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字的原因是因為看到一個台灣節目,一個教了三十四年的語文老師,一個文化學者,和兩個台灣的年輕大學生,討論文言文的問題。
其中年輕人自己也坦承自己以及自己的同學有時候後連最基本的成語都不知道什麼意思,而教師與文化學者就對文言文、古詩詞的重要性有了針鋒相對的語言交鋒。
語文老師觀點是:台灣學生的文言文與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呈直線下降,寫的作文甚至狗屁不通。自己女兒一年級時就讓她背會了《唐詩三百首》,他還糾正是三百一十一首,當孩子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與古詩詞儲備,才能在言談舉止中給人一種文化與素養的感覺。
而文化學者觀點,現代名家也層出不窮,為什麼非要追本溯源從生澀難懂的古文中吸取營養呢?還拿韓國瑜引用余光中得現代詩一樣可以感動聽眾舉例。
而語文教師回答的一句我覺得真的很精妙:「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不也是他本人汲取了古詩詞的營養之後幻化過來的嗎?這就是我們追本溯源的原因!」
台灣社會不怎麼重視中國古詩詞與文化,一方面是執政者有意與大陸做意識形態的切割,另一方面家庭與學校覺得與就業工作相比,學習文言文與古詩詞沒有立見成效,也就不願意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有關。
拋開考試與成績,中國古代文言文與古詩詞到底重要不重要呢?
我認為非常重要,而且我想從我的個人成長經歷去說明它的重要性。
六七歲的時候,我剛剛對於生字與詞語有一定的認識量,那個時候每到夜晚,就吵着我爸講故事。他不知道從哪裡拿出了一本《三字經》,三字經頁面是對稱的一條線分成兩半,左邊一半是四句,右邊一半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我爸講故事的時候我聽的津津有味,偶爾有不懂的字,我還問我爸。
後來,詞彙有了很大的擴充,便沒事自己翻翻讀讀,從這裏面我知道了孟母三遷,知道了懸樑刺股,知道了鑿壁偷光,知道了孔融讓梨,知道和氏璧的歷史;到現在我還能不經過大腦,還能聲情並茂的背出三分之一的篇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看着這些熟悉的文字,我都能回憶起後面的故事,回想起我爸一字一句的教我認字,給我講故事,解釋含義的畫面。
到了三四年級的時候,我爸單位搬家,他從單位帶回來自己的一些書籍,沒用的筆記本之類的東西,全部裝在兩個大紙箱里。那時候好奇心比較大,於是趁我爸不在家我全部把裏面的東西倒了出來,發現了一個老款的枱曆。
一塊綠色的鐵皮,上面固定的日曆,比較有意思的是,每頁正面是上半部分是日期,下半部分寫着一個成語,翻過來背面就會畫一個小圖,配上成語來歷的故事以及在現代指什麼意思。於是我知道了什麼是趾高氣昂,什麼是草木皆兵,什麼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後來,五年級的時無意間在家發現了一本武俠小說,忘了叫什麼名字。這回看的就比較吃力了,不認識的字還可以查字典,可是一些古代詞語,或成語就不知所云了;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曾問過爸爸那個「梅花兩朵,各表一枝」是什麼意思。我爸解釋說是這個故事講到這裡出現兩條故事線,先把一個故事放一放,主要講另外一個故事。
到了初中我的語文成績其實是不突出的,但是我特別喜歡背文言文,覺得對仗工整押韻,很有意思。初中二年級的時候,課文里有一篇柳宗元的《小石潭記》,現在我仍然是張口就來: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當時感覺這寫的很有趣,而且寫的相當形象,平常星期天我學着也沒事跑到我家不遠的竹林里逛逛,聽聽鳥叫,吹吹竹葉,很是喜歡。
在學生時代,我特別喜歡四首古詩詞。
第一首是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為什麼我對蘇軾的這首詞印象如此深刻?
這首本是課文後面的選修課文,不要求背誦與學習;而課文要求背誦的是他的另外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前一秒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下一秒卻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因為之前,看過蘇軾成長的故事,我陡然聯想他和自己妻子王弗十分相愛,而自己的仕途縱有雄心萬丈現實卻是一貶再貶。
結果,自己的妻子也在前幾年離自己而去,想想這幾年波折的遭遇,終於在某一天深夜輾轉反側,不發入眠,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再也壓抑不住,老淚縱橫,起身力透紙背揮淚寫下:「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的千古名篇。
這就是我自己當時對於蘇軾寫這首詞的體會,透過面前簡單的幾行詩詞,就能與千年前的大文豪心意交通,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第二首是毛澤東《沁園春-雪》。
這首是我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當時偶然間在電視上看到,有三個毛澤東主席扮演者共同用湖南方言朗誦的一首詩詞,也不知道叫什麼名字,但是聽着氣勢挺大,只隱隱約約記得「秦皇漢武」和「只識彎弓射大雕」。
當時家裡沒有電腦,手機也不普及,夜晚我抱着試一試的態度,問我爸爸知不知道這是什麼詩詞,沒想到,我爸知道,當即找筆默寫下來《沁園春-雪》,還用他那方言味十足的普通話當著我的面朗誦,我直接笑話他。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而後我拿着我爸給寫的這首詞,在客廳裡邊走邊轉圈,用半個小時背了下來。現在想想當時就是出於一個簡單的目的:純粹的喜歡!
當時自己讀完詩就感覺整個腦袋的都是大山大雪、大江大河、兩軍千軍萬馬開戰的壯烈場景,彷彿跨越千年,感受到浩瀚歷史中,波瀾壯闊的更迭反覆,自己忍不住有點小興奮。
第三首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為什麼喜歡這首詩呢?
首先就是這個人的名字讓我覺得很有文化素養「若虛」,我自己感覺字面意思感覺彷彿是講事物虛無縹緲的,但是也有可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第二個原因是,我已經上高中了,政治上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矛盾兩方面。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事物是運動的等等概念已經接觸不少,自然對於「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了頗多的不可名狀的感受。
張若虛寫的如此經典,而且又有辯證思想在裏面,讀起來讓我覺得自己很享受思維辯證思考的狀態,雖然「孤篇壓全唐」有點誇大,但是實在讓我愛不釋手。
第四首詩詞是當時正在熱播的《大宋提刑官》的片尾曲《滿江紅》,那前段高亢的朗誦讓我簡直欲罷不能。
千古悠悠
有多少 冤魂嗟嘆
空悵望 人寰無限
叢生哀怨
泣血蠅蟲笑蒼天
孤帆疊影鎖白鏈
殘月升 驟起烈烈風
盡吹散
滂沱雨 無底澗
涉激流 登彼岸
奮力撥雲間 消得霧患
社稷安撫臣子心
長驅鬼魅不休戰
看斜陽 照大地阡陌
從頭轉
泣血蠅蟲笑蒼天
孤帆疊影縮白鏈
殘月升 驟起烈烈風
社稷安撫臣子心
長驅鬼魅不休戰
看斜陽 照大地阡陌
從頭轉
「滿江紅」其實是詞牌名,就相當於現在一首歌的固定旋律,按照這個固定旋律再填詞,準確的名字應該叫《滿江紅-千古悠悠》,一位當代學者寫出的宋詞與千年之前的古人相比也毫不遜色!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之處,這也是為什麼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現在的印度人的對自己的古文字已經不知所以然,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淹沒在歷史塵埃中,古埃及僅僅剩下了獅身人面像與金字塔。
而中國的文言文與古詩詞卻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不僅沒有迷失反而熠熠生輝,重獲新生;為現代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文化基礎,給予中國人強大的文化自信心;而這一切的根基都在這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無數的中華先賢凝練出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隨着漢字給予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深厚文化滋養。
在《詩經》和《春秋》中,在《論語》和《孟子》中,在秦辭漢賦中,在唐詩宋詞中,在《史記》與《二十四史》中,這裏面的每一篇,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字都是經過千百年來中國人世代千錘百鍊大浪淘沙之後的精華,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所驕傲所自豪的無價財富。
這千百年的名詞佳句如同一粒粒圓潤的珍珠般,散落在歷史的浩瀚大海中,等待着你我去拾取;
這千百年的華麗詩篇如同一顆顆閃耀的星星般,高懸於漢字的深邃星空中,等待着你我去觸摸。
那麼,中國的古詩詞與文言文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