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越來越近了,快收下這波優質名人素材,期末來一次逆襲!

2022年10月06日12:52:30 熱門 1262

於老師說

期末考越來越近,不少同學都想要一些優質的作文素材,今天於老師就為大家整理了很多名人素材,摘抄本拿出來吧。

初中優質名人素材(上)

孔子

一、人物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一)人物事略

盡善盡美

孔子對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是非常重視的,它讚美古代樂舞《韶》及《九辯》完善的藝術形式。《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評價《韶》樂盡善盡美。而對周朝樂舞《大武》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以高度讚揚外,對其表現周武王伐紂滅商的戰爭功績的內容卻給予批評:「《大武》,盡美未盡善也。」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信任,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君子固窮

孔子到達陳國,寄居在司城貞子(陳國大夫)家,居住了三年。楚國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便使人聘請孔子,準備把有戶籍的民社方圓七百里之地封給孔子。孔子前往拜見回禮,從陳地往蔡地遷徙被圍困,沒法行路,斷絕了糧食。隨從的弟子疲憊不堪,餓得站不起來。但孔子仍「講誦弦歌不絕」(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子路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亦有窮乎?」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能固守窮困而不動搖,小人窮閑就胡作非為了)。」告誡君子任何艱難的時候,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也應該維護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

孔子佇立於尼山腳下,望着滾滾遼河,觸景生情,禁不住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於司空見慣的流水綠波之中發現了深奧的道理,懊喪的情緒也如水般流去了。後來莊子在《莊子·知北游》中也有類似感嘆:「人生天地間,如白駒之過隙,忽忽而過。」喻時間流逝得非常快,這也是「白駒過隙」的來歷。

苛政猛於虎

孔子路過泰山,見有一位婦女在墳瑩旁痛哭哀號,於是詢問。婦女回答說:「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讓子路問道:「為什麼不離開這個地方呢?」婦人回答道:「因為這裡沒有苛捐雜稅的暴政。」孔子對隨從的弟子們說:「苛政對人的危害,有甚於猛虎啊!」

待價而沽 孔子遊說諸侯,想得到重用,卻四處碰壁,十分感傷,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貢得一美玉,來問孔子,是要收藏,還是找個識貨的賣掉。孔子大聲嘆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意為:賣掉吧,賣掉吧,我正等着識貨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賞識自己的人才會出來效勞出力。

(二)名家點評

孟子(戰國):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司馬遷(漢):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己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唐玄宗(唐):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檻奠,當與夢時同。《經魯祭孔子而嘆之》

朱嘉(明):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顧炎武(明、清):道統三王大,功超二帝優。斯文垂彖系,吾志在春秋。車服先公志,威儀弟子修。宅聞絲竹響,壁有簡編留。俎豆傳千葉,章逢被九州。獨全兵火代,不藉廟堂謀。老儈當庭發,清洙繞墓流。一來瞻闕里,如得與從游。《謁夫子廟》

錢穆(現):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聖人。

(三)素材運用

話題1:山的沉穩水的靈動

材料加工: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多年來許多人都認為,儒家學派的一大特點是保守、守舊,以上古為黃金歲月,只重視「先王之道」而不關注事物的變化,而孔子則是一個方正迂腐的學究。其實,「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對道德的理解,結合白己對時代的期望,對經典作了新的闡釋的。他既將「如山」的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也發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為之共鳴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極其詩意地闡釋了「變」,而且身體力行,收授弟子,用實際行動改造靈魂。如果他畏懼「變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會成為一位靈魂工程師,不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教師。他作為中國哲人的獨特之處在於:他的「變化」如同萬物生長,是一種無聲而自然的過程,他心目中理想的發展,不是斬斷傳統的脈絡,而是以傳統為根基,如山中樹木,生長不息。(《永遠的蔥鬱永遠的中國》節選)

話題2:挫折

材料加工: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懼,不逃避,以一種達觀的態度對待人生。在樂天知命、通達自得上孔子並不比老莊差。「孔顏樂處」是對這種處世態度的概括。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被匡人圍困,當時形勢非常緊急。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魁其如予何?」

《論語·述而》表現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時,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時對自己的安慰與鼓勵,是一種自我調適的做法。(《〈論語〉所見之孔子人格魅力》節選)

話題3:理解

材料加工:現在我們一談到孔子與《論語》,便有不少人脫口而出:「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半句話出自《論語·陽貨》第二十五章,後半句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很多人特別是女人都非常反感這句話並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圓場,說這裡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認為,退一步講,即使孔子在這裡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釋為在男性中心主義的社會,對女人的歧視,是一種通病,是時代的印痕或時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穌罵夏娃,亞里士多德罵女人,尼采罵女人,非常嚴厲,其程度大大超過了中國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謨、黑格爾,對女性的歧視也很厲害。當然,無論東西方人士,對女性的歧視、蔑視、輕視,都是錯誤的。儒學、儒家中有對女性不尊重的表現,是需要批評的,但我們要放在時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與檢討。我們要學會容忍、理解、欣賞、研究外來文化,同時也要學會容忍、理解、欣賞、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百多年來對於儒學的批判,有許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淺層次或直線性的,以致於今天中國大陸的多數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紀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殤」的方式來對待儒學。我們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態和理性批判的方法來面對這些複雜的問題。(《〈論語〉所見之孔子人格魅力》節選)

話題4:選擇

材料加工: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於城下,晚上颳風下雪,氣溫驟降,同宿城門下的一女子凍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將其抱在懷中,靠體溫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沒有非禮之舉,留下了坐懷不亂的美譽。

無獨有偶。魯人有獨處室者,鄰居是一個寡婦,也獨處一室。半夜,暴風雨至,寡婦室壞,想進魯人室躲避,魯人閉戶不納。寡婦在窗下哀求道:「你怎麼不懂得仁愛,不讓我進去?」魯人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一室。你現在年輕,我也年輕,所以不敢讓你進來。」婦人說:「你怎麼不學學柳下惠?」魯人說:「柳下惠能做到,我是萬萬做不到的,我現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學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說:「善哉!要學習柳下惠者,沒有像魯人這樣會學的,希望向善的方面發展,卻不因襲別人的行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來,柳下惠的選擇是對的,魯人的選擇也是對的。(《〈論語〉所見之孔子人格魁力》節選)

話題5:幽默

材料加工: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貢四下詢問走失了的老師孔丘,這時候有一個鄭國人對他說:「東門口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產,可是從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憊的樣子好似喪家之犬。」子貢找到孔子後把這話告訴他。孔子笑着說:「他說的形狀,那倒未必。但說我像喪家之犬,是啊!是啊!」這就是孔子,一個渾身上下充滿幽默細胞的老頭兒,全然不是千百年來端坐在畫像中,端坐在中國人意識深處的「大成至聖先師」的形象。在孔子眼裡,要想真正不朽,不在於權力,而在於文化與教育。所以後來儒家稱譽孔子為「素王」。沒有土地、沒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遠存在。(《親切隨和的「大成至聖」》節選)

話題6:源泉

材料加工: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的處境。他所宣揚的仁愛和禮教,有時候被拋在一邊,可有時候,又搞得登峰造極。不是嗎?直到今天,幾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學的人,可研究什麼?我想:不過是為我所用罷了。可是,無論如何,孔子是偉大的。是的,絕對是偉大的。他的經典的論述,是人性,是人倫。有人說:地球上的萬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報應,是因為人類打破了生態平衡,不顧一切地滿足人類自己的慾望。所以,人類呼喚人性,呼喚平等。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喚人性。是的,封建的歷代王朝,都在以儒學治國還是以法治國上,顯現一個天子的抉擇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倫理道德觀念仍不過時。道德淪喪,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時候,就會向孔子討教。(《駐足孔子墓前》節選)

話題7:誠信

材料加工:誠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認為,治理國家,掌握政權,必須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否則就會自取滅亡。孔子講:「民無信不立。」是說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無法立足。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這三項,讓你去掉一項,你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首先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在兩項中再去掉一項,還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因為沒有糧食最多不過死亡,自古以來人就難免一死,而人民對政府沒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來。(《論誠實守信》節選)

話題8:尋覓

材料加工:從那一簇藍瓦黃牆的村莊里傳來,餘音綿長,和那一條並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蒼茫里蜿蜒而來又蜿蜒而去,瀰漫著,如麥田上濃得化也化不開的霧氣,我聽見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聲音,從孔子一直說到了現在。

我的祖先,那個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經焚過書坑過儒的。如今,他的後人如我者,卻千里迢迢來拜孔子了。我來山東,除了拜孔子,當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給我以藝術上的想像和力量。接待我的濟寧市的朋友說:哈,你終於來了!我是來了,孔門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沒有給偉大的先師帶一束干肉,當年的蘇武可以唱「執瓢從之,忽焉在後」,我帶來的惟有一顆頭顱,在孔子的墓前叩一個重響。(《論誠實守信》節選)

期末考越來越近了,快收下這波優質名人素材,期末來一次逆襲! - 天天要聞

庄 子

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今城關鎮東城路)人。曾為漆園吏,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哲學家。他以其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影響深遠的哲學流派。

(一)人物事略

濠梁之辯

莊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倐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魚游得多麼悠閑白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說: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嚎上也(還是讓我們順着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己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壕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秋水》

鴟得腐鼠

惠子在魏國做宰相,莊子前去看他。有人對惠子說: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內搜尋莊子,整整三天三夜。莊子去看他,對他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雛,子知之乎?夫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雛過之,仰而視之口:『嚇!』今子欲以子之魏國而嚇我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雛,你知道嗎?鵷雛從南海出發飛到北海,不是梧桐樹它不會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實它不會進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會飲用。正在這時一隻鷂鷹尋覓到一隻腐爛了的老鼠,鵷雛剛巧從空中飛過,鴟鷹抬頭看着鵷雛,發田一聲怒吼:『哧!』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國來怒吼我嗎?

材與非材

莊子行走于山中,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問他們是什麼原因,說:沒有什麼用處。莊子說: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啊)!莊子走出山來,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興,叫童僕殺鵝款待他。童僕問主人: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一隻能叫,一隻不能叫,請問殺哪一隻呢)?主人說:殺不能鳴者。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鵝,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道: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我將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

莊周夢蝶

莊子為了說明物化的道理,講了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莊子說這就叫物化。簡單的一個故事,既表現了一種人生如夢的人生態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莊周與蝴蝶的關係揭示出來。形而下的一切,儘管千變萬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莊周也罷,蝴蝶也罷,本質上都只是虛無的道,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鼓盆而歌

莊子回到家不到一年,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來弔唁,見莊子正盤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責問道: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人家與你夫妻一場,為你生子、養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還鼓盆而歌,豈不太過分,太不近人情了嗎)?莊子說: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是這意思。她剛死時,我怎會獨獨不感悲傷呢?思前想後,我才發現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來,也就不感悲傷了)。他主張人生在世,要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樂觀豁達。

莊子陪葬

莊子快要死了,弟子們打算用很多東西作為陪葬。莊子說: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弟子說: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說: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二)名家點評

司馬遷(漢):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

白居易(唐):庄生齊物同歸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遙中一致,鸞鳳終較勝蛇蟲。(《讀(莊子))

王安石(宋):清燕新詩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無田甲當時氣,民有莊周後世風。庭下早知閑木索,坐間遙想御絲桐。飄然一往何時得,俯仰塵沙欲作翁。(《題蒙城清燕堂》)

徐渭(明):莊周輕生死,曠達古無比。何為數論量,死生反大事?乃知無言者,莫得窺其際。身沒名不傳,此中有高士。(《讀(莊子))

金聖嘆(清):認定為「天下奇書。」

郭沫若:秦漢以來的每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響之下發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

魯迅:其文則汪洋捭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胡文英:莊子眼極冷,心腸最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莊子獨見》)

二、素材運用

話題1:自我認識和他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是否還能記起那個視楚國相位持竿不顧、依然決定曳尾於塗中的莊子?這個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擁有舉世的才華,然而卻不肯向權勢顯貴屈服,一生過着清貧飄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勸他人世,期望他能為祖國為社會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業?是的,所有人都希望如此。然而,莊子他認為自己就是一棵樹、一棵捍衛心靈月亮的樹,如果你硬要將他拔起,種在污穢的社會泥土裡,他將立刻枯萎死亡。就讓他永遠地做一棵樹吧,他身邊會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菊花飄香的時節》節選)

話題2:換一種角度

材料加工:其實,莊子錯了,他忽略了魚的處境,既然是泉己乾涸,魚相處於陸,那麼它們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又如何能夠各自遊走到大江大湖呢?而即使有那樣一種萬一的可能,在經歷了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的艱辛後,哪尾魚還能夠搖搖頭,甩甩尾地將那樣一種刻骨銘心的情境忘卻?

「相忘於江湖」,又豈是一句話那樣簡單?所以更多的人們僅記住了莊子蘊意相濡以沫中相互依靠、相互偶依的內涵,而寧願忘卻那句相忘於江湖。

忽然了悟,世間美麗的詞其實很多,但是它們表現的不是表面的形式,就是飄忽的意境,而形式與意境卻是最容易風吹雲散的,相濡以沫卻是一個過程,因為不易,因為難得,才更顯其境界的深遠,韻味的綿長,也因此才會成為生命中愈嚼愈美的詞彙。(《夏日黃昏》節選)

偶翻《莊子》,看到了這樣一行話: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由莊子看來,在一個幾乎沒水的地方,兩條魚只能相互呼吸一些濕氣和水泡,與其這樣,不如各自遊走,在大江大湖中互相忘卻。

話題3:魅力

材料加工:莊周先生,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等可愛的人物,散發著一種難以言盡的人格魅力。很難用一種中規中矩的評價來概括他的一生,我們未嘗不可說,莊周是個特立獨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師,是故事大王,是邏輯學家,是心理醫生,是窮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視權貴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隱士,是悲天憫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絕的辯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園詩人,是經常援引神話的無神論者,是喜歡異想天開的理想主義者,是濮水邊的漁翁,是田間的歌者。這一切,都不足以窺見他生前的點點滴滴。他本人也自命不凡,在他眼底下,凡夫俗子就如一窩嘰嘰喳喳、跳躍撲騰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豬玀,文人學士則如爭吵不休的猴子。讀讀他筆下大鵬和小鳥的比喻,河伯與海神的對話,以及井底之蛙的設喻,便可見他的胸襟。(《忙裡偷閒讀莊子》節選)

話題4: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

大地有高山和峽谷,人間有高尚和卑下。人世中充滿着七情六慾的煙和霧,一切親情、友情、愛情……猶如四面八方的風籠罩着這個煙霧交錯的世界。立於天地間,誰能夠脫離紅塵的牽絆,誰能拋開一切俗念?古今中外又有幾人能夠穿越感情的煙霧?像莊子的豁達與放逸嗎?像屈原的忠誠愛國嗎?雖然莊子能與鯤鵬為友,能穿透世間有為的境界,但他卻無法脫離塵世的紛紛擾擾。屈原放棄一切而忠誠於國,卻赴清流來保全自己的清白。莊子和屈原都把自己放在廣闊無垠的宇宙外層,卻不知在他誕生之日,地球上的灰塵己把他們都打上了人間的烙印。於是,無論怎樣去俯視這宇宙,都是帶着感情的牽絆,彷彿地面有無數的線牽連着各處器官,你又如何能夠把這層煙霧撥開?(《感情和認知》節選)

話題5:買鏡

材料加工:(一)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在如此清貧的生活之中,仍保有一顆寧靜之心的人,非莊子莫屬。在功名利祿、宦海煙雲的俗世幾經浮沉,惟有莊子,常常磨洗那片心靈的明鏡,才不致被滔滔的官場蝸角虛名所動,始終保持一顆善鑒萬類的赤子之心。((明月為鏡,昭然我心)節選)

(二)心有明鏡,活得超然。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他能馮虛御風,他是聖人,是神人。身居青山笑王侯,他扔下了秕谷足以塑成堯,塑成任何明君,他超然了。心中的真理,化作明鏡,倒映了他一身神清氣爽。(《心有明鏡》節選)

話題6:人文素養與發展

材料加工:也許,我們並不能像莊子那樣,有一種看透世俗的泰然,以及一副泥濘中亦可的大無畏……雖然我們不能達到偉人的高度,卻可以構建自己的伊甸園。

構建精神的伊甸園——這是我們發自內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養深厚的人文素養,不僅會讓你變得深刻,更會使你出類拔蘋。(2004年浙江高考優秀作文《精神的伊甸園》節選)

荊 柯

戰國末期衛人,先世為齊人,喜好讀書擊劍。衛人稱之為「慶卿」,後遊歷到燕國,被當地稱為「荊卿」(或荊叔)。後來,由燕國智勇深沉的「節俠」田光推薦給太子丹,拜為上卿。後刺殺秦王不中,被殺。

(一)人物事略

結識高漸離

離荊柯到燕國之後,跟那裡一屠狗者和一位善於擊築的高漸離很投合。荊柯喜歡喝酒,每天都跟屠狗的人和高漸離在燕國街市上喝酒,喝到興頭上之後,高漸離擊築,荊柯隨着築曲在街市上唱歌,以此相樂。過後又相對哭泣,旁若無人。遂與高漸離成為知己。

田光識才

荊柯到了燕後,與田光相識,田光知他並非一個平庸的人,非常欣賞他。恰逢燕太子丹在秦國當人質後逃回燕國,尋求報復秦王的人。鞠武推薦田光,田光推薦了荊卿。可是太子丹對田光並不信任,田光認為長者辦事,應該不讓人懷疑;一個人辦事卻讓人懷疑,就算不上是有節操的俠義之人了,於是自殺。

相遇燕丹

燕太子丹為了刺殺秦王,委託荊軻以大任,並且懇請荊軻不要謙讓推辭,於是把荊卿尊為上卿,請他住上等賓館。太子每天都上門問候,準備最豐盛的酒席,隔不多久就獻上珍異物品,車騎之類,荊柯有感於太子丹的誠意,於是與之相謀。

謀計樊於期

樊於期本為秦將,因事得罪於秦王而出逃到燕。只有得到樊將軍的首級和燕國督亢的地圖去奉獻給秦王,秦王才會樂於接見荊軻,這樣才有刺殺秦王的機會。荊軻知道太子於心不忍,便背着太子私下去見樊於期,用道理說服了他,樊於期自刎而死。

易水蕭蕭

太子以及知道荊軻要去刺殺秦王這件事的賓客,部一身素裝來送別荊軻。至易水之上。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分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填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己不顧。

謀計於蒙嘉

荊軻帶着價值千金的禮物,厚贈秦王寵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荊軻先在秦王面前說:「燕王確實被大王的威嚴震懾得心驚膽戰,不敢出動軍隊抗拒大王的將士,情願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子,謹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級並獻上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裝匣密封。燕王還在朝廷上舉行了拜送儀式,派出使臣把這種情況稟明大王,敬請大王指示。」秦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

智解危機

秦王布置九賓的禮儀,在咸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荊柯捧着有樊將軍頭顱的匣子,秦舞陽捧着裝有地圖的匣子,依次走到台階下面。秦舞陽內心害怕,臉色突然變了,秦國的大臣對此都驚疑起來。荊軻回頭對秦舞陽笑了笑,上前對秦王謝罪說:"北方邊遠地區的粗俗人,不曾見過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寬恕。"

圖窮匕見

在秦殿上,荊軻取出地圖捧着它獻給秦王,地圖展完了,匕首忽然露了出來。荊軻乘勢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胸口刺去。匕首沒有刺到秦王,秦王大驚,嚇得連連後退,繞着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着。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台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秦王撥出了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扔過去,卻沒有擊中。武士們這時衝上來,把荊軻殺死了。

(二)名家點評

(漢)太史公: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晉)陶淵明: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贏。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素驟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氣充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己沒,千載有餘情。(《詠荊軻》)

(唐)賈島:荊柯重虛死,節烈書前史。我嘆方寸心,誰論一時事。至今易水橋,涼風兮蕭蕭。易水流得盡,荊卿名不泯。(《易水懷古》)

(明)何景明:吁嗟乎,燕丹寡謀當滅身,田光自刎何足雲,惜哉枉殺樊將軍。(《易水行》)

(清)袁枚:水邊歌罷酒千行,生戴我頭人虎狼。力盡自堪酬太子,魂歸何忍見田光?英雄祖餞當年淚,過客衣冠此日霜。匕首無靈公莫笑,亂山終古刺咸陽。(《荊卿里》)

(三)素材運用

話題1:自己的認識與別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而廢」也不悔,別人卻認為他應該登到山頂。但是說不定到了山頂這位登山者就會因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

荊柯卻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他在衛、在榆次、在邯鄲之時,人們對他的期待很低,衛元君不用他,蓋聶「怒而目之」,魯勾踐「怒而比之」,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卻認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與高漸離飲於市,歌於市,旁若無人,最後還真被太子丹看中,擔負起刺秦的重任。結果,秦王沒死,自己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後自己死了不算,還加速了燕的滅亡。太子丹開始說他能刺秦時,荊柯還說「恐不足任便」,沒想到,經不住太子的「固請」,荊柯竟不顧此「國之大事」而接了這個活,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他荊柯就被別人的期待弄昏了頭。結果,在他死後,魯勾踐笑話他說:「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囊者吾叱之,彼以為我非人也。」(《自己的認識與別人的期待》節選)

話題2: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

材料加工:感情,似乎是一種十分縹緲的東西,但它卻時時刻刻都存在着,時時刻刻都圍繞着我們。親情、友情、愛情……而我們正是有了感情,生活才更加精彩,我們正是有感情,才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人。

人在做事時總會受到感情影響。感情是促進人正確認知事物的催化劑,正是有了感情,人對事物的認知欲更強,更能加深對事物的認知。易水河邊那位高唱着「風蕭蕭今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柯,正是因為對燕國的感情,使他認知了為國犧牲的意義和人的價值。在抗擊「非典」那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我們多少可愛的白衣天使付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其中一個就是鄧練賢。他說過「選擇當醫生就選擇了奉獻」,從中我們看到了他對人民、對病人的那一份真摯的感情。正是這一份真摯的感情,促使他勇敢地戰鬥在「抗非」第一線;在病房裡,正是這一份真摯的感情,使他不畏被感染的危險,堅守一線搶救照顧病人,最終不幸因感染病毒而去世。

可見,在感情的推動下,使人在認識上可達到不惜犧牲的境界。(《感情與認知》節選)

話題3:心靈的選擇

材料加工:我常常懷念遠古,那是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時代。那些君子翩翩風度的背後,是一個用誠實、信用、執著的信念支撐的人的結構。那別蕭蕭易水而去的壯士,難道他不留戀自己的家園故國?難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險惡與危難?他義無反顧地去了,去得那樣堅定,帶着一腔對國君的忠誠和滿懷對誓言的忠貞。那手執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陳詞的藺相如,難道不知秦王的陰險與貪婪?他在出發前已經許下完璧歸趙的諾言!他正是循着一條實踐諾言的艱難道路在英勇地捍衛國家的利益和個人心靈深處那份不朽的契約。(《守住心靈的契約》節選)

話題4:明智

材料加工:古時,荊軻因勇刺秦正為人稱頌。的確,荊軻的勇氣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總覺得荊軻死得糊塗。記得《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話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縱觀歷史,此話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戰國後期,七個諸侯國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許多小國,中國被分得支離破碎,多年戰事,弄得民不聊生。這時候,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是民心所向,可惜,荊軻不知這個理,他一心一意要殺秦王,促成那一批勢單力薄的小國。不過,荊柯畢竟只是一介書生,戰國以前的歷史也不很長,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為怪的。荊軻死了不算,秦王惱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滅亡,荊軻實在太失算。所以,荊軻不但沒救燕,還加速了燕的滅亡,真是太糊塗了。(《評荊軻》節選)

話題5:同情心

材料加工:荊軻刺秦王是一個在中國民間流傳極廣的故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用今人的眼光去看,荊軻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職業殺手,說不定還可能被扣上「恐怖分子」的罪名呢。依筆者看來,燕太子丹僱傭荊軻去刺殺秦王,以為刺殺了秦王就可以阻攔住秦軍的東進步伐,真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是一種太幼稚的想法,根本解決不了當年的政治問題。事實上燕國很快就滅亡了,這與荊軻刺秦失敗不無關係。但是荊軻絕不是一個我們所想像的普通簡單的「恐怖分子」,更不是一個寄人籬下的亡命之徒,看《史記?刺客列傳》,似乎又很難界定其身份:表面上看確為一個殺手,但是卻與聶政這樣目不識丁只有匹夫之勇的粗人不同,他「好讀書擊劍」,稱其為知識分子也不無道理。在那個分裂割據戰爭迭起的年代,荊軻的出現,實為罕見和奇缺,遺憾的是能文能武的荊軻未能實現白己的目標,人們就更對其懷有無限的同情和哀憐。(《「荊柯刺秦」的現代解讀及其他》節選)

話題6:性格

材料加工:有一種觀點認為,秦王固然該刺,但荊軻的人品行為並不足取,他也不是一個稱職的刺客或俠士。唐代文豪柳宗元就寫詩責備荊軻「愚蠢」,與東晉詩人陶淵明對荊柯的盛讚形成鮮明對照。就在今天,很多人對荊柯也有不同看法,甚至同一個人對他的印象也是一波三折……

有人認為:面對因劍長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沒有武器的群臣,荊柯竟然沒有能刺傷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懾服了,固有的不學無術,整日與高漸離擊築唱歌的消極一面都在這一刻顯露得淋漓盡致……

兩千年彈指而逝,荊柯到底是俠士還是刺客其實已不重要。客觀地說,他既是崇尚節義的俠士,也是冷血無情的刺客。歷史上多少英雄人物仔細分析起來都具有兩面性……(《議成敗》節選)

話題7:面對強權

材料加工:據《史記》所載,燕太子丹囑咐荊柯:「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這就是說,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贏政,脅迫他退還己侵佔的諸侯國領土,如果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們未必想害贏政的性命,倘若贏政不肯,他們才準備殺掉他。荊軻刺秦體現了一種阻擋秦國繼續攻打其他小國的企圖。無論是退兵之計也好,或僅僅是緩兵之計也罷,這應尚是荊軻為解燕國之困,更是為所有諸侯國所做的最後一次努力。

史為今鑒,至少我們今人可以從中感受到幾千年來普通民眾對強權的反抗。(《荊軻刺秦的真象》節選)

話題8:命運與時代

材料加工:有人說,荊軻僅僅為了一個承諾,為了一種方式,為了燕太子丹設置的情感和信義的羅網而無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異化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個人的悲劇。也有人說,荊軻為了去兌現那個時代所崇尚的「士為知己者死」的信條而用生命擁抱信仰,這就註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個時代悲劇。其實,在那個大悲大歌風起雲湧的時代,荊軻也猶如一顆沒有決定輸贏勇氣與權利的棋子,在那個時代,荊軻的選擇是二元對立的,同時,他的選擇也是步履維艱的。無論哪個時代,生命與生活都充滿了悖論,面對撲面而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們也常常走出了一個陷阱,卻又陷人了另一個困境。人總是處於一定的時代,我們從一個時代去反觀另一個時代的局限時,往往忽略了自己所處時代的局限。我們不能用白己所處時代的價值作為標準去衡量荊軻那個時代的信仰價值。因而,荊軻的選擇是那個時代的必然,也是那個時代的無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己體現在其悲劇行為過程的執著中。(《感受荊柯——淺析荊軻悲劇結局的無奈》節選)

期末考越來越近了,快收下這波優質名人素材,期末來一次逆襲! - 天天要聞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安徽毫州)人。

(一)人物事略

疑殺華佗

晚年的曹操患了頭腦痛風症,僚臣華歆向他推薦了神醫華倫。遺憾的是,當華倫指出其症因風而起,病根入腦,風涎不能出,枉服湯藥,須利斧開腦取風涎方可根除時,曹操竟疑心華佗是想乘機害他性命,遂將華佗殺了,一代神醫命絕於世。

廢除寒食節

「寒食節」相傳起於春秋時嚴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們就定於是日禁火寒食一百餘天。曹操有一年視察並了解當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時,發現民間百姓每年度過「寒食節」的方式,己經非常嚴重地影響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體健康,於是下令廢除。

提倡薄葬

218年,曹操頒佈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樹。一年後,他為自己準備了送終的四季衣服,並留下遺囑說:我如果死了,請按當時季節所穿衣服入殮,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曹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割發代首

有一次,曹操大軍經過農田,看見田裡莊稼豐收在望,於是下令凡踐踏麥田的,就斬首示眾。不料自己的馬受驚而一下子躥入麥田中,踐踏壞了一塊麥田。為了實踐自己的命令,取信於民,於是就割了自己的頭髮來代替。

望梅止渴

曹操征張綉時,路上缺水,將士皆渴,於是他以鞭虛指着前面說有梅林,軍士聽說後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麼渴了,最終走出了困境。

煮酒論英雄

一日,曹操與劉備邊喝酒邊評論天下英雄,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於是從容俯首拾箸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丈夫亦畏雷乎?」劉備說:「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意即連聖人對迅雷烈風都會失態,我怎能不怕呢?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曹操於是不疑劉備。

裸足迎才

許攸來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覺,一聽舊友許攸來投,連忙從床上跳下來,鞋襪不穿,跑出恭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操先拜於地。許攸一見,感慨萬千。

東臨碣石

公元207年,統一北方的大局已定。仲秋八月,秋高氣爽,曹操親率威武之師,滿懷勝利豪情,長驅東進。渤海西南岸有一山突兀,靈秀獨鍾,曹操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滄海,歌以詠志,於是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觀滄海》。

濫殺無辜

董卓敗亂朝綱,曹操帶領兒個人逃回鄉里,經過友人成皋呂伯奢的家。伯奢出去了,只有他的五個兒子。夜晚聽到他們食器碰撞的聲音,誤以為是想謀害自己,於是在夜裡殺了他們。而且還凄愴地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由此可見曹操陰險冷酷的權謀。

曹操焚稿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張松出許都求見曹操,曹操見張松矮小,相貌又丑,便有意冷落他,邊洗足邊接見,使張松憋了一肚子氣。次日,曹操掌庫主簿楊修拿出曹操新著兵書《孟德新書》給張松看,意欲示曹操的大才。張松看了一遍即記了下來,故意笑曰:「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為己能。」楊修不信,張松說:「如不信我試誦之。」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朗誦一遍,並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說:「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樣?」認為自己的書沒有新意,就讓人把那本書燒了。

生性多疑

曹操死後採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一方面為了防止盜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關。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郵城所有的城門全部打開,七十二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城門抬出。從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謎隨之懸設。

(二)名家點評

(晉)陳壽: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梁)鍾峽: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卷下)

(宋)蘇軾:魏武長於料事而不長於料人,是故有所重發而喪其功,有所輕為而至於敗。(《魏武帝論》)曹操陰賊險艱,特鬼蜮之雄者耳。(《孔北海贊》)

(清)劉熙載:曹公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建安諸子,未有其匹也。(《藝概·詩概》)

章太炎:信智計之絕人,故雖譎而近正。(《魏武帝頌》)

魯 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魏昔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

毛澤東:殷紂王(通常稱之為「暴君」)精通文學和軍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壞人,這是不正確的。

郭沫若: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史書所載,他能夠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毀滅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復私仇,諱不避權貴,舉能揚側陋,敢於公開下令要選用被人稱為「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

范文瀾:他是撥亂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

沈伯俊:文學形象曹操不是歷史人物曹操的真實複製品,但他卻是歷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徵的演繹,既有雄才大略、志在統一的傑出政治家的一面,又有極端利己、殘民以逞的封建統治者的一面:既有精通韜略、長於用兵的一面:又有忌賢妒能的一面。

(三)素材運用

話題1: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

材料加工:記得歷史上常有這回事。比如說某政權到了不得不更替之際,某些人便興兵起義,等到江山到手,便口口聲聲稱他的「起義」是順天應命,大勢所趨,而當其治下的百姓因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起來反抗了,則為大逆不道,是造反,當誅九族!明明同是起事,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何也?"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也!事且如此,況於人乎?我不得不懷疑史書上記的某某欺師滅祖,某某體恤萬民的真實性。魯迅曾就關於曹操的記載而說因為曹魏運短,歌功頌德的少了,而作史的又大半是後朝之人,口誅筆伐的多了,所以我們看到的戲台上那面目可憎的曹操並不是真正的曹操。(《偏心》節選)

話題2:規則

材料加工:死守成規也難成方圓。恰當的規則使世界更加有序,然而隨着不斷的發展、變化,也要有突破才能發展。昔日漢人寬袍大袖,看上去風度翩翩,卻被夷狄之人打得落花流水,於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成就霸業。魏武曹操提于禁於亡卒之間,識許褚於荒野之際,得到了大批有才幹而身份低下的下級軍官,才破袁紹,敗呂布,建立強魏,但這種制度使大批士族支持漢帝,曹操一生不得稱帝。其子以九品中正制收盡天下官宦,完成了朝代更替的使命。前面說過秦以嚴以定民,卻因苛律失天下,漢高祖約法三章以定民心,以老莊之道休養生息,儒家之道得天下人才。可見,突破了陳舊的束縛,才有長足的發展。((何成方圓》節選)

話題3:寬容

材料加工:袁紹出兵討伐曹操時,曾命陳琳草檄,陳琳才氣橫溢,義正詞嚴。曹操看到後,大為震驚,出了一身冷汗。連頭痛病也好了,他笑着說:「有文事者,必須以武略濟之。陳琳文事雖佳,其如袁紹武略之不足何!」袁氏亡後,陳琳被捕,曹操部下有建議殺陳琳的。曹憐其才,乃赦之,命為從事。袁紹軍隊大敗的時候,曹操的部隊在袁的圖書中,撿出書信一束,都是曹的下屬與袁紹私通、圖謀反叛的信。

這時有人提議按信中人名一一核對,把這些人全殺掉。但曹操否定了這個意見,並且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即命人把這個「黑名單」付之一炬,不再追問。張郃天盪山失守,曹洪告訴曹操,認為張有罪,但曹操卻說:「非郃之罪,勝負乃兵家常事耳。」曹操退守陽平關,派許褚接應糧草。許褚飲酒大醉,糧草被張飛奪去,自己兵敗負傷逃回。曹操沒有責怪他,白己承擔了失敗的責任,並令醫生為許褚治傷。曹操曾派人招安張綉,張因過去與曹操有仇,殺了曹操的兒子,怕曹操不會容忍他。賈謝告訴他,曹操是個英雄,為了延攬人才,一定不會記私怨的。張綉遂即見操,拜於階下。曹操把他扶起來,握着他的手說"有小過失,勿記於心",並封張綉為將軍。(《論曹操的用人政策》節選)

話題4:人才

材料加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中的這句詩可以說是曹操人才觀最重要的體現。曹操身為一個領導者,對人才更是極端的渴望。

首先,曹操是愛才的,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成大事的人才。惟才是舉,是曹操既出於他愛才的天性,更出於三分天下形勢所逼,三分天下,得人才者居之。

其次,曹操尊重人才,不苟求,不求全責備,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種氣度和自信。如果沒有這種思想,曹操怎麼能從一個逃難京官,從手下不過幾個親隨,足下不曾有寸土,臼手起家做到掃滅群雄擁有北方天下?而他手下的謀臣猛將大多是敵人營中的人,或因某種機遇集合到曹操麾下,如程昱、許褚;或衝著他雄才大略,能治亂定天下的名聲而來,如郭嘉、荀彧;或神往他轟轟烈烈,言必行戰必克的實績而來,如滿寵、董昭;或被曹操擊破營壘俘虜而來,如張遼、張郃;或從行伍之中提撥上來,如于禁、樂進。試想曹操如果沒有足夠的人格魁力和博大的胸襟氣度,怎麼能夠做到?

因為愛才,才會不顧眾人反對,捨得放關羽回去。因為愛才,才會真誠錄用曾經發檄文罵曹操祖宗的陳琳。因為愛才,才會在郭嘉病重時期百般照顧,憐惜他。(《由價值觀的角度來談曹操的愛才論》節選)

話題5:謀略

材料加工:劉義慶在《世說新語?假譎》里說,曹操在一次軍事行動中,帶領軍隊走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兵士們很渴。曹操騙他們說:前面有梅樹林,到那裡摘梅子吃,可以解渴。兵士們聽說有梅子可吃,口裡都生出了口水,也就不那麼渴了。據此故事,後人引申出了一句成語,叫做「望梅止渴」。

曹操說:「欲攻敵,必先謀。」重視謀略是曹操軍事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他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曹操的軍事思想深受歷代兵家和學者稱道。《三國志》作者評價曹操「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曹操的軍事思想》節選)

話題6:進取心

材料加工: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龜雖壽)

這首詩充滿着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東漢末年的戰亂,給生產力帶來極大破壞,經濟蕭條,白骨累累,給人帶來一種感傷頹廢的情緒。曹操的這首詩如一陣春風,吹散了這種傷感的情緒。他的樂觀主義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激勵人生進取。在閑難時期,曹操能激流勇進,積極向上,敢於向命運挑戰,這是一種十分高尚的人生情操。(《論曹操的詩》節選)

話題7:英雄

材料加工:英雄還是奸雄?

你招賢納傑,知人善用。你聚荀彧、郭嘉、程昱於帳下,收許褚、張遼於陣前,座下文有能臣,武有良將,"山不厭高,水不厭深",你是想海內之士都越陌度仟來歸。

軍帳前,盈樽獨飲,舉劍問天,漢邦才俊,何不盡歸我耶?你行於「蒿里」,但見「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於是從心裏悲慟,「念斷人腸」;你東臨喝石觀滄海時,沉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敞開胸懷想把天地包容:你江心橫槊,旋即生髮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嘆;你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風騷獨領:你揮灑筆墨,笑傲文壇。你是那般才華橫溢、那般風流滿灑!馬背上,勒韁援須,豪情滿腔,又在醞釀新的詩篇?

你以道、義、治、度、謀、備、仁、明、文、武十勝於天下,但仍有人稱你為奸雄。是因為你生性多疑,屠呂伯奢全家,還是因為敗你詩興而槊死劉馥,忌才學而殺楊修?抑或是你功高震主,無視漢天子存在?奸雄,時人作下的預言,史學家對你的評判,小說家給你的名號。

孟德啊!只有你自己明白,「是非成敗轉頭空,浪花淘盡英雄」,功與過留與後人評說,我只管把酒臨風,歌以詠志!

話題8:角度

材料加工:羅貫中筆下的《三同演義》中,曹操那陰險的心理令人生畏:在京劇中曹操那白臉奸臣的角色在眾人心中早己根深蒂固,……聲聲笑裡藏刀,總讓人毛骨悚然。也許是因為他違背了傳統的中庸思想,所以背上了奸詐、狡猾的惡名,引來千古辱罵¨

"論千古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那麼曹操到底是好是壞呢?引起了眾人爭議。

"周喻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如果不是曹操心軟憐惜人才,收留了黃蓋,怎會一失足成千占恨,上了周喻的當?

由此上溯,曹操有着一顆愛惜人才的心被世人公認。他不僅愛惜人才,自己也喜愛文學,足智多謀,文章樸實而不華麗,精湛而不羅嗦,使得千古聞名的《觀滄海》流傳至今,成為千古佳話。

也許因為他的善於用人,才智博學,使得他成為傑出的軍事家、文學家,使魏日益強大。

如果光說曹操善於用人,那我將會說"NO",他也有充滿人情味的一面,好友去世使得家族破裂,惟一的女兒蔡文姬因父親亡故被迫遠嫁匈奴。為了替好友找到女兒,曹操千方百計,派使臣遠抵匈奴,多次交涉,幾經戰亂,終於接回了蔡文姬,為好友了卻了一樁心愿。怎麼又不讓人感動?古今中外,對於曹操眾說紛紜,他也以自己獨特一面向眾人展現着自已,帶上一份沉默,一份讚賞,靜靜地沉靜在歷史長河之中。而我們卻應多從不同的方面去看待。(《提筆論曹操》節選)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