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5點49分許,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本傑明·李斯特和大衛·w·c·麥克米倫因「在不對稱有機催化方面的發展」被授予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
2021年的諾貝爾獎單項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36萬元人民幣)。
過去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單
2020年——法國和美國科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Jennifer A. Doudna獲獎,獲獎理由是「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2019年——美國和日本3位科學家 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lingham、Akira Yoshino獲獎,獲獎理由是「在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
2018年——美國科學家Frances H. Arnoid獲獎,獲獎理由是「研究酶的定向進化」;另外兩位獲獎者是美國的George P. Smith和英國的Sir Gregory P. Winter,獲獎理由是「研究縮氨酸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
2017年——瑞士、美國和英國3位科學家Jacques Dubochet、Joachim Frank和Richard Henderson獲獎,獲獎理由是「研發出冷凍電鏡,用於溶液中生物分子結構的高分辨率測定」。
2016年——法國、美國、荷蘭3位科學家Jean-Pierre Sauvage、J. Fraser Stoddart和Bernard L. Feringa獲獎,獲獎理由是「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
2015年——瑞典、美國、土耳其3位科學家Tomas Lindahl、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獲獎,獲獎理由是「DNA修復的機制研究」。
諾貝爾化學獎小知識
——截至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2次,沒有頒發的8年分別是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年。
——1901年至2020年,共186人次獲獎,實際獲獎個人為185人,因為英國科學家Frederick Sanger於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獎。
——112次頒獎中,63次為單獨獲獎者,24次為2人共享,25次為3人共享。
——最年輕的獲獎者是法國科學家Frédéric Joliot,1935年因「合成新的放射性元素」與妻子Irène Joliot-Curie一起獲獎,時年35歲。
——最年長的獲獎者是美國科學家John B. Goodenough,2019年因「在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獲獎,時年97歲。他也是迄今為止所有諾獎得主中獲獎時最年長的一位。
——185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有7位女性。分別是1911年的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另外還獲得1903年的物理學獎)、1935年的Irène Joliot-Curie、1964年的Dorothy Crowfoot Hodgkin、2009年的Ada Yonath、2018年的Frances H. Arnold,以及2020年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
1
「雲端之上」的化學獎,
和你有啥關係?
如果說諾貝爾文學獎能讓普通人也能點評兩句,那化學獎因為太過高深,除了看看「今年又有誰得獎了」之外,給人的總體印象,還是「高高在雲端」。
實際上,化學獎的科研成果,早已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不妨看兩個例子:
——手機電池
想像一下,如果手機必須要插電才能使用,拔下插頭就會斷電,還會出現當今「一機在手走遍天下」的科技進步嗎?
沒錯,將手機從插座中解放出來的「功臣」,正是鋰電池。
2019年10月,「鋰電池之父」古迪納夫、現代鋰電池的發明者吉野彰和在鋰電池領域有着開創性研究的威廷漢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諾獎官網給的理由是:「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
看看手中,再看看身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鋰電池是不是已經無處不在?
——塑料
牙刷、外賣盒、手機殼、飛機零件……可以說,塑料已經融入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
但是,當我們「理所當然」地使用這些不起眼的塑料製品時,可曾想過,他們都來源於高深的理論,而且並不久遠。
1953年,因在高分子化學方面的貢獻,德國科學施陶丁格獲諾貝爾化學獎;1963年,意大利科學家納塔、德國科學家齊格勒因合成高分子塑料,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得益於他們的發現和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也被極大地推動。
不過,近年來,人們在談及塑料時,好像都會「色變」,原因是這種白色垃圾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不過,雖然環保問題讓人們對塑料產生了厭情緒,但科學研究無止境,沒準兒過幾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就真的會頒給一個能妥善解決塑料污染的科學家。
除了這兩個例子之外,包括已在醫院普及的「核磁共振」技術、裝點夜幕的霓虹燈等,都是諾獎成果應用於實踐的典型例子。
正如199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伊格納羅所言,「摘取諾貝爾獎的任何科學發現都不應束之高閣,而應普惠大眾。」
綜合:中國新聞網,光明網等
來源: 西湖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