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終極一生都想不明白自己要過怎樣的人生?或者是碌碌無為,平平淡淡,亦或者是轟轟烈烈,名垂青史?
古往今來,很多名人志士都在思索這個問題。也給出了我們一些不同的答案。
比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寧願放棄高官俸祿,回家過着悠然見南山的農家生活。陶淵明一生經濟狀況都十分窘迫,但是他卻有着別人沒有的胸襟和怡然。在他的心裏永遠都是「心遠地自偏」,他獨守着自己那一片寧靜的心靈凈土,他追尋着自己的快樂。不為權勢,不為利益,只為自己追求的那一份輕鬆和自然。
再讀保羅的《鋼鐵是怎麼煉成的》,我們明白,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人生只有一次,與其平平淡淡,不如轟轟烈烈活一場,這不就是保羅的寫真嗎?
人生該怎麼去度過,這個話題看似沒有標準的答案,但是,於我們而言,活得洒脫,活得自在,自如,有自己的目標和追求,並且能夠為之去努力。這應該才是生活最好的狀態!
當代作家梁實秋說:「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活得悠然自在,洒脫自如。」
看一朵雲,賞一盆花,讀一本書,喝一杯茶,聽一場雨,放下一切煩惱,忘掉一切壓力,原來生活還可以如此美好。
梁實秋是浙江省杭縣(今杭州)人,出生於北京,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他一生洒脫,活出了人生的真諦,他將畢生的人生智慧寫入《我獨愛自在的人生》這本散文集中,教我們看透人生,享受人生。
1、在天地間感受自在
可能很多人在這物質橫流的社會,會不自覺地要求自己「996」或者「771」,因為如果你不這樣就會被時代淘汰,就會還不起車貸,還不起房貸。
不得不感慨,卷得太厲害,以致於已經失去的生活的樂趣。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去賺錢,睡覺前的最後一個想法也是如何去賺更多的錢。
你有多久沒有仔細看過自己家門前的風景了,你有多久沒有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出去散步了,你有多久沒有徹底放鬆自己了?
其實,在天地之間,也是有很多生活的樂趣的。生活不是只有五斗米,還有詩和遠方,但是你都看不見。
梁實秋先生說他很愛聽鳥的聲音,看鳥的形體。因為鳥可以自由地飛翔,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看鳥在空中翱翔的樣子,就能感受到天地的遼闊和寬廣,讓人心生愉悅。
生活縱有千斤重,但是都不及我們內心的千萬分之一。感受生活的美好其實也是一種能力,我們要讓自己擁有在天地之間感受自在的能力。
2、在生活中享受自在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瞬間?剛剛下晚班回來,四周一片寂靜,但是你看到自己卧室的燈還亮着,回去一看,小孩已經睡得很香。粉粉的臉蛋,讓你心生愛意。你努力工作,不就是為了看到這樣的歲月靜好嗎?
於是,感性的你,瞬間淚流滿面。生活給了你多少苦,就會給你多少甜,不是么?
生活啊,真的是讓你又愛又恨。因為生活給了你那麼多值得的現在,但是面對的困難卻一個接着一個。
在這混亂無章的生活中,我們要怎麼才能享受到這歲月的饋贈,怎樣才能享受到獨有的自在呢?
梁實秋先生說讀書讀書能讓你在苦難的生活中感受到自在。
毛姆曾經說過:「讀書就像一座小型的避難所。」這句話剛開始我不是很懂,後來漸漸明白,因為無論生活多忙,多累,我總能為自己讀到自己喜歡的書而感到欣喜。讓我感受到精神上的自由自在,這就是我們現在年輕人需要的。
因為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壓力,但是讀書卻能夠讓我們真正地放鬆,感受到精神的自由。
沒有什麼比精神上的自由更讓人來得輕鬆,縱使你接下來有千絲萬縷的煩心事,也阻擋不了我讀書時精神上的放鬆和愉悅。這樣就夠了,我只需要這片刻的歡愉。
生活何必太匆匆,慢下來,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3、在人生中品味自在
小時候看《西遊記》,各路妖魔鬼怪都想吃唐曾肉,都想長生不老。這或者就是眾人的心聲,沒有人想自己老去,每個人都想自己永遠年輕。
但是小說的結局明顯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所有的妖魔鬼怪都不能戰勝唐僧,也就是說,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
世上萬事萬物都是一樣的,都會變老,這是自然規律,無人可以抗拒,神仙也不行。
平常心去接受自己變老的一個過程。老不必嘆,更不必諱言。花有開有謝,樹有榮有枯。或許,我能夠接受自然老去的規律,就會慢慢感受到人生的自在。
人生百態,老去是最自然的現象。人到中年或者人到老年就應該接受自己現有的身體狀態和生活狀態,不必糾結,順其自然就是最好的生活態度和方式。
輕鬆自在,屬於不易,但是於不糾結之人卻是唾手可得,因為這些就像手中的沙子,你越不在意,反而留下得越多。
結語:生活百態,看開是智,看淡是福。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
紛紛擾擾的塵世間,願你能留住自己心靈的凈土,做一個自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