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雲勝
和余秋雨先生的對話是從他的作品《我等不到了》開始的。
「余老師,你是怎麼曉得自己是余闕的後代的?」我的提問開門見山。
「憑一種難以表述的直覺,加上查閱了大量史料。我發現我家是從安徽流徙到浙江來的,祖先是發端於古代羌族的唐兀人。即使僅僅從甘肅武威一帶的蹤跡算起,從他們到我們,一路生死經歷,也真稱得上驚天地、泣鬼神。」
余秋雨接著說:「有記載稱,余闕死後沒留下後代。但是,當時為余闕作傳的著名學者宋濂訪問了余闕的門人汪河,知道余闕還留有一個幼子叫余淵。余淵知道自己的父親是為捍衛元朝而死的,但他仍然接受了明朝,還在明朝中過舉人。根據幾部《余氏宗譜》記載的線索調查,余淵的後代也是強勁繁衍,至今在安徽合肥大約有五千多人,在桐城有一千多人。」
由此可見,余闕有子余淵,繁衍出三支:一支是合肥,一支是桐城,一支是四川。安徽的這兩支後裔流寓浙江。余秋雨是浙江余氏的後人。目前,余闕後裔已在合肥繁衍到了第25代。
我們在廬州城裡尋找余闕的印記,在省公安廳和省博物館那裡,翁飛博士指着那一帶說,余闕留在合肥的遺迹大多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但地方史志上仍然有明確的記載,比如這裡以前是廬州府衙和合肥縣衙,再早一些就是余闕在合肥的府邸;而且,城外曾經還有餘忠宣公祠。
1980年,史金波同西夏學者吳峰雲來到了安徽合肥,就元代唐兀人余闕的後裔進行調查。史料記載,余闕祖籍系西夏時的甘肅涼州,其父沙剌藏卜於元代自涼州隨軍遷到了今天的安徽合肥。調查中,史金波、吳峰雲根據《廬州府志》上提供的線索幾經周折,找到了余闕的後人余章元、余國銓。還在合肥小南門外的二里橋和桐城市洪濤山分別發現了《余氏宗譜》。根據宗譜的確切記載:余氏家族是經過七百多年傳承至今的西夏後裔。
余闕,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祖居今甘肅武威地區,是被成吉思汗所滅西夏人的後裔。元代分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余闕屬色目人。父親沙刺臧卜為官廬州,余闕遂為合肥人。
余闕生於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正月十一日,行四,少年喪父,家甚貧,十三歲才開始讀書。元惠宗元統元年(1333),余闕以廬州路貫、河南行省鄉試第二名的身份,中該科右榜會試第二名,殿試亦中第二名,賜進士及第,也是科舉史上合肥可考的第三名文榜眼。
《武威通志》(人物卷)有記載:「元統元年(1333),余闕考中進士,授同知泗州事,為政嚴明,豪紳猾吏都很怕他。不久被召入朝,為應奉翰林文字,改任刑部主事,對權貴不阿諛奉承,並向宰相上書揭露權貴的劣跡,宰相不理,乃棄官歸里。不久,又召他修遼、金、宋三史,再次入翰林為修撰。拜監察御史。出任湖廣行省左右司郎中。當地貪官污吏聽到余闕來任職,多數都自動離職而去。」
至正十二年(1352),余闕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府僉事,分兵守安慶。至正十五年,淮東西城池陷沒,余闕獨守安慶。余闕舊日的朋友甘言勸說余闕投降,闕將甘言斬於東門外。余闕治軍,號令嚴明,能與部下同甘共苦。每臨戰鬥前沿,矢石如雨,左右以盾牌替他遮蔽,他推開盾牌說:「你們也有命,為什麼來保護我?」至正十八年(1358)春正月,趙普勝軍圍東門,陳友諒軍圍西門。闕身先士卒,斬首無數,負傷十餘處。後城中失火,闕知城已陷沒,乃引刀自刎。
余闕自刎後,全家跳井,殉國身亡。余闕去世後,追贈官銜攄誠守正清忠諒節功臣、榮祿大夫,淮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豳國公,謚號忠宣。
余氏子孫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在千百年的時間裏湧現了無數的英傑、名人。如果余闕在天有靈,或許會感到很欣慰。除了他這個保家衛國的忠臣良將,還有餘秋雨這種教化世人、傳承文化的後人。也許他會希望,余氏的後人能夠出更多的文武之才,守四方,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