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大會堂不僅僅是人民群眾行使當家做主權利的聖神殿堂,還舉辦了很多重要的國際活動。按理來說,人民大會堂的安保力度可以說是萬無一失,水潑不進。
可是1966年2月2日,人民大會堂竟然受到了槍擊。這在當時嚴肅的環境下,可不是一件小事,很有可能是國外間諜故意搞破壞。如果這件事情不查清楚,萬一在國際活動時出了岔子,中國的國際形象都要受到打擊。
周總理急匆匆來到現場後,當即指示公安部的同志來負責這起案件。熟悉周總理的知道,總理準備把這個重要案件再交給於桑。於桑是誰?他將如何完成這個任務?
一,幹將於桑
於桑前輩本來不叫於桑,原名是郁朝貴、郁謙。是四川渠縣人。在1933年10月剛剛加入紅軍時,於桑的文化水平並不高。只是相當於現在的中專水平。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和鄧小平、周總理這些在外留過學的國家領導人相比。
於桑的知識水平確實有很大差距。然而這位老前輩勤勞勇敢肯吃苦,膽大心細有作為,跟隨紅軍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征,多次穿過草地和雪山。在漫漫長征路上他逐漸顯露鋒芒。到達陝北後,於桑被任命為軍隊保衛局特務隊的文書人員,從此開始了保衛偵破工作。
在1937年4月,周總理前往西安進行談判的途中,遭到勞山當地土匪的襲擊。為了保護周總理的安全,於桑親自帶領一隊騎兵,將周總理一路護送回到延安。
待周總理安全後,於桑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對於勞山襲擊案件的調查,沒過幾天就找到了罪魁禍首,並且將其逮捕懲辦。在一次次的案件中,於桑精明能幹,能破大案的影響深深留在了我黨高級領導人的心中。
所以周總理對於於桑是格外的信任。在延安,於桑就擔起了保衛黨中央,防止敵特分子破壞和鞏固黨中央在延安革命根據地地位的重要任務。那個時候軍統特務為了掌握第一手的我黨情報,對延安革命根據地進行了機密滲透,甚至在延安建立了軍統的特務網絡。
於桑臨危受命,與陝甘寧邊區的保衛部長聯手破獲了這起案件,破壞了地方特務在我黨內部的情報網絡。
解放後,由於國民政府不甘心就此敗退,還在做着反攻大陸的彌天大夢,在重慶留下來無數特務和情報人員。重慶地區動蕩不安。為了保證新中國的穩定,也為了拯救重慶人民,於桑又一次臨危受命,開展敵特分子清除工作。
在此期間,除了和國民政府特務鬥智斗勇,他還同時剿滅土匪,清除當地的黑惡勢力,還給了重慶人民一片藍天。《一雙繡花鞋》的故事,就是以於桑當年在重慶的重要案件,改編而成。
回到中央公安部門後,於桑主要負責朱德的安全問題和保衛工作。由於豐富的破案經驗和剛直不阿的性格,於桑在1964年9月擔任公安部副部長後,領導公安部門破獲了一系列重要案件,為中國公安部門打出了名號。
天妒英才,這麼一名一心為人民的好公安領導,在紅四方面軍當中作戰時受過傷,腦部有六塊碎彈片。這些碎彈片影響了視神經,導致於桑的視力受到極大損傷,他的左眼視力只有零點二。
這樣情況的腦部損傷即使放在醫療發達的現在也是疑難雜症,在當時那個年代更是無從下手。即使是這種情況,於桑在接手重要案件也是親自督辦,絕對不掉以輕心。
二,人民大會堂遇襲
當時人民大會堂被槍擊案發當日,周總理正在同為二層的會客廳舉辦宴席招待遠道而來的國外友人。中午時分,一名女服務員走進西北角的服務間休息時,突然發現服務間北面的窗戶碎裂,上面還有一個圓孔。
新中國成立沒有多久,這名服務員立刻意識到不對勁,看痕迹像是槍擊,心中警鈴大作,連忙報給了人民大會堂警衛科。
於此同時,另外一名服務員在窗戶碎屑中發現了一個變形的金屬彈頭。這下就確定是槍擊,案件一下子嚴肅了起來。警衛科趕忙給北京公安部門打電話,請求技術人員的支持。
當技術人員趕到後發現雙層玻璃的外層被打破,裡層的玻璃被打出一個孔洞,而彈頭此時也失去了動能,掉落在玻璃渣中。根據現場遺留的子彈頭確認,這是5.6毫米的小口徑步槍子彈。
可是在當時,毛主席發動了大練兵的運動,許多民兵使用的槍彈都是這種小口徑子彈。而且這種子彈雖然口徑小,但是有效殺傷距離理論上可以達到一千米,殺傷力可不小。
公安部門上報給周總理後,周總理心裏也是一驚。上午招待外國領導人的宴會廳距離被襲擊的房間不是很遠,難道是有敵特分子想要搞破壞?不過周總理不動聲色地將任務布置給了於桑,要求他立即偵破此案。
於桑接手後,也深感肩頭上的擔子沉重,他不敢怠慢,連忙召集槍彈痕迹專家,保衛部門的專家來"三司會審"。經過詳細勘察,專家們發現內層玻璃上的破洞比外層稍微低一點,二者相連正好是一條拋物線,而拋物線的起點,就在長安街上。
根據服務員的描述,槍擊案就發生在九點五十五分和十二點十分之間。於此同時站崗的哨兵也反應在十點半左右聽到過玻璃碎裂的聲音,大家一致推測十點半就是準確的槍擊時間。
不過這個時候大家也發現了疑點,被槍擊的房間平時很少有領導或者重要人員光顧。大部分時間作為服務員的臨時休息間。那麼為什麼要槍擊這裡?要是進行破壞行動,當日上午的另一個房間是國際宴會廳,明顯那裡更適合作為目標。
再者說,當時的天氣情況風沙嚴重十米之外就什麼也看不清,並不適合槍擊。長安街上地勢平坦車流量大,人來人往,要想開槍還不被別人發現極其困難。
於桑一拍桌子,下達了一查到底的任務。辦案人員齊心協力,用了整整三天,將那個時間段所有經過長安街的一千多輛全部查了一遍。唯一有嫌疑的是北京地質學院的一輛大卡車,將送出去維修的42支軍訓用的5.6毫米步槍運回學校。
中途有人搭車,在十二點二十分停留了兩三分鐘。同車的六個人則一致說明路上絕對沒有動過槍支。這輛車排除之後,案件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三,柳暗花明
這時一個26歲的小警察提出,子彈擊碎第一塊玻璃後就已經力量不足,同時彈道發生偏移且擊碎了第二塊玻璃,根據偏離的路線和玻璃碎片分析得到,子彈的來源並不是長安街,而是距離更遠的北部居民區。
這名年輕的警察陳建華的提議很快引起了於桑的重視。那個時候陳建華還沒有資格和各位專家平起平坐,於桑召集他和專家組見面,一同分析案件。按照陳建華的分析,子彈應該來自於四百米外的居民區。
但是一般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人,四百米外用如此小口徑的子彈根本無法命中目標。能夠在這麼遠的距離內擊中人民大會堂,很有可能是經過訓練的特務。
為了不打草驚蛇和進一步求證,於桑立刻加強了人民大會堂的防衛力量,同時派出警察和便衣暗中在那片有嫌疑的居民區調查。於桑為了證明陳建華的理論,大手一揮拉來了一車人民大會堂所用的玻璃,同時在四百米外進行槍擊模擬。
一車的玻璃很快被消耗掉,明顯出現了和人民大會堂類似的受擊情況。於桑為了結果更有說服力,又拉來了一車玻璃做實驗,在這次實驗中相似的破損案例越來越多。陳建華的觀點被完全證實。
於此同時,西北方向四百米左右的居民局秘密調查的警察同志也有重大發現。據當地的居民說,當天確實聽到有槍聲響起,不過槍聲響了好幾聲。
於桑以此為機會,大力開展北京城內的槍支清點排查收繳活動。一時間中央安保,警察系統,北京市政府,軍隊四個方面力量齊上陣,在北京範圍內收繳了槍支一萬多把。為了之後的調查,每一把收繳的槍支都被詳細登記擁有者。
巧合的是,在居民區內打槍的,是時任體委副主任的李達之子李迪明。這個小孩在槍擊案上午,拿着自己家裡的捷克產的運動步槍,朝着院子里的鳥窩開槍。苦於沒有其他的調查方向,於桑只好把目光聚集到這個孩子身上。
根據調查和實驗,這隻稀有的運動步槍的膛線數量,寬度,都和人民大會堂的那顆子彈痕迹相符合。材料學家也檢驗出那顆子彈並不是外國進口,而是國產的子彈。這一點,也和李迪明家屋頂上的國產子彈殼相符合。
為了穩妥,於桑還是找來了玻璃進行實驗,同槍支和同品牌的子彈下,終於得到了一模一樣的彈痕。至此案件真相大白,李迪明在打鳥時朝着正南偏東的方向開槍,再加上風力的因素,流彈擊中了人民大會堂的玻璃。
於桑拿到結果後連夜趕往西花廳,向周總理彙報。
這起複雜看似沒有頭緒的案件只用了四天就被偵破了。這起案件中,於桑的案件偵查能力得到了體現,能夠偵破這樣的案件,於他任人唯賢也分不開。至於"罪魁禍首"李迪明,當時他還只是一個16歲的初中生,並未處理,只是對他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估計這位小朋友,再也不敢隨便打麻雀了。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