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2022年10月06日14:31:24 熱門 1873

這兩天,朋友圈裡很多朋友都會給我發來一張圖。我不用都說,大家也基本猜到吧?

對,就是下面這張。流調下,沒有一個人到過書店。這話風好像在說,去書店,包你不得新冠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讀書人,不能這麼迷信又盲目自信。一切只是巧合而已。

但不得不說,書店作為一個更精神需求的空間或「產品」,本質上並不是絕對的剛需。

不瞞諸君說,比流調沒有書店,更讓人憂心的,是我心中的虛無。我的意思是說,我在反問自己,做這麼久書店,做那麼多沙龍,它們的意義是什麼?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也許有一天,這個平台就瞬間消失了,這個書店就瞬間關停了,一年做1000場沙龍又怎樣?它能幫助人們打破心中的鎖鏈,它能讓人尋回我們需要的真相嗎?

我曾經無比篤定的告訴身邊的朋友,包括自己,這世界永遠是真善美要戰勝邪惡的。然而,我現在知道,我是多麼的幼稚。邪惡,從來沒有被戰勝,只是我們生活在陽光照耀的地方而已。

然而,我又想,如果連書店人讀書人都如此灰暗放棄,那陰影就會更加肆無忌憚襲來。我們必須守住陣地,守好陣地,別被大流裹挾,在灰暗中滅失心靈的力量。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無論是多麼深沉的黑夜,有一點點微光,都是珍貴的希望。也許遠方永遠無法抵達,但永遠不放棄追尋遠方。

我相信,我不信,都在心中有判斷。而所有的獨立思考,最堅實的基礎就是來自閱讀。

[2022年2月書單推薦]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談魏晉名士,竟然不談風流洒脫、放蕩不羈的真性情,也不談「個性的覺醒」,而認為這是一場場經過精心謀劃的「表演」,需要「觀眾」看到並廣為傳播。

名士們藉助這條路徑,獲得更佳的社會性利益,如聲譽、地位、官階等。所謂「風流」,只不過是一種精心且刻意的營造。這種基奠於《世說新語》文本的別樣解讀,令人耳目一新,鞭辟入裡而又邏輯自洽,讀來引人入勝。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貢布里希的這句名言,對於中國古代藝術似乎尤其適合。中國古代藝術與中國哲學一樣,首先關乎的是人,人心的,人性的。所以,古代書畫的欣賞,講起來,最好還是先從其創作者講起。

這本書正是這樣的嘗試。有傳奇,有故事新編,有博物學,有藝術史,有民俗學,有寓言 ,有誌異,有幻想,在這其中,王羲之米芾、韓干、宋徽宗楊凝式、倪雲林等等遙遠的廟堂上供奉着的古代書畫大師忽然以一種活生生的方式,或詭異,或日常性地在各種奇異的故事裏呈現。這些創作者活起來,隨之,他們的那些作品似乎也跟着鮮活起來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作者着重筆墨於安史之亂中幾位關鍵人物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顏杲卿哥舒翰楊玉環李亨張巡等人之上,於細節中展現大時代巨變中個體的掙扎與選擇,聚焦唐朝由盛轉衰過程中的重要議題。

全書着重描繪安史之亂中人物群像,是一部講述唐朝安史之亂時期歷史過程與人物命運的通俗作品。作者秉持嚴肅的歷史態度,用細膩的文筆娓娓道來,把刀光劍影中的山河破碎化作數幕場景展現,不似冷硬的歷史作品,倒更像是一部文學創作。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宇文所安、柯馬丁、夫馬進、顧彬、錢理群、王汎森、舒衡哲巫鴻張隆溪黃進興……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傑出的思想者,來自不同的國度,專註於不同的領域,擁有各自或曲折或傳奇的人生,卻與中國保持着隱秘的精神關聯。

這本訪談錄,依據中華文明的演進,從中華帝國的開端,直至當代,希望透過他們的眼睛,尋找遺失的真相,重新發現中國的傳承與轉折、興衰與浮沉。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解讀古代中國的真相,追隨學者的腳步,走出歷史的迷宮。第二部分集中於晚清民國知識分子的抉擇與現代化的代價,曾經的陣痛也許至今仍在發作。第三部分更關注當下與未來,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文化多元,理論多變,中國該如何自處,又該如何與世界相處。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本書是美國著名漢學家賀凱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著作,是專門為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而寫的,生動地展示了中國文明從史前到1850年的漫長曆程。

作者將中國歷史分為三個主要時期:形成階段,從遠古時期到前3世紀;早期帝國時代,從前3世紀到10世紀;晚期帝國時代,從10世紀到19世紀中葉。古代的這三個時期都以數章的篇幅分析,分別涉及通史或政治史、統治模式、社會經濟組織、宗教文化發展和文學藝術的成就。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這是一本關於書籍與讀書的作品集,涉及如何讀書、如何選書、如何藏書、如何棄書等多方面。其中收錄了17世紀到20世紀的11篇散文、詩歌、講座和評論,11位富有影響力的人物,在此分享他們對書籍、對閱讀的思考與感悟。

在本書中,讀者可以盡情吸收前人的思想精華,如奧威爾談賣書、伍爾夫談如何讀書、艾柯談書本的演進,等等,增進對書的認識;也可以學習一下如何處理不小心買到的爛書,或如何讓心愛的藏書免受傷害……

一本好書,是珍貴的精神產品,充實頭腦,撫慰身心;一座書架,既是一個人的小世界,也建立起小世界和大世界的聯結。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在本書中,他從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學中此類論理詞背後的理路,進而拆掉概念的圍牆,將其貫穿、打通,讓我們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繫,以及與我們生活的聯繫。不管談感知、理知還是自我認知,他總是連着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在談,連着整個時代、人類經歷過來的一個個時代在談。

在今天這個理知落幕的時代,面對技術化、數字化的大形勢,如何認知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認知我們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書提供了一個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視角,讓我們對這個世界重新產生感覺,更有力量去應對當下的問題。

這不是艱澀的哲學論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終關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學家將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給我們聽。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巫鴻的這部新作通過「空間」這一角度,調動讀者自身經驗,從敦煌城一路向西,來到鑿有數千洞窟的鳴沙山;面對撲面而來的崖壁展開歷史想像,並以人的身體為尺度,進入不同時期的洞窟空間,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質和參觀方式的明顯變化。

在洞窟中,身體參與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畫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最終目光視線落在單幅畫面上,進入畫面內部空間,完成精神層面的觀看意義。因此,書中雖然廣泛藉助和徵引了關於敦煌研究的原始材料,卻試圖從新的層面顯示它們的意義,激發讀者調動自己的身體和眼睛,在閱讀中開啟一趟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文化之旅。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書真實再現熊的秘密生活,揭開更多不為人知的飼養內幕。有一天,朱贏椿來動物園玩,他在熊館門口發現一個「行為記錄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遊客的觀熊留言。朱贏椿看得不亦樂乎,萌發了做一本好玩的「熊書」的想法!經過反反覆復的方案提出和推翻後,這本圍繞遊客記錄和飼養員日誌的觀熊書,終於誕生了!它不僅展現熊的千姿百態和有趣日常,也揭開了紅山動物園飼養熊的更多內幕……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1820年代,身世成謎的蘇格蘭博物學者H遊歷世界,登陸廣州,在當地蘆竹林中遭遇一隻雌性巨蛙,成功將其誘捕,豢養在澳門好景花園。由此,奇異的籠禽困獸、寰宇新知並四海眾生相,悲喜相侵地進入蛙的生命。

這個根植於嶺南風土的魔幻故事,從珠江水上人家,到廣州十三行,在澳門奇珍園略作停留,又探向萬物有靈的江河重洋。中西在此相逢,大大小小的烏托邦相互碰撞,是一次穿越近代世界的迷人宴遊。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憑藉近二十年的深入田野工作和人類學家的辛辣眼光,作者一層層地呈現了博彩行業、賭博者個體和現代社會基本理念的全景:

賭博業為不斷盈利並掌控消費者,精益求精地研究方方面面細節:機器算法、道路形制、室內燈光、屏幕角度、取款手段、會員追蹤技術乃至急救措施……

背負着生活壓力、身心病痛、情感變故的賭博者,為何又如何一步步深陷賭博機營造的迷幻境地不可自拔,哪怕他們就是賭場僱員甚至賭博機設計師;

一個個原子化現代個體在「全權為自己負責」的無盡重壓下,面對購物、運動、聊天、刷劇、煙酒、藥物、加班等萬事萬物時,都可能無力抵抗誘惑,而戒賭的方法和陷入賭癮的途徑,乃是同一條路……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現代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瀏覽互聯網雖然提升了我們接受信息的廣度和速度,卻危及我們的專註力,降低閱讀的質量,也令我們遠離了閱讀的至樂。

休斯敦大學文學教授大衛•米基克斯覺察到快時代的弊病,倡導用慢閱讀的方式抵擋快的碎片化和 娛樂化,試圖重新建立起人與文學、專註和閱讀之樂的 古老聯繫。立足於數十年的文學閱讀、評論和教學經驗,他為讀者提供了十四條閱讀規則和五種文體的閱讀示範,幫助你獲得更為豐盛和透徹的閱讀體驗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至少還有書》是《紐約時報書評周刊》總編帕梅拉·保羅的讀書記錄。帕梅拉擁有一本高中時期開始使用的讀書筆記「鮑勃」,記錄了她迄今為止讀過的圖書條目。她擇取記錄在「鮑勃」中的21本書,講述了她在人生高光或至暗時刻從書籍中獲取的力量,這既是一個人的讀書史,也是她個人的成長史。

從《審判》《憤怒的葡萄》《安娜·卡列尼娜》到《弗萊希曼》《飢餓遊戲》《時間的皺褶》,書籍永遠是她的依靠。是這些書讓她懂得享受孤獨,變得果敢,不再被世俗綁架,認識人間情感的真摯或粗糙,也勇於接受驚心動魄的冒險。從被動接受指定書目到對不喜歡的書或人說不,對從隔着書本在安全距離感受黑暗到真正認識黑暗,從遁入書籍逃離現實到與書相伴成為自己,是書讓她從一個野心勃勃、貪得無厭的小讀者成長為謹慎的擇書者、老道的閱讀者。

流調中沒有一家書店,這值得憂心嗎? - 天天要聞

本書是一部圍繞婦女、婚姻、家庭展開的法律社會史著作。書中以清代以來婦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地位為視角,對與婦女權利直接相關的法律實踐做了細緻梳理。通過深挖訴訟檔案,作者對清代、民國、1949年至當代中國不同歷史時期離婚案件進行了細緻而深刻的剖析,還原了大量關於婦女離異、典妻、審判訴訟等歷史細節,揭示了近世以來相關法律制度與訴訟實踐在婦女權利的保護或損害等方面遠為複雜的非線性悖論關係。

全書吸收了大量中外學者中國法律史研究的權威成果,並嘗試與重要的學術觀點對話,表現了開闊的學術視野,並融合了法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在中國婦女史、法制史研究的探索上做了有益嘗試。


來源:微信公眾號「慢書房」,原文有刪減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