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昱丞 見習記者 張軍兵
9月29日,唯特偶在創業板成功掛牌上市,公司股價當日上漲14.87%。作為微電子焊接材料行業中的「隱形冠軍」,公司近年來營收呈現逐漸增長的態勢。
那麼,公司上市後能否實現業績的持續增長,小產品能否在大市場中馭風破局?
小產品大市場
唯特偶主要產品為錫膏、焊錫絲等微電子焊接材料以及助焊劑、清洗劑等輔助焊接材料,公司生產的微電子焊接材料作為電子材料行業的重要基礎材料之一,具有「小產品、大市場」的特點。
公司產品主要應用於PCBA製程、精密結構件連接、半導體封裝等電子器件的組裝與互聯,並最終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LED、通信、計算機、工業控制、光伏、汽車電子等多個行業。

資料來源:唯特偶招股說明書
雖然微電子焊接材料下遊行業眾多,但由於國內生產企業整體起步時間較晚,使得早期國內微電子焊接材料市場幾乎完全被外資企業佔據,截至2021年外企依舊佔據着國內約50%的市場份額。
從國內整體市場來看,2020年我國微電子焊接材料行業總體規模約為300億元,以公司2020年5.91億元的營收測算,公司目前銷售規模佔國內微電子焊接材料市場份額2%左右,其主要產品錫膏佔國內市場7%左右。而在市場增速方面,2015年至2019年,我國電子錫焊料產量由12.8萬噸增至15萬噸,年複合增速4.04%。
雖然整體市場規模及格局呈現相對穩定的特點,且近年行業增速有所放緩。但通過深耕行業二十多年,公司在業內現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目前,公司已與冠捷科技、中興通訊、富士康、奧海科技、海爾智家等下遊客戶建立合作。公司在2019年至2021年,已連續三年錫膏產銷量/出貨量國內排名第一;其中,2019年公司錫膏出貨量為全球前三強。
可未來要持續攻破外企仍佔據的半壁江山,在唯特偶看來依舊需要時間,公司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相比於美國愛法、日本千住等國際知名企業,我國眾多的微電子焊接材料企業在研發能力、產品體系、人才儲備及運營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但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進口替代的發展趨勢明顯,國內科技企業為防止關鍵技術或材料受制於國外供應商,保證供應鏈的安全穩定,也開始遴選和扶持國內優秀微電子焊接材料供應商,這也為包括唯特偶在內的國內優勢行業企業逐步替代外資企業市場份額創造了機會。
在研發技術方面,微電子焊接材料領域具有技術更新快、產品需求多樣化的特點,國內公司若未來不能持續保持產品品質的穩定和技術先進性,也將面臨較大的市場競爭風險。
2019年至2021年,唯特偶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070萬元、2004萬元和2607萬元;研發費用率為3.99%、3.39%和3.02%,處於同行業可比公司中間水平。
為了彌補研發不足的短板,唯特偶本次IPO募投項目之一「微電子焊接材料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將依託公司「廣東省電子焊接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平台,採購高端研發檢測設備、引進行業高端人才,滿足下游終端產品升級換代需求,逐步實現高端領域產品的進口替代。
營收逐年增長
新能源之風勁吹
作為國內微電子焊接材料第一股,在當前微電子焊接材料行業增速相對放緩的背景下,公司近年來營收實則呈現小步前進的狀態。特別是在2021年,公司營收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2018年至2021年,公司營收分別為4.67億元、5.18億元、5.91億元和8.63億元;2019年至2021年同比增速分別約為11%、14%和46%。
對於公司2021年營收增速超過行業增速的原因,公司表示得益於優質客戶業務規模的持續增長,再加之大客戶營銷戰略的成效不錯,公司2021年向冠捷科技等前十五大客戶的整體銷售金額漲幅達到了63.07%。

資料來源:唯特偶招股說明書
如今在原材料普漲的大環境下,唯特偶未來能否順利拿下新訂單維持營收持續增長,更成了市場關注的焦點。上述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未來光伏、5G通信、新能源汽車這三大新興行業市場的發展將給公司帶來機遇。
最近三年,公司光伏和5G通信行業的收入增速分別高達102.56%和76.78%,光伏、5G通信行業的快速增長將帶動微電子焊接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長。
此外,公司已開始向比亞迪、長城汽車等知名新能源汽車企業供應水基型清洗劑等產品,成功切入了新能源汽車領域。
深圳市嘉億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策略投資總監佘文智向記者表示,「雙碳」目標下,光伏行業迎來爆髮式增長,而微電子焊接材料是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的基礎焊接材料;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不斷湧現,5G網絡建設的大規模推進及商用,以及汽車電子化程度、自動駕駛技術和車聯網不斷發展,給電子行業帶來了市場增量和技術升級需求,這些都能為公司業務擴張創造有利的市場環境。
上述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公司主要客戶合作情況穩定,在手訂單充足,公司今年上半年營收為5.84億元,同比增長66.93%;公司預計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為8.33億元至8.72億元,同比增長42.87%至49.46%,公司經營業績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編輯 白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