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未來奔跑 我和新時代同成長

2022年10月07日17:25:16 熱門 1447
向著未來奔跑 我和新時代同成長 - 天天要聞

努力,永遠會給你答案

蘇翊鳴(中國單板滑雪運動員,奧運冠軍)

18歲生日的三天前,我收穫了自己最珍貴的生日禮物——2022年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大跳台項目的金牌。可是10年前,這個拿到金牌的小孩,曾放言絕不當單板滑雪運動員,「我再也不想聽到滑雪兩個字了。如果當業餘愛好,我每天都想玩;如果走專業,天天練,我覺得我會很膩」。

沒錯,互聯網確實是有記憶的。

說實話,如果我知道滑雪未來對我意味着什麼,或者知道在10年後,這段不成熟的發言會被網友們反覆觀看,我發誓絕對會再好好斟酌一下。

10年前,幼小的我根本還沒意識到,對單板滑雪的熱愛早在一開始就刻在我心裏了,我一生都會熱愛這項運動。

我出生在東北,吉林省吉林市,父母都是單板滑雪愛好者。4歲時,他們開始帶着我一起滑雪,很快我的滑雪水平就超過了他們。

6歲那年,我在雪場發生了一次意外事故,導致大腿骨折。當時的我只是個小孩子,單純就是覺得疼,沒想太多。在病床上醒來後,我記得媽媽跟我說的第一句話是,「親愛的,我們不能放棄滑雪」。

我知道,父母不是要求我取得多大成就,而是不想讓我因為這件事,養成輕言放棄的習慣。當然,他們也知道,我是真的熱愛單板滑雪,而吃苦和受傷,都是運動員必須要經歷的事。我受傷時,他們會心疼,但也會對我的選擇給予最大的尊重和支持。

都說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師,在對單板滑雪的熱愛和執着這件事上,父母是我最好的老師。

8歲時,電影《智取威虎山》劇組邀請我出演「小栓子」這個角色,因為我會滑雪。沒想到,後來還得到了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獎提名。

這之後,我萌生過成為一名專業演員的想法。不過,電影上映一年以後,北京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當我在電視機前,看到那一幕時,忽然腦海中冒出一個畫面:我身披五星紅旗站在領獎台上。那也是我每次看奧運會時,最羨慕獲獎運動員的一刻。

於是我對媽媽說,「我要參加北京冬奧會,我想成為奧運冠軍」。父母鼓勵我,只有熱愛才有激情,這種愛會激發出個人巨大的潛能。

冬奧會結束後,很多人說我是「天才少年」。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運動的確需要天賦,但絕不是僅靠天賦就足夠了。想成為頂尖的職業運動員,還得有最專業的培養和最刻苦的訓練。

熱愛的力量,真的有這麼大嗎?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世界上所有的堅持都是因為熱愛。我經歷過多次受傷和失敗,如果沒有那份對滑雪的熱愛,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堅持多久。

「熱愛能抵歲月漫長」,日復一日的訓練看似艱苦枯燥,可我心裏那份對熱愛的執着,讓我從不覺得這是一種煎熬,反而還很享受。也正是那份熱愛,讓我認識了佐藤康弘教練,讓我和我的偶像並肩站上領獎台,也讓我在18歲生日的時候,收穫了全世界最好的成人禮

人生可以有很多選擇,每一種選擇都源於熱愛。熱愛是一種能量,推動你去認識這個世界,學會堅定地相信自己。努力永遠會給你答案,夢想就是此生熱愛與天賦的最高表達形式。

作為一名冰雪運動員,我經歷了這些年我國冰雪運動的發展。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就是對這種發展的見證。冰雪運動跟其他運動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加依靠有挑戰性的自然條件。而運動本身,也更有挑戰,它激勵着人們直面困難,積極進取。

我想,這也是我熱愛這項運動的原因。

我真心希望,能把自己對滑雪運動的熱愛傳遞給所有人。就像《奧林匹克憲章》所說的:「奧林匹克主義是將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種品質均衡地結合起來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種人生哲學。」體育精神源自一種熱愛,這種愛是愛自己,也是愛家人、愛朋友,更是愛世界、愛整個人類。

我也想向全世界跟我一樣的年輕人倡議:找到你們的熱愛,跟隨它、堅持它、傳播它,讓體育精神成為這種愛的延伸,也通過體育精神把愛的力量傳遞給全人類。

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舉世矚目的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張家口隆重舉行,中國青年報社聚焦勇奪金牌的奧運健兒、平視世界的強國青年、自信包容的全國民眾,以全媒體的方式多角度、多樣態、全方位報道北京冬奧會。

---------------

青春作伴,同沐陽光

袁偉(江蘇省江心沙農場有限公司職工)

路遙有一本隨筆集叫《早晨從中午開始》,而我的一周則是從周二開始——因為這天《中國青年作家報》出刊。

從第一次知道這份報紙,直到現在,我已經習慣在周二大致瀏覽一下報紙的每個欄目,對感興趣的文章進行初步閱讀和收藏,然後再投入到紛繁的工作中去,不然總覺得內心空落落的。這種感覺就像小時候追更一周播一集的電視連續劇那樣,滿是期待。

有人說,這是一個報紙消逝的年代,但是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我依然覺得文字和報紙,是記錄這個時代最好的載體。

在家鄉貴州的武陵山區,高架橋拔地而起,連通一座座與世隔絕的大山。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境內縣縣通高速路,村村通公路,戶戶通水泥路……這些歷史巨變都成為我的寫作素材,後來陸續發表。

我用詩歌和散文記錄並見證着這場被譽為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而我的文字,只能勉強描繪出這偉大新時代發展變化的冰山一角。

這幾年來,從高中進入大學,從本科生到研究生,我明顯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當然,這種成長不單單是歲數的增加,更是性格、閱歷、見識和思維上的拔節。幸運的是,這一路走來,《中國青年作家報》始終陪伴着我,全程記錄著我學生時代內心最為溫暖和動情的故事。

她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創作水平與同齡人之間的差距。同時,她也是一個好老師,幫助我開闊視野和提升文學審美趣味。漸漸地,曾經佔據我內心的虛無感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充實與富足;曾經愛衝動,遇事容易急躁的毛病也得到了很大的改正。這些,都得益於我每周對她進行深度閱讀與理解。

畢業後,我來到一個國有農場工作。我所在的江心沙農場,原是長江流經江蘇南通所形成的沙洲群,1960年,在黨中央關於「大辦農業,大辦糧食」號召下,1.2萬餘名民工進入沙島圍堤,共同圍墾這片長江江心的沙洲群。

經過60多年的積澱和發展,昔日的江心小島成了今日數萬畝良田。這種從無到有,從荒涼到繁華的歷史變遷,給了我很深的感觸。我從立新路、立新林、立新橋、立新壩等地標和前輩們口中講述的一個個農墾故事裏,獲得無窮無盡的創作靈感和激情。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就在稿紙上用筆打撈着這片熱土所生長出來的詩意。

在新時代的宏大敘事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需要我們學會對宏大的主題進行解構,做到以小見大。農場的鮮活生動,讓我看到「詩和遠方並不在別處,而就在身邊,就在腳下,就在目力所及的地方」。「深入體驗生活、深刻提煉生活、生動表達生活,將見識、智慧與品質融入學習成長全過程,抒寫多彩、進步、和諧的中國。」其實,我對文化自信的理解,最早是來自於《中國青年作家報》這段辦報理念的指引。

2018年12月25日,中國青年報社創辦《中國青年作家報》。這份報紙以「點燃青年創作激情、提高青年文學素養,堅定青年文化自信」為宗旨,專設「新青年文學」版組,刊發95後、00後、05後文學作品。報紙的作者中,有17名年輕人成為中國作協會員,其中最小的18歲;70餘人成為省級作協會員。

---------------

時代大潮中,勇於創新一起追夢

劉一鋒(北京八度陽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清華大學讀大二時,我開始創業,也由此與KAB項目相遇,至今已有8年。

2015年,我參加了由中國青年報社、KAB全國推廣辦公室等單位聯合舉辦的「大學生微創業行動」,並獲得了當年的創業扶持資金。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我逐步學會撰寫商業計劃書,懂得了公司治理結構,甚至還掌握了如何融資、運營公司……創業的想法可以付諸實踐,獲得的獎金也全部用到了產品研發上。

我創業的項目是光伏材料研發與生產。目前,公司有400多項專利,自主研發、生產的太陽能材料效率可達22.09%,產品應用於太陽能電站、交通設施、太陽能汽車、應急電源等領域,年營銷額超過1億元。在全國建設了超過1300個分佈式電源項目。

這幾年,公司的產品還服務於鄉村振興。在一些貧困地區,我們建設了光伏扶貧設施,教會農戶利用現代科技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助力脫貧致富。讓農民有幸福感和獲得感,也讓我們的創業團隊備受激勵。

創業8年間,最難忘的莫過於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參加「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實踐活動全體隊員回信。總書記在信中說,「祖國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希望你們紮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幹,在艱苦奮鬥中錘鍊意志品質,在億萬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進行的偉大奮鬥中實現人生價值,用青春書寫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的華彩篇章。」

這讓我們備受鼓舞!這也成為我們創業的願景和使命。

在創業的過程中,我們團隊先後獲得了4輪投資,走過彎路,也收穫很多成長與鼓勵。我最大的感觸是,大學生創業,要設立遠大又切合實際的目標,做有含量、有意義的創業,要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創業項目應找准自己最擅長的方向,在自己最擅長的環節上做好,掙自己的生產環節該掙的利潤,學會與其他企業合作。創業,應當沉下心來以做事為目的,避免急功近利,發揮工匠精神

我想,無論是實踐活動,還是真正經營一家公司,要當作一個事業來干,都應當做好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把事情做到極致,要對自己的產品和企業有耐心。

創業伊始與KAB相遇,這一路走來,我從一名初創者,慢慢成長為一名積累了一些經驗的創業者,認識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創客,在時代的大潮中,同頻共振,勇於創新,一起追夢。

整整18年,KAB創業教育項目着力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建立了師資培訓、教學研究、質量控制、課外實踐等運行機制,深受廣大師生歡迎。截至目前,累計培訓1840多所高校1.1萬多名KAB創業教育老師,在430多所大學創建大學生KAB創業俱樂部。

---------------

探索路上,每一次超越都伴隨着質疑

王旭(航天科工三院三部設計師,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獎獲得者)

選擇航天,就是選擇一條艱苦奮鬥、不斷挑戰的道路。

作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我從事導彈武器裝備的研製。工作十餘年來,我看到前輩同事義無反顧地投身於這條道路,經過老一輩航天人的開拓創新,與國際同行相比,我們的技術已經從跟跑到了並跑。當接力棒交到我們手中時,如何繼承創新使命,進一步推動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為新時代航天人不斷探索的時代使命。

每一次的超越探索都伴隨着質疑,以懷疑的眼光看待已有事物,才會有創新和超越。回想入職之初,懷揣為國防貢獻一份力量的樸素夢想,我進入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部工作。第一次去一線參加演習保障任務,指戰員的一句話,讓我陷入深思。

那是我第一次目睹導彈發射的場面,內心非常激動,興奮許久。然而在任務途中,一名一線部隊指揮員私下對我說:「小王,你的工作沒有前途。導彈射程近,一旦發射就意味着暴露我方位置,一線都不願意用。」聽後,我很難受,思考良久,並不是擔心自己的前途,而是我們的產品不被用戶認可,價值沒有得到肯定。

型號研製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困難和否定只能加快我們前進的步伐。在型號兩總的帶領下,團隊在換代產品研製時,每個隊員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大膽創新,敢於超越,給一線提供一款「好用、管用、實用」的裝備,強軍威、壯國威。團隊給出的方案也一度受到專家的質疑,認為以當時國內的技術實力,工程實現難度極大:「你們比國外同類型號迷你、輕便,指標還要比人家翻倍,憑什麼?」部分領導也認為,雖然「各項指標翻倍,非常吸引人」,但「不可能實現」。

面對質疑,我們沒有妥協,更沒有退縮。在近3000天的研發過程中,團隊成員時刻以「國際一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我們應用了大量新技術、新方法,整個武器系統的技術創新率遠超以往研製的型號,最終打造出一款「金牌」裝備。這款裝備的指標是國外同類產品的一倍,尺寸重量卻更加「迷你、輕便」。成果鑒定會上,7名院士評價它「主要性能指標世界領先」「使用最便捷」。

探索未知,道阻且長,在科技創新這條路上,不可盲目懷疑,亦不可毫無根據地全面否定。

曾經,面對一個世界級工程技術難題,多家科研團隊給出技術解決方案。其他科研團隊提供的策略多是基於傳統技術適應性改進的方案,而我們大膽地提出了全新的原創解決方案。在創新變革與保守改進中,我們與其他團隊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技術PK。最終,基於嚴密的理論分析、全面的方案設計、大量試驗驗證,我們的方案以全面優於對手的指標和驗證結果,得到用戶的認可。

方案進入測試階段,團隊卻遇到意想不到的突髮狀況。形勢迫在眉睫,導彈發射流程卻因數據異常終止。難道10年的努力就要白費?是我們的方案不可行嗎?我們對自己的設計有信心,有底氣!大家迅速調整心態,通過查看數據,組織分析,10分鐘內就將問題定位在數據封裝環節,並判斷產品沒有問題,是平台的數據出現了異常跳動!而要在上百兆的大數據中找出2幀異常信號跳點,好比在浩瀚的銀河系定位一顆小行星,我們憑藉自己的努力實現了!

「五、四、三、兩、幺——發射!」一聲令下,飛行器如利劍出鞘,划出一道完美弧線,現場觀看人員連連叫好,向我們豎起大拇指。

有人稱我們為「礪劍人」,這3個字非常精準地說出了我們這個團隊的初心,那就是為國鑄劍,保家衛國。

(採訪整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邱晨輝)

2020年5月,《中國青年報》以《中國「礪劍人」》為題,報道了這個獲得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獎、平均年齡不足35歲的年輕團隊。這是《中國青年報》眾多科技報道的一個縮影,折射的是一以貫之的科技報道宗旨——講的是科技,培養的是人,尤其是有「國之大者」精神的未來一代科技工作者。

---------------

十年易春秋,我還是曾經那個少年

李強(西安交通大學電子學院副教授)

「吾輩當自立自強。父母給我取名『強』,那我就用行動去證明它。」這是我在2011年獲得「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時說的,我一直記得。

10年前學生時代的高等數學課堂上,操着一口地道騰衝話的林國廣老師,上課從不翻課本,也從不用PPT,他把所有的課程知識都存進腦子裡,知識點、例題都是信手拈來,靠一支粉筆就把整堂課講得深入淺出、妙趣橫生。

記得他無意中說到,他讀書時把前蘇聯時期編的一本高等數學習題集整整做了3遍。那一學期,我告訴我自己也要至少刷上一遍,否則,如何跟得上老師的思路呢?

我從圖書館裏翻到了那本習題集,一看到就嚇了一跳,有教材課本的兩倍厚,因為年代久遠,封皮已再次用厚厚的牛皮紙封裝,上面用粗粗的勾線筆,楷體描出了「高等數學習題集」幾個大字。

那學期我就跟這本書杠上了,每次課前課後,我和老師基本上都是在探討習題的解法,有時爭得面紅耳赤。一學期下來,期末考試我只用了一半的時間就把習題全部答完,老師也是現場給我批改卷子,因為寫得太快漏寫一個定積分的上下符號,扣了2分,98分。

博士研究生期間,我每天在實驗室至少泡上10個小時,一天能夠記錄幾十頁、上百組的數據。晚上,我喜歡坐在實驗室靠窗的位置處理分析這些數據,直到看實驗室大門的大爺跑來叫着鎖門了,才急匆匆地收拾東西回宿舍。

有時候測量的數據全不可用,導致持續數月的實驗沒有任何進展。「做科研與做人一樣,你必須踏踏實實,糊弄別人的最終結果一定是糊弄自己。」這是我的導師普小雲教授教導我的,我一直銘記於心。

坐得住冷板凳,堅持求真的信念,必將有開花結果的一天。博士期間,我開闢了利用光學成像法對微量液體折射率和擴散係數進行測量的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成績,獲評了當年「雲南省大學生年度人物」和「雲南省教育傑出人物」。

如今,我是一名博士生導師,帶領着一個科研小團隊,從事寬禁帶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記得剛來西安交大時,由於換了研究方向,隔行如隔山,很多專業名詞都不知道什麼意思,聽學術報告簡直就是聽天書。

第一個暑假,我把我們這個領域最經典的那本英文教材,600多頁,從第一遍看不懂,直到最後的每一個公式都能夠獨立推導,一個暑假沒出門。後來這門面向國際學生開授的純英文課程,我也成了主講之一。

再後來,我們這個領域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每次也都有我的學術報告,我也成了站在台上的那個學者。

我是學生時,上的一門課叫《光電子學》,那本教材的主編是朱京平老師,那時是我仰慕的大神;10年後,我成了朱京平老師的搭檔,和朱老師一起開始給本科生講授《光電子學》,並且一起努力教改探索新工科培養模式,這門課獲得了教育部的首批國家一流課程。

現在,面向國家「卡脖子」技術難題,布局新型半導體材料,每天緊盯領域內的最新成果進展,與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有時候被學生寫的論文氣到失眠,但也總能從課堂上學生們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中找到平靜下來的力量。盡職盡責,做好一名導師,守着心中的科研夢,不負新時代賦予的使命。

由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指導,中國青年報社、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聯合開展的「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推報活動,自2007年開始已連續舉辦14屆。14年來,共產生140名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7081名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