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正青春|王妘: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共青團和青年工作

2022年10月08日05:10:07 熱門 1046
這十年•正青春|王妘: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共青團和青年工作 - 天天要聞這十年•正青春|王妘: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共青團和青年工作 - 天天要聞

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2年第13期

編者按:

春天的風吹來新綠,青春在盛夏的艷陽和大雨中茁壯。我們度過冬的考驗,帶着嚴寒中磨礪出的骨氣不斷向上,寒來暑往,迎來一個新的收穫之秋。

這十年,我們跨越山河,用青春丈量廣闊的大地和海洋;這十年,我們跨越時空,用青春畫出屬於我們的橋樑與星辰。

這十年,極不尋常、極不平凡。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時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熱情關懷青年、充分信任青年,推動青年發展事業實現全方位進步、取得歷史性成就。這十年,全國廣大青年牢記黨的教誨,立志民族復興,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矢志奮鬥中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創造出了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蹟。

為進一步推動全國廣大青年深刻把握新時代10年的偉大變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守正創新、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從即日起,《中國青年》全媒體推出專欄「這十年•正青春」,記錄一批有為青年在共青團團結帶領下,堅定不移跟黨走,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堅實足跡,並通過他們奮鬥的青春展現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

這十年,正青春,讓我們一起向未來!

「這十年•正青春」系列報道

王妘: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共青團和青年工作

文-本刊記者 劉善偉

王妘,「80後」,通用技術集團團委書記,團十七屆中央委員,團十八大代表。在同齡人中第一批戴上紅領巾、第一批加入共青團,中學時期就擔任團支部書記、校團委副書記,高三入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畢業,從基層兼職團幹部做起,2010年任通用技術集團團委書記。從少先隊員、共青團員到從事黨的青年工作的年輕幹部,她在追求政治進步的「人生三部曲」中實現自我價值。在從事團的工作二十餘年裡,從寫稿的「小王」,到年輕人和團幹部身邊的妘姐、妘書記,她始終忠恕任事,熱愛着共青團事業;她始終熱情洋溢,是年輕人信賴的朋友;她始終以撲面而來的陽光、自信與清澈,不斷影響着身邊的青年們。

《中國青年》:5月10日,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您在現場聆聽了總書記重要講話,有哪些感觸?

王妘:很榮幸能夠在現場聆聽總書記重要講話,對於一名團幹部而言,這是無上的榮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和責任。我來自中央企業,央企作為共和國長子,在建團百年歷史征程中,一直是黨團結帶領廣大有志青年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重要陣地。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是一場歷史接力賽,當代青年要在實現民族復興的賽道上奮勇爭先。」回顧通用技術集團的發展史,就是一代代通用技術青年跟黨奮鬥的青春歷程。在改天換地的興國大業中,通用技術青年引進「156項」重點工程,克服各種封鎖和難關,研製出第一台車床鑽床鏜床,生產出第一支鑽頭、卡尺、精密測量儀,建設起新中國十大建築,解決了人民穿衣問題,保障了重點行業醫療,讓機床印在人民幣上,讓金屬國徽在天安門城樓熠熠生輝。進入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通用技術青年自主研發高端數控機床,攻克綠色纖維新材料,引領汽車安全技術發展,在戰疫中勇敢逆行,在冬奧會建設服務,在「一帶一路」沿線揮灑汗水,在鄉村振興畫卷書寫最美青春,用忠誠和信仰擦亮央企底色。

今天的通用技術青年從共青團百年寶貴經驗中汲取智慧力量,聽黨話、跟黨走,堅守理想信念、投身民族復興,叫響「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的精神口號,擔負起「以科技進步和品質服務引領美好生活」的企業使命,展現「陽光自信、忠誠擔當、勤學修德、實幹創新」的時代風采,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廣闊舞台上,以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用智慧和汗水打拚出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

《中國青年》:您參加共青團工作應該有20多年了,請講講緣起和經歷。您參加了幾次團的代表大會?

王妘:從事團的工作二十餘年,共青團之於我是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味道,更讓我歷練成長、收穫喜悅。再次在人民大會堂聆聽總書記教誨,我感慨萬千。記得20年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80周年時,我作為大學生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了當時的紀念大會,也作為參演人員在中國劇院參與了一場震撼人心的演出,那時的我銘記着「實事求是 朝氣蓬勃」的八字校訓,鞭策着我不斷前進。2013年6月,我當選團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兩年後增補為委員,這五年時間讓我從更高的站位、更高的層面理解共青團工作,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為黨從事青年工作的崇高事業。後來我作為代表參加了團十八大,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講話。這十多年的工作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青年工作擺在了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深刻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從黨的事業薪火相傳、後繼有人的戰略高度,親自關心青年成長成才、親自謀劃青年工作發展、親自部署共青團改革。同時,也經歷了通用技術集團黨組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方向上引導、思路上啟發、工作上支持,着力在「建」和「帶」上下功夫,不斷煥發基層團組織活力,形成了通用技術集團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的良好局面。2020年,集團團委被授予「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稱號,那一刻,我無比幸福和滿足,也感到這是鼓勵和鞭策,激發了我們接續奮鬥、永久奮鬥的不竭動力。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總書記對團幹部講的那段話特別觸動我,我內心樹起了一面鏡子,對照自己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團幹部,有哪些需要保持和發揚,又有哪些是自己還需努力的。我想,特別是要牢記總書記四點重要希望囑託,鑄牢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多做青年友,多為青年計,多謀青年事;特別是要將「引領」「組織」「聯繫」「緊跟」這四個關鍵詞落實落地落到位,同廣大青年打成一片,做一名讓黨放心、讓青年滿意的團幹部。

《中國青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青團要堅持為黨育人,始終成為引領中國青年思想進步的政治學校。您在帶領本企業團組織引領青年思想工作方面,有些受青年歡迎的做法,請講講其中的故事。

王妘:青年人都有追求進步的需求,中央企業的青年更是這樣。通用技術集團團委在集團黨組和中央企業團工委領導下,把政治性擺在第一位,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各級團組織發揚「黨有號召、團有行動」的光榮傳統,在「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中,結合思想引領這一共青團根本職能,開展了「青年大學習」「奮鬥的青春最美麗」「通用技術榜樣 砥礪前行力量」等系列活動,從理想信念教育、形勢任務教育和央企精神教育三個方面出發,以「青年之家·學習社」、青年大講堂、井岡山和延安理想信念培訓班等作為常態化陣地,通過集中學習、專題宣講、情景教學,在青年中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青年員工投身企業改革發展。我們每年五月都會組織召開青年專題座談會,黨組主要領導帶領青年及時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對青年的寄語、給青年的回信。我們把「青馬工程」和「青年精神素養提升工程」作為重要舉措,一體兩翼抓「青年鑄魂」,把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青年政治骨幹的培養放在企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引領廣大青年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青團始終與黨同心、跟黨奮鬥,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把忠誠書寫在黨和人民事業中。」做共青團工作,只要引領青年跟黨走,就始終有光明的方向,只要引領青年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青年人就會願意為了黨和人民事業衝鋒在前。

《中國青年》: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共青團要自覺擔當盡責,始終成為組織中國青年永久奮鬥的先鋒力量。您在帶領所在企業團組織引領青年奮鬥方面,有一些很紮實的做法,請和大家分享一下。

王妘:團青工作始終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展開,年輕人便有了把青春奮鬥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中的機會。在援鄂、援滬抗疫中,團委號召青年投身抗疫主戰場,400餘支青年突擊隊衝鋒在前,口罩機、防護服面料生產、醫藥應急保供、方艙醫院保供……我們的青年衝鋒在前、勇敢逆行。2020年1月底,「90後」護士梅定得知科室人手不足,主動向醫院請戰,踏上了從江蘇崑山轉到河南再到湖北孝感的返院之路,長達27個小時的輾轉逆行打動了很多人,列車在湖北孝感為她臨停1分鐘,令無數人動容。「90後」護士金鈺從遼寧鞍山到湖北武漢,回憶起那段在ICU病房裡艱難的日子,她說:「我從來沒有放棄信念——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取得最終勝利,摘下口罩迎接最美的自己!」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團委組織動員基層團組織和團幹部下鄉深入調研,於是就有了30多對「校企共建團組織」,有了30多個遍布商都縣各個學校的「愛心書屋」,有了我們幫助引進的60名青年志願者教師,有了網紅帶貨的團幹部縣長、穗金惠扶貧產品電商平台和智慧課堂……這些都是縣裡最真實、最急需的資源,也成為集團青年在黨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的舞台。青年掛職幹部陳耀到內蒙古自治區商都掛職,暗自下了「親眼看到縣裡脫貧、群眾過上好日子」的決心,懷揣着對當地幹部群眾的「放不下」,兩次申請掛職延期,堅守扶貧掛職崗位5年多時間。在科技攻關最前沿,我們連續4年組織青年創新論壇,組織6期青年醫師學術沙龍,創評19個青年創新工作室,讓創新創效為青年成長插上騰飛的翅膀。由18名青年科技骨幹組成的機床研究院奮鬥者團隊,以數控機床性能與可靠性試驗等共性技術研究為主攻方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大膽探索,持續創新,不斷攻克難關、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先後承擔和參與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40餘項,獲國家及省部級等獎項35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們關心海外青年工作、生活,成立海外青年之家,開展EAP心理關愛計劃,組織青年國際化風采大賽,鼓勵他們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中國青年職業風采,一個海外青年集體獲評「全國青年文明號特別推薦集體」,一批優秀的青年在海外艱苦環境中歷練成長。「80後」青年黨員張慧波,堅守海外13年,做起「拓荒人」,從公司第一個海外燃煤電站項目,到第一個海外燃機電站項目,再到第一個海外投建營項目;從一個普通業務員,到公司最年輕的大型海外項目經理,再到全國勞動模範,變的是他參與項目的不同身份,不變的是一名追求進步的新時代青年想幹事、能幹事和干成事的模範形象。

這十年•正青春|王妘: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共青團和青年工作 - 天天要聞

王妘(前排左五)和通用技術集團定點幫扶地區的孩子們在一起

《中國青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青團要心繫廣大青年,始終成為黨聯繫青年最為牢固的橋樑紐帶。要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您在共青團工作中,始終能和青年打成一片。請和我們分享一下體會。

王妘:和青年人打成一片,我的一點體會是,要真切體察確認青年朋友們的真實需求,這其中有青年成長成才的需求,也有青年工作生活的需要。記得團中央提出「1+100」團幹部聯繫青年制度時,我感覺自信滿滿,因為我知道我手機里直接聯繫的青年絕不止100個。我始終認為團的活動「做就做成精品、干就干出實效」,面對青年人多元化需求,只有讓青年「不虛此行」,才會有下一次的「完美赴約」。每次組織青年活動,也是我認識和發現基層青年的絕佳機會,我會盡量全程參與活動,「以賽代訓」讓青年務必在參加活動中得到學習和成長,同時也盡量為參加活動的青年建立「小檔案」,記住他們的姓名、崗位、職業特徵、愛好特長、性格特點以及特殊需求。集團青年國際化風采大賽後,我們形成了54人的國際化青年人才庫遞交給人力資源部;「青馬班」培訓後,我們為每個人形成了全套的學員檔案向黨組提交。同時我還有一個「單身青年朋友群」和記錄「小檔案」的「大內存」。每當青年朋友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向我開口時,每當介紹對象成功看到單身青年牽手時,每當領導和組織部門讓我推薦優秀青年幹部時說「集團青年人你認識得最多、了解情況最實、心中最有數」時,我無比榮幸,也無比自豪。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培養擔當實幹的工作作風,不尚虛談、多務實功,勇於到艱苦環境和基層一線去擔苦、擔難、擔重、擔險,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我想,我們在共青團工作中,保持黨的優良作風,深入青年群眾做工作,感同身受為他們解決問題,自然會得到年輕人的認同,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把我們當朋友。與青年交朋友,這是團幹部的基本職業素養,也是共青團工作的生命線。

這十年•正青春」系列報道

這十年•正青春|九重天外建「天宮」

這十年•正青春|電建「哈兒」異國成長記

這十年•正青春|金達芾:一顆柚子的願望

這十年•正青春|郭璽:沙漠「愚公」

這十年•正青春|何不逃離邊境小城?

這十年•正青春|吳慶華:做「勤漁」團干,助青年發展

這十年•正青春|黃晟昱:每一個追求美好生活的設計夢都值得被滿足

這十年•正青春|初雯雯:一點一滴,都為了它們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張斯絮 劉曉 劉博文

編輯:王楠(實習)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