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光中說「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于右任說「葬我於高山上兮,望我家鄉」,廖信忠寫過《我們台灣這些年》,被稱為「一個台灣青年寫給13億大陸同胞的一封家書」……對於生在大陸的八零、七零後,台灣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歷史概念。
寶島台灣,這是一塊與大陸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之地。台灣的細水長流是寫在笑容里的熱情,鐫刻在氣質上的斯文。對自然的親近、對文化的敬畏、台灣是多少人心中美好生活的範本?
那些年,台灣的流行歌曲、流行文化飄過台灣海峽,在大陸掀起陣陣熱潮,鄧麗君的《甜蜜蜜》,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羅大佑的《戀曲1990》,瓊瑤阿姨的《一簾幽夢》《梅花三弄》……以及台灣綜藝、台灣電影豆成為當時大陸年輕人心中時尚的代名詞。
達芙妮、上島咖啡、永和豆漿、徐福記、康師傅、統一、旺旺、和成衛浴HCG、冠軍瓷磚、捷安特、外交官、五月花、寶島眼鏡、櫻花衛廚、震旦AURORA、明基BENQ、好樂迪、湯姆熊、巴黎婚紗、珍妮花、多樣屋、全家、HOLA特力和樂、西瓜太郎、琉璃工房……不知不覺,台灣品牌已經滲透進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時代的洪流滾向前,每個人經歷的無數個生活瞬間,都是時代的記錄。我們成長的40年,是大陸與台灣對話的40年,也是大陸改革開放跌宕起伏的40年。曾是亞洲經濟「四小龍」之一的台灣,為大陸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台灣企業,台商所帶來的經濟與文化的輸出也影響着大陸的生活方式。
改革開放40周年,新浪家居《40年「家」經濟報告|台商品牌在大陸發展現狀與未來調研(家居篇)》,將以這些你曾耳熟能詳的台灣家居品牌以及台灣設計作為樣本,深入了解其發展現狀及市場布局,由點到面梳理出整個台商品牌在大陸市場發展現狀,並由此探討台商品牌在大陸的未來發展。
參與調研在大陸台灣家居品牌:
和成衛浴、櫻花衛廚、冠軍磁磚、明基BENQ、多樣屋、香度、誠品
參與調研在大陸台灣設計師:
柯尚達、連自成、張祥鎬、陳威憲、簡名敏
調研品牌、設計師(事務所)基礎信息

當時為什麼進入大陸市場?
▼根本——時勢與潮流所趨
從時間表不難看出,台灣大眾類家居品牌進駐大陸市場時間,與台灣生活類品牌,台灣設計師、設計事務所進入大陸時間,基本分為兩個階段。
台灣家居品牌大多在90年代中期進入大陸市場,而台灣生活類品牌,台灣設計師、設計事務所進入大陸時間基本在2000年左右。這與當時大陸經濟發展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關聯。
上世紀九十年代正是中國改革開放能否繼續的關鍵時期。1992年元旦後鄧小平南巡並發表重要談話,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等旗幟鮮明的觀點,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保駕護航。南巡講話精神成為引領一帶改革人物前進的號角。王石、宗慶後、郭廣昌、任正非史玉柱、王健林等一大批企業界經營精英乘着改革開放的東風脫穎而出。而這也使台商對大陸信心增強,大量台灣品牌在此期間湧入內地市場。作為沿海城市,走在發展前沿的上海,以及因為國家政策導向,成立並發展起來的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周邊崑山等地區,成為台資品牌進駐大陸市場的首選地。



△1996年台灣台中中友百貨-柯尚達設計
而到了2000年後,伴隨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融入世界的腳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綜合國力都得到了大幅提高,高品質消費品和高端服務行業成為越來越多大陸消費者尤其是中產階級消費者的迫切需求。在這一領域已經發展成熟,技術手段也處於領先定位的台灣生活類品牌,台灣設計師、設計事務所看到機遇,也紛紛進入大陸市場。而上海,這個國際化都市,亦成為有着國際化視野以及希望通過大陸市場走向國際舞台的台灣生活類品牌、文創品牌的首選。
「當時選擇來大陸,確實是看到大陸整個經濟發展的態勢非常強勁,但剛來的時候還是不斷在觀察,處在學習大陸經濟改革的狀態。記得當時在上海的第一個項目是別墅,那時還沒有完全決定要過來,是利用台灣項目的空閑時間,飛到上海來與開發商碰面、考察工地,完成項目。但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當時大陸的施工速度真的非常快。不過那個時候施工工藝還比較落後。」
——大觀·自成國際空間設計設計總監連自成
「全世界科技新興城市中,蘇州排第九名。長三角的IT產業興起是從蘇州開始的。科技產業有個特點,當成品工廠進來的時候,會帶動產業上下游。當時明基入駐蘇州帶來了近百家上下游相關企業,當然這些企業並非只服務明基一家。後來其他IT行業成品公司、電腦公司都陸續過來。以蘇州為base放大到全世界,帶動台灣廠商慢慢成為IT行業世界知名廠商。」
——明基中國營銷總部產品本部總經理黃仁宏
「談到當時為什麼來大陸,簡單說就是時勢與潮流所趨,我想當時許多其他台商和我是同樣的理由,有大部分的設計師,是跟着甲方、業主一起來到大陸,並最後深耕於此。我在大陸的第一個項目是在2000年,威海路的永豐余造紙(五月花衛生紙品系列)辦公室設計案以及香港迪生集團在淮海路思南路的班尼頓Benetton品牌店。」
——上海微觀室內裝飾設計有限公司總設計師、 LD Plus+創意研發中心創始人柯尚達
「伊太空間設計成立大概十年左右,但早在2000年初,我就跟着我的第一個老闆,也是我的導師李瑋珉到大陸做項目,所以當時已經感受到了大陸經濟的發展。那麼選擇來大陸創立自己事務所的分公司,一個是看重大陸,另外也因為台灣和上海在地域性上比較方便。抱持這樣一個比較積極正面的心態,我開始正式開展我在大陸的所有設計產業、項目。那麼我在大陸的一個項目就是與目前大陸排名最前的開發商做大型樓盤開發以及售樓處、樣板間的樓盤項目。」
——伊太空間設計事務所設計總監張祥鎬
「創辦1978年,與改革開放同一年。櫻花集團以中國台灣為立基點,市佔率達到第一後自然就會想到日後怎樣發展?國際化之路怎麼走?當時對很多外部市場做了評估,恰好踩在大陸改革開放的時間點,考慮到同文同宗,在交流溝通等多方面會更便利,也更容易發揮自己的長處,於是1994年來大陸設廠。」
——櫻花衛廚(中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永政
「我在大陸接手操盤的第一個項目是外灘建築景觀燈光改造項目。當時我第一次從飛機上俯視上海,那時的上海還不是『不夜城』,外灘還只是羞答答的『情人牆』。我所提出的建築景觀燈光改造對當時的市政府來說也還是個新名詞,甚至都找不到產品與設計草案匹配,不過我很慶幸,依然得到市政府對項目創意和實施的支持。現在外灘外國建築群夜景已經成為城市旅遊的打卡標配,也令浦江兩岸在夜晚勾勒出屬於上海的城市天際線。這應該歸功於在嘗試新模式、接受新事物上,大陸同胞的響應速度與開放程度真的走在台灣本土之上。」
——半山書局總設計師、VIDAHOUSE創始人陳威憲
甜蜜的發展初期
▼正視——先發優勢的窗口期

改革開放初期,台灣企業在經營管理上靠着「亞洲經濟四小龍」的先行優勢,積累了不少經驗,這些都在台資品牌進駐大陸市場後得到充分體現。
譬如1931創立的和成衛浴,1994年在大陸設廠後,從冠名《五星獎和成大擂台賽》選秀、邀請天王劉德華創作洗腦廣告神曲,再到選擇林志玲作為品牌形象代言人,24年間,和成衛浴在大陸不斷創造家居品牌的營銷先例。

△大陸綜藝《五星獎和成大擂台賽》
又譬如TAYOHYA多樣屋,雖然創始人潘淑真是台灣人,但看到大陸發展的機遇後,她毅然在上海創辦了TAYOHYA多樣屋品牌,並將台灣積澱的人文優勢引入,開創了當時大陸還極少見的家居日用品生活方式綜合店,並得益於渠道扁平的紅利,迅速完成在超市百貨布局的第一個企業發展階段。
對於不少來大陸發展的台灣品牌而言,台灣市場太小、資本太小,雖然產品做的很好,但規模沒有得到釋放,是他們在發展中遇到的共同瓶頸。因此,台灣企業認識到要想有更大的發展市場,乃至創造全球化品牌,一定要找到一個真正有力的市場耕耘,也就是母市場。真正在母市場摸爬滾打歷練出來的硬實力,才能談得上全球化擴張。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積極倡導經濟的全球化、貿易的全球化,使大陸市場成為最重要的世界市場,這對渴望走得更遠的台灣品牌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又因同根同源,地域相近,語言相通,使得台灣品牌更容易快速融入大陸市場深耕細作,得到孕育與滋養。
焦慮的發展中期
▼核心——別讓時代拋棄你
長江後浪推前浪,台商品牌在大陸快速發展的窗口期並不是永久的。大陸企業的迭代能力、學習能力極強,大陸市場的日新月異更令台商品牌需要時刻保持警惕。
「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打!尤其是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人文素養、社會規則幾乎在一夜之間變得「高大上」。這,顯然不是幾家企業就能主導市場變化的時代。」
——和成(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承猷
在盧承猷看來,台灣企業在大陸的發展每個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台灣企業多以生產型中小企業為主,幾乎都在90年代初來到大陸發展,那個年代找到與別人不一樣的突破點,埋頭做好自己就是生存。如今,大陸市場的企業密度、產業集群的數量已成倍增長於台灣企業,在製造及營銷的反應速度甚至趕超台灣企業。

△曾經的「亞洲經濟四小龍」——台灣
顯然,伴隨全球市場大融合,台灣企業斷不能以「先來者」自居,在人力資本紅利大潮退去的當下固步自封。除了硬技術的轉型,台商現在的機會在於借力使力,找到異業、同業抱團取暖。
年初,和成衛浴與松下、路達取得合作,將不同企業的專長得以結合,創造新產品與新的市場機會,同時和成衛浴也是較早布局國際市場的代表,通過併購意大利60年廚具品牌,換取更多品牌資源和機會,走出自己的發展節奏。
「1972年在台灣創立的冠軍磁磚在大陸發展的20年分為兩個階段,1997年——2007年從台灣到崑山,打品牌根基。2008年——2018年大陸分公司開始反哺台灣總部。這種轉變歸結於台灣企業外銷導向明顯,生產製造能力很強,迎合市場變化的能力有所欠缺。激烈的競爭驅動下,大陸市場成為引領亞洲陶瓷行業發展,發佈最新設計、行銷理念的高地。所以冠軍磁磚在大陸的20多年也是持續學習吸收的20年,向大陸同行學習到了寶貴的經驗。」
——冠軍建材集團行銷處總經理林祐宇
擁有相似軌跡的還有櫻花衛廚,創辦於1978年的櫻花集團在1994年來大陸設廠。1994-2008年各自發展,互相交流磨合。2008年後,大陸市場規模的增幅超過了前十年的總和,消費能力、品質水平、服務能力持續提升。現在經常由企業高層帶着大陸的管理經驗回台灣總部分享。
據台灣省當局發佈統計數據,2017年全年台灣地區生產總值(GDP)為17.44萬億新台幣,增長2.8%。2017年全年,新台幣對人民幣的平均匯率是4.4635:1。按照該匯率換算,2017年台灣GDP是39072億元人民幣。而2017年,大陸經濟總量是827122億元人民幣,增長6.9%。台灣GDP佔大陸比重不到5%,約為4.7%。反觀1990年,台灣的比重一度高達40%。彼時,大陸第一經濟大省廣東佔台灣的比重只有10%,而今,廣東是台灣的2.3倍。
從發展軌跡來看,似乎當下的大陸企業、大陸市場已在反超台灣本土,難道台灣品質就要失去發展先機?思考中的台商企業、台灣設計師表示,問題的根源還要從自身尋找。
直面:台商企業在大陸發展面臨的差距
▼保守/含蓄——但稍縱即逝的市場不會等你
「回台灣時,我會問台灣的設計師,你們覺得台灣的設計是什麼?我發現他們其實說不出來。可能台灣設計師自己在這個大環境里反而說不出來。但這也是因為,他們身處這個環境,並沒有把自己的生活形態或生活感想發揮在自己的設計上。他們可以做出來,但說不出來。我覺得這是台灣人在設計溝通方面,比較欠缺的一塊。」
提到台灣設計需要提升的部分,大觀·自成國際空間設計 設計總監連自成這樣告訴我們。「台灣設計師比較含蓄,比較謙虛,表現在個人和事務所形象創造上,行銷手段上,尤其對比香港設計公司等,就會造成差距。台灣設計師不願意那麼大膽地去包裝自己或者說去展現自己。這與台灣設計師普遍的個性有關,也是我們成長教育中背景中,性格方面比較不一樣的地方。」
而這一點放諸於台商企業的發展,也成為一度困擾他們有更大膽突破嘗試,有更快節奏發展的原因。譬如台灣手機產品以及台灣其他電子或高科技產業,拋開技術層面的硬傷,產品對於大陸市場定位也不明確,市場操作不當,以及台灣內部市場狹小,都是影響台灣手機與其他電子產品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之一。畢竟對於手機產品,發展需要龐大數量支撐,要靠外部市場,需要品牌推廣,這對台灣手機企業來說並不容易。

△台北街景
有着類似經歷的和成(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承猷也談到在前幾年,台灣品牌去海外參展和觀展,每次都要很仔細去計劃,包括要派多少人去現場等等。「近幾年大不相同,我們發現很多國內品牌都是用大巴車,把大陸客商一車一車接到會場。」
櫻花衛廚(中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永政則表示,當下整個衛廚行業面臨近九成市場被大陸品牌佔據的現狀,因為不論速度也好,人力也好,甚至一個掃樓,大陸品牌的速度都比台灣品牌快。
對此現狀,大觀·自成國際空間設計 設計總監連自成這樣理解:「因為大陸市場非常之大,項目非常多,而台灣的設計師,通常都是小的事務所、小的工作室。面對這麼大一個市場,很難有一種所謂的戰略發展模式。而大陸的企業發展都是以金融,整個一個大的規模去戰略、去攻略市場。那台灣設計師想要做到大,確實是比較困難。這一點需要多去了解多去提升。」
那麼,台灣品質的優勢究竟在哪裡?
▼真好——我們比較懂生活
在參與調研的品牌和設計師眼中,「家經濟」雖然是個新名詞,卻不是一個「新概念」。家經濟涵蓋了從親密關係的開始到婚姻生活的相知相守,台灣同胞所津津樂道的「家庭和樂」預表了生活品質更上一層樓。以創造更多家居生活的幸福經驗為初衷,令產品不光從功能出發,更從家庭情感出發。創造情感的價值就是創造經濟的價值。

△誠品書店
台灣一直堅持沿用繁體字,如此強調傳統文化的行為,無疑是一種文化堅守和傳承的體現。在學習日本、美國的經驗中,保留了傳統中國的文化之根,並善於將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地加以轉化,體現在文化、藝術、產業各個方面。
「台灣設計力量」從起初的「多元、沈穏、靈動」總是~有那麼點安靜的台式風格,逐漸地演化至今。
因族群開放造就了多元性格表現、因觀念含蓄內蘊害怕浮誇;使我們風格變得低調沈穩。
因價值信仰探索作品與主題對稱互補性;煉達出凈慧岸通的靈動氛圍。
也是如此,使起初的「台式風格」吸引着;當時那個時代的那些人!
為何如此?
如此吸引他們!
吸引他們的共性是什麼!
因精神、因敎養、因生活⋯⋯
世界是如此浮燥與惶恐不安!
也因如此;
如此的觸動!
觸動着每個不安定的靈魂!
因地位、因思想,為了文化與修行⋯⋯
總是害怕;
害怕什麼!
害怕別人眼光差異的族群性格。
以及;傳承祖輩諄諄教誨「言、行、意」端正不阿的台式家教文化。
一天天一年年⋯⋯
我們走過近六十年的時代腳步,從起初的最早的「工藝社」到如今的「室內設計公司」。
關於室內設計;風格的迥異圍合在時代的年輪之中,一層層被包覆而擴散。
使得當時的台式風格不斷的被粹煉成為如今的「生活禪」。
空間依然是如此的安靜⋯⋯
因敎養、生活與修行;
我們的文化內涵鍛鍊出靜泌沈隱的空間氣質!也是起初台式風格的核心本質。

△特別鳴謝柯尚達老師提供的照片(1978年的我)
如今,台灣文化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文化,一種全民文化,今天的台灣人大多都給人一種儒雅、有禮的感覺,這種文化性格滲入到產業或事業上,也讓台灣的產品或商品含有一種文化精神和內涵。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到台灣旅遊,最受觸動的不是它有什麼獨特景觀,不是它有什麼產業規模,而是它營造的文化氛圍和傳達出來的文化精神。
這些都預示着,當下,在中國大陸有超過2億中產階級的市場中,生活風格類產品,傳遞文化精神的產品將成為巨大支撐。而台灣品牌在這方面的優勢,將成為進軍這塊領域的的一大利基。
「在大陸做品牌的順序是做大-做強-做精。我建議台灣品牌要滲入適應市場但是不能忘記我們固有的優勢。先做精再做大再做強。」
——冠軍建材集團行銷處總經理林祐宇
台灣樂團五月天有一句歌詞很打動人——「不打擾是我的溫柔」。台灣的人文環境孕育了台灣設計的溫柔氣質。明基中國營銷總部產品設計處總監葉青林堅信每個人的背後一定有他的故事,會有讓人感動的地方。設計與家經濟的關係就是故事與情感的觸動。家是承載生活的容器和愛的容器。面對家這個抽象的概念,在情感面的思考比功能面更先。用設計創造出更多的角色,處理好家的關係和場景,才可以說用設計定義新的生活模式。同時他也鼓勵將新科技與設計做結合與轉化。

△台灣繁體字招牌
設計師陳威憲調侃台灣人個性比較保守,但好在承襲了務實的生活態度,在大陸被高速發達的商業經濟趕着跑的時候,台灣還保留了「從前慢」的生活味道,這令大陸同胞非常嚮往。近年來,不少大陸的民間組織去台灣考察,也憧憬台式生活方式。未來大的消費趨勢一定是精神方面的,在設計「消費升級」的過程中,「如何做」、「用什麼做」與「為什麼做」的順序不同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他呼籲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生活的初心。
明基中國營銷總部產品本部總經理黃仁宏補充說明,目前台灣設計的確與大陸設計有階段性的小差異。雖然並不一定強調是最新的設計或產品,但一定會增加一部分新的東西在經典產品上運用,繼續表達經典的感覺或價值。
「台灣設計的精神和本質,並沒有太刻意去突顯自己是誰,這反而是一種包容性,反過來講就說這也跟台灣人的性格很接近。台灣人親切,喜歡朋友,也很開放,發展出來就是一種室內設計的調性。」
——大觀·自成國際空間設計設計總監連自成
▼匠心——用精緻樹立競爭壁壘
便利店的24小時不打烊、度假酒店的侍應生都給大陸消費者留下台灣人善服務的好印象。自1978年櫻花衛廚第一台吸油煙機在台灣誕生以來,「永久免費送油網」服務也成為櫻花的金字招牌。但用「服務」作競爭壁壘就夠了嗎?顯然不夠。
櫻花衛廚(中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永政認為,電商的爆發可以視作台灣企業在大陸發展所遇到的可以稱之為跨領域的挑戰。尤其是需要產品體驗的家居產品和安全性能的家電產業,在台灣接受較慢,而在大陸,櫻花衛廚從48小時回復到2-3小時回復乃至更快回復,從1年質保到7天免換貨,相較於憂慮企業組織架構與流程管理的變化、財務、運輸、安裝維修等環節能不能跟上,更重要的是響應和行動,在「快」中去做修正配套措施、品牌聯動、營銷策略。

△台灣街景
台灣企業中不乏在某些專業領域「小而美」的隱形冠軍。在許多細緻技術工藝上,台灣品質具備自己的優勢,容易獲得高端用戶的青睞。這也是台灣品牌溢價的重要因素。在家電行業有千億級的海爾、美的這類巨無霸企業,而台灣品牌多數為中小型起家,因此櫻花衛廚張總強調了把專業做到最極致,解決消費者痛點,把產品做好才是生存之道。
「談到台灣設計的優勢,我倒覺得是針對任何事都願意靜下心,從裡到外鑽研透徹,這種不單單是為完成一個項目,而是源於忠於自我深耕的匠人工藝精神。」
——伊太空間設計事務所設計總監張祥鎬
在大陸市場,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挑戰,已經沒有所謂的國際品牌、國內品牌、台灣品牌之分。樹立競爭壁壘,不光是補短板,品牌在各個考評方向是否都可以獨當一面?改革開放發展到這個階段,企業當家人需要全盤思考。
對此,伊太空間設計張祥鎬表示,台灣設計師具有的國際觀也是應對當下國際化的大陸市場不可忽視的一點。「在大陸競爭非常激烈的國際市場里,尤其是上海、北京這樣的城市,台灣設計師具有顯著優勢。因為設計的這種調性和手法,可以直接同國際化的風格進行對接或匹配。」
未來,台灣品牌的新勢力
在此前的台灣品質認知度調查中顯示,超7成消費者購買過台灣品牌的家居產品。消費者用「有設計感、精緻、貼心」,三個關鍵詞,勾勒出台灣商品的整體印象。部分小眾品牌依靠建立以及向世界輸出台灣人的生活風格迅速收割興趣消費的90後、00後。可以說,台商在大陸怎麼做才能得到不一樣的收益與台灣品質打造怎樣的新IP有關。
思考——台灣品質需要什麼樣的新IP?
冠軍建材集團行銷處總經理林祐宇分析指出,成本並不是台灣品質的優勢,服務和性價比才是。即使是耐消品,企業也在思考作為牆面裝飾材料,磁磚怎樣發揮更大的價值?所以冠軍磁磚結合消費者關心的室內環境問題,2015年率先行業推出負離子瓷磚。通過運用高純度負離子粉,在瓷磚胚體形成一層負離子功能層,讓產品可以從內向外永久性釋放出負離子,將環保綠色打造為品牌IP。將建材材料變成不需要插電的智能凈化產品。踏准社會老齡化趨勢,又在磁磚表面上增加防滑處理,讓消費者受益更多。
據當代香氛美學代表 香度CHANDO總經理陳慧靖介紹,她在2009年創立香度品牌,其母公司1977年在台灣成立。經歷過ODM和外銷出口業務,她堅持新品的獨一無二,用愉悅的嗅覺體驗傳遞生活的熱情。於是改變中國陶土的配方,結合西方的香氛誕生出「散香瓷」打開大陸家居香氛消費市場。2018年,香度CHANDO與經典卡通人物IP——Hello Kitty正式達成合作,獲得Hello Kitty首款空間香薰類型產品獨家授權,雙方將通過打造可愛Hello Kitty版香薰,滿足更多Kitty粉及消費者對家居氛圍和生活美學的憧憬。

△台灣文創園
1976年創立的明基電通在1993年來到蘇州設廠,目前在大陸市場以投影儀以及其他上下游新增業務盡心運作。明基中國營銷總部產品本部總經理 黃仁宏自謙,最近這幾年企業才逐漸找到台灣品牌在大陸第二輪發展的真正模式,在明確品牌定位的基礎上打好品牌卡位戰。明基在大陸投影儀市場做到銷售量排名第二,稀釋了曾經的日系品牌市場份額。把一個行業從跑量做出品牌格局,頭部品牌才有機會贏得行業話語權。
黃總又以顯示器產品的發展為例說明台灣企業的兩種商業思維,核心競爭力往外拓展和與市場保持同樣步調。那企業思考當下到底要先邁出哪一步?明基顯示器具備技術強項,但依然屬於跑量產品,市場環境好的時候小賺,市場環境不好的時候就前功盡棄,把前兩年賺的都虧回去。這就需要轉換思路,在跑量產品中,聚焦幾個細分且幸福體驗感高的市場,例如電競、高技術攝影、保護視力人體工學,推出有針對性的產品和設計。
他認為,台灣品牌面臨的問題是,下一階段,如果繼續做大量的沒有差異化的品牌,台灣企業在大陸會幹不過國際品牌,以及國內的大品牌。怎樣在特定的市場找到合適的定位,做出有特色的東西?台灣企業在每個細分市場都有機會。
思考——台灣品質需要什麼樣的新零售?
如果說,從做外銷到做內銷,是台灣企業來到大陸跨過的第一道坎,那麼「新零售」就是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二道坎,並且更為嚴酷的是,這一次,外資品牌、台灣品牌、國內品牌等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搶佔賽道更為激烈。
如香度CHANDO總經理陳慧靖所言,從一張白紙組建代理和直營體系,再到踩着移動支付的風口,在電商與海淘平台嘗新。大陸市場做零售充滿挑戰,即使走了一些彎路,燒了一些錢,也是非常難得的經歷。

△台灣原創IP
現在的商業資訊太透明,信息太多,「做對」之前首先要「找對」。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做零售最終關心的是人流到底在哪裡?香度設法在不同業態中尋找人流比較多的地方進行合作,比如高端服裝品牌店、半山書局、言幾又、k11等。目標客群會不會踏進專櫃或者門店在開業之前就要做好收支分析。而在線上開店,首先要把自己變成網購達人,摸清網購環境和規則,讀懂電商數據庫。今天到底線上有很多流量,消費習慣在哪個平台買東西需要去觀察。還有一些獨立網店、KOL,自媒體,他們所能影響到更聚焦的那部分人在哪裡?都是不斷學習和試錯的過程,任何市場上出現的創新零售模式都值得業務人員去學習。
明基中國營銷總部產品本部總經理黃仁宏從人力資源和市場營銷上給予建議:留少量的人運營流量產品,相反加大在新市場,細分市場做推廣的人員比例。因為流量產品靠價格不是靠人力。高客單價的檯燈賣千台比低客單價的檯燈多賣翻10倍的量更有價值。傳統公司困難的不是抓住市場的機遇,最難改的事情是看到市場的機會之後,改變組織架構並且敢於承擔流量風險。既有核心競爭力,又能接納最新的市場工具去才比較有機會跟上大陸市場的節奏。
明基曾在三年前推出過一款以工業設計見長的檯燈,千元的定價純線上銷售,做到了檯燈界的「網紅」,在消費者對品牌和產品都不熟悉和無法現場體驗的情況下,通過線上營銷的方式說服消費者值得掏錢買這個燈。經過兩三年的培養,這盞燈額線上銷售大概在2000-4000台/月。
怎樣選出最合適的消費者,在特定的圈子營造出品牌的唯一性,達到「它就是我最想要的那一個」的效果?首先必須清楚目標客群是誰?他們的訴求是什麼?如何用他聽得懂的話講故事,講優勢,觸動到她好想買這個產品作為生活的犒賞。服務和品質都只是基礎。情感的訴求是消費的伏筆,當某一天目標用戶想消費的時候可以在第一時間被想起。
TAYOHYA多樣屋實體渠道高級總監潘錫申認為台灣積澱的人文優勢可以在大陸迭代,並交由「對追求生活的幸福感」更加純粹的8090後完成落地。從98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家居日用品得益於渠道扁平的紅利,完成了在超市百貨布局的第一階段。進入移動互聯網的第二階段,TAYOHYA多樣屋做線上線下導流,社區會員吸納等新的嘗試。獲客成本增高是常態,未來給消費者體驗轉化的場景是非常重要的。6月中旬多樣屋會在徐匯濱江開一家集合餐飲零售、體驗內容的新業態集成店可以略見其對新零售的理解。潘總強調,電商平台無法做到的場景營銷和內容營銷未來可以在複合實體店做到。
創造幸福感的生活,台灣同胞不缺經驗,崇尚「生活美學」是重新塑造新零售業的根本動機。改革開放40年之後,活躍在大陸發展的台商仍在「創造幸福生活」。他們正有針對性地打造台灣製造的IP,製造追求幸福的機會,包裝成更有趣的品牌IP,引導大陸客群挖掘幸福生活的本質。(文/新浪家居 陳婉璟、顧媛雯)
↓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