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開甲和他的戰友們:歷史選擇了他們,他們創造了歷史

2022年10月08日23:56:06 熱門 1457
程開甲和他的戰友們:歷史選擇了他們,他們創造了歷史 - 天天要聞

程開甲院士生前近照。資料圖

那個參與制造「東方巨響」的人,如今靜悄悄走了。

這一天,是公元2018年11月17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兩彈一星」元勛程開甲在北京去世,享年101歲。

54年前,也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程開甲和他的戰友們挺立在茫茫戈壁上,凝望着半空中騰起的蘑菇雲,歡呼着。

那時,程開甲和戰友們風華正茂;那時,他們芳華正好;那時,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創造了中華民族的輝煌,用自己的脊樑挺起了中國的脊樑。

時間,讓事業不朽;時間,讓人老去。程開甲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線之中,是2017年 「八一勳章」的頒授儀式。和所有平凡的老人一樣,皺紋爬滿了他的臉龐。那一天,這個曾經許下科技救國誓言的熱血少年,這個曾經留學英倫的物理天才,這個曾經隱姓埋名藏身羅布泊的「核司令」,只能坐在輪椅上,接受着年輕一代崇敬的目光。

在程開甲之前,曾經參與「兩彈一星」的英雄們,一個接一個地走了。這是一些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名字:錢學森、朱光亞、任新民、陳芳允……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個不朽的身影、一個個傳奇的故事。

這兩天,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被程開甲去世的消息刷屏,大家痛惜地送別這位中國「核司令」。很多人或許並不知道,程開甲也曾含淚送別昔日的戰友,那場景平淡樸實,可仔細品味卻壯懷激烈。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林俊德是程開甲的老部下、老戰友。2012年,北京的春花還未落盡。在解放軍總醫院,75歲的林俊德偶遇94歲的程開甲。

那時,林俊德的生命已進入倒計時——膽管癌晚期。即便如此,林俊德還是用盡全身的力氣,親自到病房探望程開甲。相對無言,唯有心知。看着用盡全身力氣站立在自己病床前的林俊德,程開甲的眼神里滿是激動。

這位昔日的老部下顫抖着伸出手,緊緊地抓着程開甲的手。這是兩隻布滿了老年斑的、瘦瘦的手。也正是這兩隻手,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與許許多多隻一樣有力的手,製造出那一聲「東方巨響」。

林俊德永遠離開的時候,程開甲悲痛不已,用顫抖的手寫下輓聯:「一片赤誠忠心,核試貢獻卓越」。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對於鐵骨錚錚的程開甲來說,亦是如此。

2008年,所有人都沉浸在北京奧運會的喜悅之中。一位「兩彈一星」元勛靜悄悄地離開了,他就是張蘊鈺。張蘊鈺病危時,程開甲趕到他的病床前,執手相看淚眼。兩位老人的沉默,包含着蕩氣迴腸的力量。

程開甲和他的戰友們:歷史選擇了他們,他們創造了歷史 - 天天要聞

張蘊鈺(右)與程開甲(左)合影。資料圖

程開甲永遠都不會忘記,在那段「吃窩窩頭來搞原子彈」的艱苦歲月里,張蘊鈺曾給了自己多麼大的支持。

1976年地下核爆炸試驗前的討論會上,坑道臨近出口處的寬度成了爭執的焦點。程開甲認為出口過寬,如果不進行封堵就有泄漏的危險。當時,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這時候,張蘊鈺站了出來,堅決地說:「這個問題,聽老程的。」

1998年,程開甲去探望張蘊鈺。那一天,他穿了一身筆挺的西裝。回憶起22年前張蘊鈺說的那簡單卻充滿力量的八個字,程開甲默默流淚。靜靜坐在一旁的張蘊鈺,沉默着,回憶着屬於他們的馬蘭歲月,滾燙的淚珠,順着臉頰滑落……

張蘊鈺走了。程開甲翻出那首當年張蘊鈺送給自己的詩:「核彈試驗賴程君,電子層中做乾坤……」

如今,金黃秋葉落盡之時,程開甲也走了。也許,他在另一個世界,在那遙遠的馬蘭,又與他的老戰友們相聚。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中國核試驗戰場上的這些「老兵」,用一生詮釋了一個信念——為國鑄盾、自強不息的鋼鐵信念!歷史選擇了他們那一代人,他們那一代人也創造了歷史。

程開甲和他的戰友們:歷史選擇了他們,他們創造了歷史 - 天天要聞

程開甲(左二)與科研人員探討技術問題。資料圖

生命是短暫的。在歷史的舞台上,程開甲他們那一代人靜悄悄地來,如今又靜悄悄地走了,留下的只是一座無言的豐碑——羅布泊深處,那朵永不消散、衝天而起的蘑菇雲。

西風凜冽,黃沙漫卷。這座歷史的豐碑彷彿在告訴世人:無論過去多久,我們的記憶都不能隨風而逝,也不能被黃沙掩埋。

橫空出世的「東方巨響」,毛澤東稱之為「這是決定命運的」。我們要永遠記得,正是有了程開甲他們這一代人的默默奉獻,我們才能有今天的中國。

為共和國鑄盾

程開甲和他的戰友們:歷史選擇了他們,他們創造了歷史 - 天天要聞

晚年的程開甲在認真查閱科研資料。資料圖

期望「家裡能出一個讀書做官」的祖父,早早地為程家的未來長孫取了一個「開甲」的名字,意即「登科及第」

1918年8月3日,程開甲出生在江蘇吳江盛澤鎮一個經營紙張生意的「徽商」家庭。祖父程敬齋最大的願望就是期望家裡能出一個讀書做官的人,在程開甲還沒有出世的時候,他就早早地為程家未來長孫,取了一個「開甲」的名字,意即「登科及第」。

後來的成長軌跡證明,程開甲沒有辜負祖父的期望。

1937年,程開甲以優異成績考取浙江大學物理系的「公費生」。在這所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譽為「東方劍橋」的大學裏,程開甲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陳建功和蘇步青4位教授嚴格的數理學習訓練和科學精神的訓練。

1941年,程開甲大學畢業留校任助教。1946年,經李約瑟推薦,程開甲獲得英國文化委員會的獎學金,來到愛丁堡大學,成為有着「物理學家中的物理學家」之譽的玻恩教授的學生。

玻恩一生帶過彭桓武、楊立銘、程開甲和黃昆4位中國學生。後來,他們都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彭桓武、程開甲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黃昆、程開甲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程開甲和他的戰友們:歷史選擇了他們,他們創造了歷史 - 天天要聞

程開甲院士(左三)年輕時出國留學時的留影。資料圖

在玻恩身邊的4年,程開甲結識了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諤、謬勒、鮑威爾等科學巨匠。1948年,程開甲獲得愛丁堡大學的博士學位,由玻恩推薦,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

1950年,沐浴着新中國旭日東升的陽光,程開甲謝絕了導師玻恩的挽留,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

回國前的一天晚上,玻恩和程開甲長談了一次。知道他決心已定,導師便叮囑他:中國現在很苦,自己多買些吃的帶回去。他感激導師的關心,但在他的行李里,什麼吃的也沒有,全是他購買的建設新中國急需的固體物理、金屬物理方面的書籍和資料。

程開甲先在母校浙江大學任教,擔任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院校調整,他從浙江大學調到南京大學。為了適應國家大搞經濟建設的需要,程開甲主動把自己的研究重心由理論轉向理論與應用相結合。

1958年至1960年,根據組織的安排,程開甲和施士元教授一起創建南京大學核物理專業,為南京大學核物理髮展打下了基礎。

程開甲和他的戰友們:歷史選擇了他們,他們創造了歷史 - 天天要聞

剛到核試驗基地時的程開甲。資料圖

一紙命令將程開甲調入北京。從此,加入到我國核武器研究隊伍的他隱姓埋名,在學術界銷聲匿跡20多年

1960年盛夏的一天,南京大學校長郭影秋突然把程開甲叫到辦公室:「開甲同志,北京有一項重要工作要借調你,你回家做些準備,明天就去報到。」說完,校長拿出一張寫有地址的紙條交給他。

看到郭校長滿臉的嚴肅,程開甲什麼也沒問,很快就動身到北京,找到了那個充滿神秘的地方——花園路3號九所。這才得知,原來是要搞原子彈。

就這樣,程開甲加入了中國核武器研製隊伍。

中國原子彈研製初期所遇到的困難,現在是無法想像的。根據任務分工,程開甲分管材料狀態方程理論研究和爆轟物理研究。那段時間,程開甲的腦袋裡裝的幾乎全是數據。一次排隊買飯,他把飯票遞給師傅,說:「我給你這個數據,你驗算一下。」站在後面的鄧稼先提醒說:「程教授,這兒是飯堂。」吃飯時,他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就把筷子倒過來,蘸着碗里的菜湯,在桌子上寫着,思考着。

終於,程開甲第一個採取合理的TFD模型估算出原子彈爆炸時彈心的壓力和溫度,為原子彈的總體力學計算提供了依據。

1962年上半年,經過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孜孜不倦的探索攻關,我國原子彈的研製闖過無數難關,終於露出了希望的曙光,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提到了日程上。

為了加快進程,錢三強等二機部領導決定,兵分兩路:原班人馬繼續原子彈研製;另外組織隊伍,進行核試驗準備。錢三強提議由程開甲負責核試驗的有關技術問題。

這意味着,組織對他的工作又一次作了調整。程開甲很清楚自己的優勢是理論研究,放棄自己熟悉的,前方的路會更艱難。但面對祖國的需要,他毫不猶豫轉入全新的領域:核試驗技術。

後來,程開甲在一篇題為《核試驗一定要嚴格按照科學規律辦》的文章里,談到了當初他去開拓這一全新領域時的複雜與艱難:「這是一個大型的、廣泛的、多學科交叉的系統工程。理論和實踐必須有機配合……既要有全局理論上的系統分析,又要通過實踐,循序漸進,摸着石頭過河,一步一個腳印去干。」

經過一段時間探索,程開甲開始組建「核武器試驗研究所」,承擔起中國核武器試驗技術總負責人的職責。從此,程開甲既是核武器試驗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同時兼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所改為研究院後,兼副院長。直到1977年,程開甲被任命為核試驗基地副司令員,免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

一組組數據、一段段史料,記錄著程開甲在核試驗技術領域的開拓創新,以及他為中國核事業發展立下的不朽功勛——

程開甲和他的戰友們:歷史選擇了他們,他們創造了歷史 - 天天要聞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資料圖

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1700多台(套)儀器全部拿到測試數據。

1966年12月,中國首次氫彈原理試驗成功,程開甲提出在塔基一定半徑範圍地面用水泥加固減少塵土捲入,效果很好。

1967年6月,中國第一顆空投氫彈試驗成功,程開甲提出了改變飛機飛行方向的投彈方案,保證了投彈飛機的安全。

1969年9月,中國首次平洞地下核試驗成功,程開甲設計的自封回填堵塞方案,實現了安全「自封」,防止了「放槍」和「冒頂」。

1978年10月,中國首次豎井地下核試驗成功,程開甲研究設計的試驗方案,獲得成功……

從1963年第一次進入號稱「死亡之海」的羅布泊到回京工作,程開甲在戈壁灘工作、生活了20多年。20多年中,他成功組織指揮了從首次核爆到之後的地面、空中、地下等方式各種類型核試驗30多次。20多年中,他帶領科技人員建立發展了我國的核爆炸理論,系統闡明了大氣層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過程的物理現象及其產生、發展規律,並在歷次核試驗中不斷驗證完善,成為我國核試驗總體設計、安全論證、測試診斷和效應研究的重要依據。

「說起羅布泊核試驗場,人們都會聯想到千古荒漠,死亡之海,提起當年艱苦創業的歲月,許多同志都會回憶起搓板路、住帳篷、喝苦水、戰風沙。但對於我們科技人員來說,真正折磨人、考驗人的卻是工作上的難點和技術的難關。」多年後,程開甲院士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我想,我們艱苦奮鬥的傳統不僅僅是生活上、工作中的喝苦水、戰風沙、吃苦耐勞,更重要的是刻苦學習、頑強攻關、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是新觀點、新思想的提出和實現,是不斷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

程開甲和他的戰友們:歷史選擇了他們,他們創造了歷史 - 天天要聞

程開甲院士晚年時題詞:「創新、拼搏、奉獻」。

他一輩子都不承認自己是一個「當官人」,他頭腦里從沒有 「權力」二字,只有「權威」:「能者為師」的那種權威

科學家們為共和國的輝煌作出了巨大貢獻,黨和國家沒有忘記他們。

1965年5月30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並宴請為中國原子彈爆炸作出貢獻的有功之臣。程開甲和他領導的核試驗研究所的董壽莘、孫瑞蕃、忻賢傑、喬登江、陸祖蔭、呂敏、王茹芝等技術人員受到接見。1966年,朱光亞、郭永懷、王淦昌、陳能寬和程開甲等被邀請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觀禮。

程開甲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四、五屆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屆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和資深院士,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和全國科學大會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獎勵。1999年,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13年,獲黨中央、國務院頒發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7年,中央軍委隆重舉行頒授「八一勳章」和授予榮譽稱號儀式,習近平主席把「八一勳章」頒授予他。

這是黨和國家的崇高褒獎,這是一名國防科技工作者的最高榮譽。

「寫在立功受獎光榮榜上的名字,只是少數人,而我們核試驗事業的光榮屬於所有參加者。因為我們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千百萬人共同創造,我們的每一個成果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程開甲院士如數家珍,列舉着戰友們所做的工作。

一件件往事、一項項成果、一個個攻關者的名字,在他的記憶中是那樣清晰——

從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主動請纓回國參戰的呂敏;承擔核爆炸自動控制儀器研製任務的室主任忻賢傑;從放化分析隊伍中走出來的錢紹鈞、楊裕生、陳達等院士;調離核試驗基地年逾花甲又返回試驗場執行任務的孫瑞蕃……

還有,地下核試驗時,花崗岩中核爆有無分凝問題是當年六隊的邢梯良用高壓釜給出了明確答案;丁浩然,在核試驗新場區選址中立了大功;喬登江為各效應大隊做了好多工作,使效應工作獲得豐收;董壽莘為豎井鑽井技術作出了貢獻,試驗很快進入豎井方式階段;程耕對地下平洞自封所做的計算分析起了重要作用……

當然,還有長期戰鬥在大漠深處的陽平里氣象站,在核試驗場上徒步巡邏八千里的警衛戰士,在羅布泊忘我奮鬥的工程兵、汽車兵、防化兵、通信兵——如果沒有他們每一個人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如果沒有全國人民的大力協同和支援,就沒有我們事業今天的成就和輝煌。

雷霆已經遠去,嚮往和平的人們卻永遠銘記着那個年代。每每想起在核試驗場區的生活,程開甲總是充滿懷念。因為,那裡有着他終生付出的心血,有着他事業巔峰的輝煌,有着他充滿激情的歲月,有着他揮之不去的眷念……

走進程開甲的家,你無論如何也不會把這裡的主人,與現代物理學大師玻恩的弟子、海森堡的論戰對手、中國核試驗基地的副司令員,以及中國「兩彈一星」元勛聯繫起來。

這裡陳設,簡單、質樸得令人難以置信。離開戈壁灘後的程開甲,一直保持着那個年代的生活方式,過着與書為伴,簡單、儉樸的生活。

程開甲一輩子都不承認自己是一個「當官人」:「我滿腦子自始至終只容得下科研工作和試驗任務,其他方面我很難搞明白。有人對我說『你當過官』,我說『我從沒認為我當過什麼官,我從來就認為我只是一個做研究的人』。」

程開甲一生除了學術任職,還有過不少職務,但他頭腦里從沒有 「權力」二字,只有「權威」:「能者為師」的那種權威。

程開甲一輩子最懷念的戰友是張蘊鈺將軍。他稱之為「我的老戰友,我真正的好朋友」,「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核司令,更是我心中最偉大的核司令。」

作為核試驗基地的司令員,張蘊鈺全面負責核武器試驗;作為核武器試驗基地和基地研究所的技術負責人,程開甲全面負責核試驗的技術工作。他們在戈壁共同奮鬥了十幾個春秋,共同完成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以及多種方式的核試驗任務。

1996年,程開甲心中這位「偉大的核司令」寫了一首詩,贈給程開甲:

核彈試驗賴程君,電子層中做乾坤。

輕者上天為青天,重者下沉為黃地。

中華精神孕盤古,開天闢地代有人。

技術突破逢艱事,忘餐廢寢苦創新。

戈壁寒暑成大器,眾人尊敬我稱師。

程開甲和他的戰友們:歷史選擇了他們,他們創造了歷史 - 天天要聞

程開甲院士晚年時題詞:「創新、拼搏、奉獻」。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