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威
「近日,市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專題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楓溪濕地修復工程方案設計……」8月12日,株洲日報刊登《河東將建楓溪濕地公園 打造浪漫花灘、鳳湖沙灘等楓溪八景》一文,我市將依託楓溪港良好生態基礎,全力打造最美楓溪生態城,建設楓溪濕地公園。
楓溪濕地公園全景效果圖。 (受訪單位供圖)
建設楓溪濕地公園的消息一出,引起社會廣泛討論,不少市民對新公園的規劃建設充滿期盼。目前,該項目征地拆遷基本完成,項目方案設計、水利專項設計批複、環評批複均已完成,正在推進下一步項目前期的報批、報建等工作。
新公園有什麼亮點?公園有哪些規劃?公園建成後又有哪些作用?細翻方案,我們慢慢梳理。
櫻花谷入口廣場效果圖。 (受訪單位供圖)
新公園有哪些看點?
規劃中的楓溪濕地公園位於湘江東岸的蘆淞區,北起湘江東岸岸線,南至沿江南路,西至南環路南輔道,東至溪三路。將結合親水性與安全性的地形設計,這裡將打造一座體現濕地風光、楓溪人文的都市濕地公園。
「我們這邊居住的人口較多,活動空間相對匱乏。」家住楓溪片區的湯女士說,平時節假日河道周邊總有人前來釣魚、露營、亂扔垃圾,影響生態環境及水質。聽說要建楓溪濕地公園,他們都很關注,每天都要遛彎兒去看看有沒有建設進展。「希望這個公園能夠早日建成,這樣我們『家門口』就又增添一個健身休閑的好去處,到時候帶着老人孩子一起在公園遛彎、賞景,想想都特別期待。」
公園設計規劃面積600多畝,其中,水域面積200多畝,與神農湖面積相當,規劃有湖光山色、楓棲花林、杉林濕地、溪流水岸四大特色植物風貌景觀區。其中,湖光山色板塊根據水位影響配置植物,選擇以耐水濕的杉類植物為主,搭配自然的樹林和花草地,營造以杉樹為科普主題的特色水森林生態風貌。
根據規劃,濕地公園將重點打造浪漫花灘、運動天地、楓溪漁村、楓溪漁港、鳳湖沙灘、杉林濕地、古渡老橋、凈水溪流「楓溪八景」。花灘整體配置千屈菜、黃菖蒲、花葉蘆竹、狼尾草等草本水陸兩生植物,棧道種植彩葉杞柳、黃馨,灘地點綴欒樹色葉喬木,營造春夏看花、秋冬觀草體驗。楓溪漁港將運用VR等技術,引入漁港文化IP,還原船塢、航運場景,為遊客帶來沉浸式體驗。
鳳棲花林片區效果圖。 (受訪單位供圖)
新公園規劃是什麼樣?
楓溪濕地公園項目堅持「生態環境、濕地風光、楓溪人文」的設計理念,通過片區核心區域的嚴格保護及調蓄和凈化初期雨水,構建具有凈化功能的生態水系,提升水質進一步循環的目的,同時豐富植物風貌群落,並通過園路、棧道設置提供便民休閑空間。
在原貌上做「加法」。「從湖中挖出的土方,都將用在場地與微地形塑造中。」相關設計人員介紹,公園建設將以原楓溪流域風貌為主。根據設計,從空中俯瞰公園,猶如一個「
園內主要設置綠道、小型活動場地、驛站及生態停車場,是供市民遊覽活動、親近自然的主要區域。為方便市民出入,該公園設置了2個主入口、5個次入口和12個人行入口,並在園內布置7處停車位共452個,園外更有社會停車場一處。
值得一提,園內綠道沿濕地貫通成環,寬4米,包括2.5米的單車道和1.5米的漫步道。喜歡騎行的市民朋友可在園內體驗環濕地騎行,全程5公里時長大約30分鐘。此外,還設有濕地觀鳥、沙灘排球、騎行體驗、林間瑜伽等十類綠道休閑活動項目。
據介紹,楓溪濕地公園項目是根據我市城市及濕地規劃,以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健康、保護濕地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為基本出發點,統籌保護生物棲息與引導市民休閑,將楓溪片區建設成為可持續發揮生態功能的一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湖光山色片區效果圖。 (受訪單位供圖)
新公園還有什麼功能?
規劃中的楓溪濕地公園不僅是觀光公園,還是水環境治理好幫手。作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楓溪濕地公園在提供休閑觀光的同時,也承載了水質凈化、雨洪調蓄等多重功能。據悉,上遊河道來水進入楓溪濕地公園,將經過雨水濕塘、人工濕地、河流濕地三套凈化水系系統,將上遊河道水維持穩定在四類水,最終進入湘江。
根據設計,公園裡的水池將鋪設砂石和種植水生植物,營造魚類、蝦類、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穩定共存的水生態系統,構建濕地恢復和保護等多種生態的良性循環。「它們每天能為公園凈化上萬噸水。」相關設計人員介紹,各種水生物將通過吸附、滯留、過濾、氧化還原、沉澱、微生物分解、轉化、植物遮蔽等方式,有效凈化水質。
作為濕地公園,水是必不可少的,新公園裡水分別取自哪裡?除原有的楓溪水源,還將從市政雨水及場內雨水兩處補充。市政雨水排入濕塘,經過調蓄、凈化後,再排入場地內的河道。場內雨水則要從道路、廣場、停車場等區域彙集到海綿源頭控制後才能彙集到場內河道。
在蓄澇蓄洪方面,濕地公園將成為區域雨水調蓄的終端。按照設計標準,在34米標高的水位線時,楓溪濕地公園可以蓄存22.84萬立方米的水量,而水位線每上升一米就可以多蓄存14萬立方米的水量。當汛期來臨,該濕地公園最高可以蓄存65.95萬立方米的水量,相當於314個標準游泳池的容量。
生態修復不是打造「盆景」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最高的生態系統,也是人類最重要的生態環境之一。我市規劃濕地公園,無疑是實現人居環境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也因此,楓溪濕地公園規劃引得市民翹首以盼。
然而,規劃雖美,重中之重仍在於落實,只有當公園真正由規划走進現實,所有的溢美之詞才有其真正意義。對於楓溪而言,規劃已經出爐,指導思想也已具備雛形,當務之急就是如何早日將濕地公園建設「付諸實施」,真正將我市打造成一個環境宜居的美麗城市。
對濕地修復而言,就是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再次利用,而不是光靠技術去打造「盆景」項目、形象工程,還要着眼解決生活服務等民生問題,以此造福社會,實現資源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效統一。
而這,首先就要確保監督的充分,楓溪濕地公園規劃與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有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督,更要有社會力量的監督,只有讓新公園規劃與建設在陽光監督下進行,才能有效避「盆景」式建設。
來源:株洲日報
審核:羅小玲
編輯:張欲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