙面刃」,隨着年齡增長,對產業創新接受度將趨於保守、思想逐漸固化、健康等疑慮,以及面臨最為迫切的「誰來接班」問題。
放眼望去幾乎都是接班失敗的案例,加上成功接班的人數實在太少,導致多數企業老闆遲遲不願交棒也不敢放手。長期服務台灣企業的資誠聯合會計事務所公布《2018全球暨台灣家族企業調查報告》指出,54%的家族企業計劃將經營權和所有權轉移給下一代,但僅有6%的企業有健全且經過溝通的接班計劃。同時,二代接班面臨家族企業「多頭馬車」情況,更別說兩代溝通磨合易導致親子失和,輕則傷家族和諧;重則自毀家族企業。
既然有了這麼多失敗的「前車之鑒」,基於家族企業永續,未來交棒也是「在所難免」,為何僅有少數老闆願意提前準備呢?
從事傳統塑膠製造業第二代李先生表示,過去父母創業無人帶領,一切都是他們自己白手起家,對於「培育接班人選」自然沒有經驗參考,頂多讓子女早早進入公司帶在身邊「見習」,樂觀以為時間一到,自然可以順利交由二代接班。但事實是,多數中小企業老闆身兼數職,「校長兼撞鐘」,加上人治凌駕於制度的傳統,讓二代無法有效地系統式學習,即便每天進公司,仍對企業整體運營與對策無所適從。李先生表示,尤其傳統產業多半存在「威權式教育」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公司,從來都是「一言堂」爸爸說了算,改革存在「內憂外患」,徒增二代接手的困難。
根據台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6年報告指出,台中小企業數從2011年的近128萬家到2017年已達140萬餘家,台灣近98%皆是中小企業,創造約八成、近980萬的就業人口。回顧台灣多數企業皆於1980年代草創,被譽為「亞洲四小龍」的20年黃金歲月間成功崛起,導致企業幾乎在同一時間爆發「老齡化」危機。雖然各國都有企業傳承問題,但沒有任何國家像台灣一樣,幾乎在同一個時間點大量面臨接班問題。根據統計,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約7年到13年,大多企業在第一代手中就結束。言下之意,倘若二代無法接班,更將擴大衝擊台灣未來整體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