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2022年10月05日20:51:14 熱門 1979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多,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結果揭曉。今年的獎項授予法國物理學家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國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約翰·克勞瑟(John Clauser)和奧地利量子論物理學家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諾獎官方表示,阿蘭·阿斯佩、約翰·克勞瑟和安東·塞林格通過開創性的實驗,展示了研究和控制糾纏態粒子的潛力。一堆相互糾纏的粒子,哪怕它們相隔很遠的距離,無法相互影響,也能決定對方會發生的變化。三位獲獎者對相關實驗工具的開發,為量子技術的新時代奠定了基礎。


據悉,阿斯佩、克勞瑟和塞林格分別利用糾纏的量子態進行了突破性實驗,他們的成果為基於量子信息的新技術掃清了道路,讓不可思議的量子力學效應找到了實際的應用。並造就了一個龐大的研究領域,包括量子計算機、量子網絡和安全的量子加密通信。促成這一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於,量子力學允許兩個或多個粒子以所謂的糾纏狀態存在。發生在糾纏對中的一個粒子上的事情,決定了發生在另一個粒子上的事情。


20世紀60年代,約翰·貝爾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數學不等式。這說明,如果存在隱藏變量,大量測量結果之間的相關性將永遠不會超過某個值。然而,量子力學預言,某種類型的實驗將違反貝爾不等式,從而導致比其他方式更強的相關性。


克勞瑟發展了約翰·貝爾的想法,並設計了一個實際的實驗。使用該實驗進行測量時,他通過明確違反貝爾不等式的實驗結果,來支持了量子力學。這意味着量子力學不能被一個使用隱藏變量的理論所取代。在克勞瑟的實驗之後,仍然存在一些漏洞。阿斯佩發展了這個實驗,用它來彌補一個重要的漏洞。他在糾纏對離開其源頭後,切換了測量設置,因此當它們被發射時,之前存在的設置不會影響其結果。利用系列實驗和巧妙的工具設置,塞林格開始使用糾纏的量子態,其研究小組已經證明了一種叫做量子傳送的現象,這使得粒子間的量子態轉移成為可能。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伊爾巴克(Anders Irbäck)說:「我們可以看到,獲獎者在糾纏態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甚至超越了有關量子力學解釋的基本問題。」


關於為何選擇這三位候選人來代表這個發展迅速、眾星雲集、同時也非常引人關注的領域,諾獎委員會表示他們在篩選的時候,希望可以獎勵那些做出最基礎貢獻的人。值得注意的是,三位教授已經在2010年獲得沃爾夫物理學獎。以下,為讀者介紹三位得主的具體成就。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約翰·克勞瑟(John Clauser ):首次證明光子的明確粒子特徵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圖 | 約翰·F·克勞瑟(John F. Clauser)


約翰·F·克勞瑟(John F. Clauser),美國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他以對量子力學基礎的貢獻而聞名,特別是克勞塞-霍恩-西蒙尼-霍爾特不等式(CHSH)。早年,其本碩博分別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自1969年起,他主要在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以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


1972年,克勞瑟與圖爾特·弗里德曼(Stuart Freedman)合作,進行了有關CHSH-貝爾定理的第一次實驗,這是首個觀察到違反了貝爾不等式的實驗。貝爾不等式,由已故的約翰·貝爾(John Bell)於1964年提出,它提供了一種方法來區分量子力學的預測、以及大量替代理論的預測,故也被稱為「局域隱變量理論」。此類測試需要對沿着相反方向分開的光子進行測試,以尋找它們的某些物理特性之間的相關性。但是難題在於,要導出貝爾不等式需要假設「局部性」,此外信息不能以超過光速的速度移動。1974 年,在與邁克爾·霍恩(Michael Horne)合作的過程中,他證明了貝爾定理的普遍適用。1974年,克勞瑟首次觀察到亞泊松光子統計,藉此首次證明了光子的明確粒子特徵。1976年,他又對CHSH-Bell理論假說進行了全球範圍內的第二次實驗測試。


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為糾纏量子態的實驗控制開闢了道路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圖 | 阿蘭·阿斯佩 (Alain Aspect)


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法國物理學家,因在量子糾纏方面的實驗工作而聞名。他的工作為糾纏量子態的實驗控制開闢了道路,也成為了量子信息處理的基本要素。阿斯佩因對貝爾不等式的實驗測試而廣受認可,該測試於1981-1982年在法國光學理論應用學院(Institut d'Optique)進行,這項工作被認為是建立量子信息科學基礎的一部分。


阿斯佩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一個可行的實驗方案,通過在光子穿過設備時,快速改變偏振器的方向來進行這些測量。他在實驗中測量的光子來自單個原子,並形成了量子力學中所謂的「糾纏」狀態。觀察一個光子的狀態,即可對另一個光子狀態的測量結果進行預測,這本身就是一個量子比特Qubit)的案例。


同時,一個量子系統可能存在於兩種狀態,並對應到兩個極化狀態。阿斯佩的實驗引起了極大關注,並引發了大量關於量子糾纏的理論和實驗工作。後續,人們探索了實現量子計算的算法的新途徑,並在實驗室中生成光子、冷原子、冷俘獲離子的糾纏態、以及後來的固態系統。後來,這項工作被認為是建立量子信息科學基礎的一部分。


此外,阿斯佩還首次通過實驗證明了單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天文學家在1998年發現的小行星33163 Alainaspect,正是以阿斯佩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的成就。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對多光子糾纏及量子傳輸做出開創性貢獻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圖 | 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


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是奧地利籍物理學家,現任奧地利科學院院長。其論文共被引用94000餘次,並於2014年進入湯森路透「高引用科學家」榜單。


塞林格長期從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是國際上量子物理基礎檢驗和量子信息領域的先驅和重要開拓者。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驗,塞林格在量子物理基礎檢驗方面建立了始創性的功績。他曾與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中子、原子、大分子的量子干涉實驗,實現了無局域性漏洞、無探測效率漏洞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提出並在實驗中製備首個多粒子糾纏態(GHZ態),這在量子力學基礎檢驗和量子信息中起着關鍵作用。


基於量子物理的基礎檢驗,塞林格與同事開發出了多光子干涉度量學,進一步把它們廣泛用於量子信息處理,具體包括量子密集編碼、遠距離量子通信、光量子計算等領域。其中,他在1997年首次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工作,被公認為是量子信息實驗研究的「開山之作」。


從1983年開始,塞林格一直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機構定期交流與合作。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塞林格團隊以合作形式參與到中國科學院主導的洲際量子通信實驗。而且,還在全球第一次使北京-維也納兩地的量子保密通信成為可能,該成果入選了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另據悉,塞林格還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的名譽教授。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早年在奧地利留學時的導師,正是塞林格。


諾獎委員會直接在現場與塞林格進行了連線,他對獲得諾獎表示很驚喜,但他的聲音聽上去非常平靜。作為幾年來的獲獎熱門之一,他也許已經做好了準備。他的這次獲獎,與他的學生潘建偉在衛星尺度上證明了他所發明的技術密切相關。


在媒體採訪中,塞林格感謝了所有讓只存在於理論的實驗變成現實的人。他希望他的獲獎,可以鼓勵更多年輕人去發現量子力學的樂趣,從而進入這個領域。他同時表示,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都還有很多的未知。由於量子力學是一門我們經常聽到、但真正理解起來卻十分困難的科學,現場記者問了一系列基礎性問題,塞林格也都耐心地進行了講解。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幕後故事」


1895 年 11 月 27 日,諾貝爾在其遺囑中寫道,諾貝爾物理學獎應頒發給「在物理學界做出了最傑出發明或發現的人」。


因此,在諾貝爾獎體系中,會有一部分頒佈給那些在物理學領域有傑出貢獻的科研工作者,這就是諾貝爾物理學獎。


歷屆獲獎人中不乏改變物理世界的牛人,例如從理論上解釋光電效應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原子理論中發現新數學表述的埃爾溫·薛定諤(Erwin Schrödinger),還有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的李政道和楊振寧、發展用激光冷卻和捕獲原子方法的朱棣文等。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佈是在 1901 年。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一下從 1901 年到 2021 年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幕後故事」。


◆ 1901 年 ~ 2021 年最受歡迎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生於:1879 年 3 月 14 日,德國烏爾姆

卒於:1955 年 4 月 18 日,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

獲獎時的工作地:凱撒-威爾海姆研究所物理研究院(現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德國柏林

獲獎評語:表彰他「對理論物理學做出的貢獻,尤其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

研究領域:理論物理

獲獎情況:1921年 單獨獲獎


作為一名傳奇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只獲得了 192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原因或許也是他眾多理論中相對「最小」的一個。而他在時空、引力理論等方面的諸多成就,在當時甚至如今都顯得「過於超前」,這可能也是諾貝爾獎只就「解釋光電效應」給他頒獎的原因。


愛因斯坦在慕尼黑長大,在那裡,他的父親成立了一家電機工程公司。從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畢業後,愛因斯坦進入了瑞士伯爾尼專利局工作。在此期間,他發表了一系列在物理學領域具有前瞻性的文章。


科學成就:當時科學家發現,將金屬電極暴露於光線下時,有助於電極間產生電火花。要產生這種「光電效應」,光必須高於某特定頻率。然而,根據當時的物理理論,光的強度才是重要因素。1905 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幾篇劃時代的論文,在其中的一篇中,愛因斯坦提出光是由光量子組成的——光量子的能量與其頻率有關。只有當光量子的頻率達到一定閾值時才能從金屬中激發出電子。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尼爾斯·亨里克·達維德·玻爾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生於:1885 年 10 月 7 日,丹麥哥本哈根

卒於:1962 年 11 月 18 日,丹麥哥本哈根

獲獎時的工作地:哥本哈根大學丹麥

獲獎評語:表彰他「對原子結構及原子輻射的研究」

研究領域:理論核物理

獲獎情況:1922 年單獨獲獎


科學成就:19 世紀末出現了關於電子和原子輻射的一系列研究,科學家們建立了不同的原子結構模型。1913 年,玻爾根據量子理論提出了氫原子的結構模型。他認為,原子能量如果要發生改變,只能在不同定態間以躍遷的方式進行。電子會按照特定軌道圍繞原子核運動。當電子躍遷到低能級軌道時,就會輻射出光子。玻爾的理論解釋了為什麼原子只有在特定波長照射下才能發射光子。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

(Marie Curie, née Sklodowska)


生於:1867 年 11 月 7 日,俄羅斯帝國(現波蘭)華沙

卒於:1934 年 7 月 4 日,法國薩朗什

獲獎評語:表彰他們「研究貝克勒爾發現的電離輻射現象時的卓越成就」

研究領域:核物理

獲獎情況:1903 年與其他二人共同獲獎


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出生於波蘭華沙一個非常注重教育的教師之家。為了繼續她的學業,她移居法國並在那裡遇到了皮埃爾∙居里。後來,他成為了她的丈夫,也成為了她在放射領域中的研究夥伴。居里夫婦於 1903 年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幸的是,居里夫人在 1906 年失去了她的丈夫,但她沒有停下他們的研究工作,並再次於 1911 年獲得諾貝爾獎。


科學成就:受 1896 年貝克勒爾發現的電離輻射現象的激勵,瑪麗和皮埃爾決定進一步研究這一現象。他們為了獲得放射信號,對很多物質和元素進行了實驗。他們發現瀝青鈾礦比純鈾的放射性更強,因此,其中應該含有其他放射性物質。從瀝青鈾礦中他們提取出了兩種以前未知的元素:釙和鐳,它們的放射性都強於鈾。


在首次發現放射性元素釙和鐳以後,居里夫人對這兩種元素的性質做了更深入的研究。1910 年她成功地分離出鐳,從而證明了鐳的存在,從此業界再無質疑之聲。她還對鐳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做了報道。放射性物質作為放射源,在科學實驗領域和癌症治療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詹姆斯·乍得威克

(James Chadwick)


生於:1891 年 10 月 20 日,英國曼徹斯特

卒於:1974 年 7 月 24 日,英國劍橋

獲獎時的工作地:利物浦大學,英國

獲獎評語:表彰他「發現了中子」

研究領域:核物理

獲獎情況:1935 年單獨獲獎


科學成就:1930 年當海波特·貝克和瓦爾特·博特阿爾法粒子氦原子核)轟擊鈹核時,觀察到了高能的穿透性的輻射現象。當時一個假說認為,這是一個具有高能量的電磁輻射。然而 1932 年,詹姆斯·乍得威克證明阿爾法粒子中含有一個和質子質量相當的中性粒子。更早時期,歐內斯特·盧瑟福也提出了這種粒子的存在,而該粒子就是現在已經被證實的中子。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約瑟夫·約翰·湯姆森

(Joseph John Thomson)


生於:1856 年 12 月 18 日,英國曼徹斯特附近的奇塔姆山

卒於:1940 年 8 月 30 日,英國劍橋

獲獎時的工作地:劍橋大學,英國

獲獎評語:表彰他「在氣體導電方面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研究領域:原子物理

獲獎情況:1906 年單獨獲獎


科學成就:1830 年首次出現了一種觀點,認為電是通過原子中存在的微粒進行傳導。1890 年,約瑟夫·湯姆森爵士利用氣體環境下帶電粒子成功測定了電子質量。1897 年,他證明了陰極射線(將兩片金屬電極置於低壓氣體環境的玻璃管中,並在其上加載電壓,陰極釋放出的電子就會像射線一樣飛往陽極)含有電子,從而帶有電荷。他同時指出電子是原子的一部分。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埃爾溫·薛定諤

(Erwin Schrödinger)


生於:1887 年 8 月 12 日,奧地利維也納

卒於:1961 年 1 月 4 日,奧地利維也納

獲獎時的工作地:柏林大學,德國

獲獎評語:表彰他「發現了卓有成效的原子理論新形式」

研究領域:量子力學

獲獎情況:1933 年與另一人共同獲獎


科學成就:在玻爾的原子理論中,當電子從一個原子軌道躍遷到另一軌道時,就會吸收或發射特定波長的光。這一理論能夠很好地描述氫原子的光譜特徵。但是要想描述更複雜的原子和分子,則需要進行修正。以物質(比如電子)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為前提,1926 年薛定諤給出了著名的薛定諤方程,從而能夠正確描述波函數的量子行為。他對量子疊加態的闡述也是大家熟悉的「薛定諤的貓」思想實驗的來源。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

(Robert Andrews Millikan)


生於:1868 年 3 月 22 日,美國伊利諾伊州莫里森

卒於:1953 年 12 月 19 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馬利諾

獲獎時的工作地: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帕薩迪納,美國加州

獲獎評語:表彰他「在基本電荷和光電效應中做的工作」

研究領域:電磁效應,粒子物理

獲獎情況:1923 年單獨獲獎


科學成就:19 世紀 90 年代,電子理論的傳播使得電子的概念被大家接受。1910 年密立根成功地精確測量了基本電荷量的值。他通過平衡重力與電場力,將油滴懸浮於兩片金屬電極之間。通過對許多油滴進行實驗後,密立根證明了它們的電荷總是一個確定值的倍數,因此認定這個確定值就是電荷值。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維爾納·卡爾·海森堡

(Werner Karl Heisenberg)


生於:1901 年 12 月 5 日,德國維爾茨堡

卒於:1976 年 2 月 1 日,德國慕尼黑

獲獎時的工作地:萊比錫大學,德國

獲獎評語:表彰他「創立了量子力學以及由此促進了氫的同素異形體的發現」

研究領域:量子物理

獲獎情況:1932 年單獨獲獎


科學成就:1925 年,維爾納·海森堡基於矩陣運算給出了一種量子理論的數學表述,稱為矩陣力學,後被薛定諤證明與波動描述在數學上是等價的。1927 年,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即一個運動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時被準確測量,其不確定度存在下限。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威廉·康拉德·倫琴

(Wilhelm Conrad Röntgen)


生於:1845 年 3 月 27 日,普魯士倫內普(現德國雷姆沙伊德)

卒於:1923 年 2 月 10 日,德國慕尼黑

獲獎時的工作地:慕尼黑大學,德國

獲獎評語:表彰其「發現了意義非凡的射線,並在其中做出了傑出工作,這種新射線定名為倫琴射線」

研究領域:原子物理,X射線

獲獎情況:1901 年單獨獲獎


倫琴生於德國倫內普,長於荷蘭。他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畢業並在那裡得到了物理學博士學位。為了繼續他的研究,倫琴先後在斯特拉斯堡吉森、維爾茨堡的大學工作。在維爾茨堡,他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也是首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00 年,倫琴到了慕尼黑大學並在那裡度過了他的餘生。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 X 射線為他帶來了諾貝爾獎,但他把獎金全部捐給了維爾茨堡大學,也放棄了其專利權,最終在貧困中死於癌症。


科學成就:1895 年,倫琴把電極加載到兩個置於真空玻璃管中的金屬片上,用於研究陰極輻射。雖然裝置被覆蓋住,他還是觀察到當感光板靠近時,其上有微弱的熒光出現。通過進一步試驗,他證實了該現象是一種尚未為人所知的具有穿透性的射線產生的。後來 X 射線成為了物理研究和人體檢查中的有力工具。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

(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生於:1858 年 4 月 23 日,石勒蘇益格基爾(現屬德國)

卒於:1947 年 10 月 4 日,德國哥廷根

獲獎時的工作地:柏林大學,德國

獲獎理由:表彰他「因發現能量量子而對物理學的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研究領域:量子力學

獲獎情況:1918 年單獨獲獎


科學成就:當一個黑體被加熱時,照射到黑體表面的電磁輻射就會被黑體吸收並轉化為熱輻射,其光譜特徵僅與黑體溫度有關而與其材質無關。然而用當時已知的物理定律計算熱輻射會得出無意義的結果:在高頻區的熱輻射能量會趨於無窮大。馬克斯∙普朗克在 1900 年通過引入能量的量子化理論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即,任意電磁輻射的能量大小都跟一個常量有關,後人將這個常量命名為普朗克常數。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數量

從 1901 年至 2021 年,共頒發了 115 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由於戰爭原因有六年沒有頒發,分別是 1916、1931、1934、1940、1941 和 1942 年。


獨享和共享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47 次由一位獲獎者獨享;

32 次由兩位獲獎者共享;

36 次由三位獲獎者共享。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在諾貝爾委員會章程中找到答案:「若有兩個被提名者的工作都同樣出色難分伯仲,那獎金就可以由他倆平分。如果獲獎成果是由兩到三人共同完成的,那獎金就應授予項目共同完成人。但諾獎不能由超過三個人共享。」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人數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圖丨1956、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巴丁


1901~2021 年間,諾貝爾物理學獎共授予了 219 人次。其中,約翰∙巴丁(John Bardeen)是至今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因此實際上有 218 人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


◆ 最年輕的物理學獎獲得者


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當時年僅 25 歲的勞倫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他於 1915 年和他的父親一同獲得該獎項。


◆ 女性獲獎者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圖丨196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瑪麗亞·格佩特·梅耶



在所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僅有四名為女性,她們是:


1903 年的物理獎得主瑪麗·居里(Marie Curie )(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她還於 1911 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1963 年的物理獎得主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 ),2018 年的物理獎得主唐娜·斯特里克蘭(Donna Strickland),以及 2020 年的物理獎得主安德里亞·蓋茲(Andrea Ghez)。


◆ 全家一起「牛」的獲獎者


夫妻&子女檔: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圖丨居里一家




瑪麗·居里和丈夫皮埃爾·居里(Marie Curie and Pierre Curie)於1903年共同獲得物理學獎。瑪麗∙居里於 1911 年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而且,他們的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里(IrèneJ oliot-Curie ),及其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 Frédéric Joliot)獲得 1935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獲得物理學獎的父子檔: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圖丨布拉格父子:威廉·亨利·布拉格(William Bragg)與威廉·勞倫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於 1915 年獲獎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圖丨玻爾父子: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與奧格·玻爾(AageN. Bohr)分別於1922 年和 1975 年獲獎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圖丨西格巴恩父子曼內·西格巴恩(Manne Siegbahn)與凱·西格巴恩(Kai M.Siegbahn)分別於 1924 年和 1981 年獲獎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圖丨湯姆森父子:約瑟夫·湯姆森與喬治·佩吉特湯姆森 分別於 1906 年和 1937 年獲獎



◆ 上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

出生:1931 年 9 月 21 日,日本愛媛縣新宮市

獲獎時所屬機構: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

獲獎原因:「表彰他們在對地球氣候進行物理建模、氣候變異性的量化,以及全球變暖的可靠性預測方面的貢獻」

獎金份額:1/4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圖丨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

出生:1931 年 10 月 25 日,德國漢堡

獲獎時所屬機構:德國漢堡馬克斯·普朗克氣象研究所

獲獎原因:「表彰他們在對地球氣候進行物理建模、氣候變異性的量化,以及全球變暖的可靠性預測方面的貢獻」

獎金份額:1/4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圖丨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來源:諾貝爾官網)



喬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

出生:1948 年 8 月 4 日,意大利羅馬

獲獎時所屬機構: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

獲獎原因:從原子尺度到行星尺度,發現了物理系統的無序和波動之間的相互作用

獎金份額1/2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圖丨喬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來源:諾貝爾官網)



◆ 物理學獎金質獎章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物理學獎章由瑞典雕刻家埃里克∙林德貝格(Erik Lindberg)設計,其上刻繪着一幅美麗的場景:大自然的具像化女神伊希斯從雲中浮現,手中握着象徵豐饒的羊角,一位科學的守護女神正輕輕揭開伊希斯的面紗,露出了她冷峻的面容。


美法奧三國科學家分享獎項,開發實驗工具為量子時代奠定基礎 - 天天要聞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