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東時間8月7日,美國勞工統計局(BLS)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美國非農新增就業再次超預期增加176萬人(預期148萬)。失業率相應從11.1%回落至10.2%。
一、就業修復邊際放緩
7月非農就業數據標誌着經濟重啟後美國就業市場連續第三個月的超預期反彈。5月起美國非農就業累計增加近930萬,已經回補疫情以來損失就業人數的42%,但失業率仍高於次貸危機時的高點(10%)。需要注意的是,目前BLS單獨統計的每周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仍維持在疫前趨勢水平的6倍左右,表明儘管就業整體回暖,但部分地區和行業仍在持續失血,且存在二次失業的情況。
圖1:美國失業率連續三月下降

資料來源:BLS、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儘管非農數據好於預期,但未能緩解市場對於經濟修復放緩的擔憂。7月新增就業遠低於6月水平(480萬,減少約300萬),主要原因是6月中旬疫情大幅反彈後美國多州防疫措施邊際收緊,導致復工進程放緩甚至出現逆轉: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等「重災區」重新關閉了酒吧、餐館等服務場所,返崗員工被再次解聘。
二、修復結構:三大特徵
7月美國就業數據呈現出三大結構性特徵:
一是服務業遇冷是新增就業放緩的主要原因。私人部門中,服務業新增共計142萬,儘管仍為新增非農就業的主要來源(80.7%),但規模相較6月萎縮近7成。而製造業新增自5月以來持續放緩,7月增加崗位不到4萬,不及前值的十分之一。服務業新增仍主要來自前期受疫情嚴重衝擊的行業:休閑酒店新增59萬,占服務業新增4成;零售和教育醫療分別增加26和22萬人。政府部門的新增僱員則出現了逆勢上升:7月環比增加30萬人,是前值的近6倍,主要受地方政府公立教育機構僱員數的反彈(22萬人)拉動。
圖2:休閑酒店就業仍較疫前存在巨大差距

資料來源:BLS、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二是新增就業依然來自於臨時性失業的下降。7月臨時失業人數為923萬,較前值減少134萬,貢獻了8成的新增就業,再次說明就業的快速修復源自復工後大量勞動力重返原工作崗位。而永久性失業人數(288萬)打破疫情後持續上升的態勢,環比小幅縮減6,000人(6月增加59萬)。
三是不同群體間失業率修復持續分化。從年齡段看,16-19歲的青少年(teenagers)反彈最快,環比減少3.9pct,而成年女性反彈最慢,環比僅減少0.7pct。從族裔看,亞裔/拉丁裔人群的修復(1.8/1.6pct)比白人(0.9pct)、非裔(0.8pct)更好。從學歷看,受教育程度低的群體修復速度較快,這也使得時薪同比增速出現小幅回落。
三、前瞻:修復放緩,勢頭不變
6月中旬疫情的大幅反彈為美國經濟復蘇蒙上陰霾,但7月非農數據顯示美國經濟修復的整體趨勢尚未改變。前瞻的看,三季度美國經濟仍將呈現溫和復蘇:一是7月下旬美國新增感染數創下新高後,目前已顯著下降至日均5.5萬人水平,新增死亡數也開始掉頭回落。
圖3:美國新增確診出現顯著回落

資料來源:WHO、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二是從高頻數據來看,近期經濟走勢已初步擺脫疫情反彈的影響:紐約聯儲周經濟指數(WEI)在短暫下挫後已重入上升通道,而周新增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在連續兩周反彈後也重新開始下降,創下疫情後的新低(119萬)。
圖4:先行經濟指標重拾反彈態勢

資料來源:NY Fed、ECRI、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三是7月底到期的額外失業補助將促使失業人口積極尋找新工作。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表明,「關懷法案」中每周600美元的額外失業補助使7成失業人口的收入高於原薪酬,大幅打壓了就業積極性。共和黨近期提議的「治癒法案」(HEALS Act)將額外失業補助大幅削減為每周200美元,但仍需與民主黨達成共識才能通過國會,目前兩黨仍有較大分歧。
-END-
本期作者:
譚卓 宏觀經濟研究所所長
田地 宏觀研究員
轉載聲明:
1、原創文章在推送一天後才可進行轉載。
2、轉載時需要保留全文所有內容,不得進行任何刪改。轉載時註明出處,並在「原文鏈接」中保留原始公眾號文章鏈接。
3、授權方式:一般轉載只需要正常標註信息即可。
若發現未經授權轉載者,一律舉報。畢竟原創不易,感謝您對招商銀行研究的認可和理解。
注意:未經作者同意不得二次轉載,轉載時必須保留本轉載聲明。
責任編輯|余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