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半個世紀以來,中日關係已成為利益交融最深、合作領域最廣的雙邊關係之一。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上海顥文商務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淅,就中日經貿、中日關係等話題,與日本瑞穗銀行中國公司前董事長、上海白玉蘭獎獲得者岡豐樹先生作了深入交流。
【採訪、翻譯/王淅】
按:我和岡豐樹先生相識於上海的一次會議上,當時他作為嘉賓上台發言,演講用到中文時,講得字正腔圓,加之他長期在日本三大銀行之一的瑞穗銀行擔任中國公司董事長的工作背景,讓人感覺很不一般。岡豐樹先生是一個開朗而健談的人,他回到日本後,在日中投資促進機構擔任了事務局長(同時兼任瑞穗銀行理事),該機構成立於1990年,目的是促進日本企業或團體投資中國以及與中國企業合作。
採訪中,岡豐樹先生一邊翻找手機,一邊告訴我東京流行的川菜館,還談到日本的「華流」劇,比如《長歌行》,他稱讚道「質量很高!」現在中國電視劇在日本流行起來,這也是中日建交50周年不斷交流帶來的變化。
王淅:簡單介紹一下您在中國的工作經歷,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幾件事有哪些?
岡豐樹:我從1993年開始在北京、上海工作,算上外派香港的時間,一共在中國工作了21年,2019年才回到日本。
我經歷了外資銀行參與中國金融制度建設的過程,特別是經歷了瑞穗銀行作為第一家外資銀行從事人民幣業務,在北京和上海開設了分行,發行公司債券支援大型中國國有銀行和企業在中國國內外籌措資金,以及參與銀團貸款(Syndicated loan)發行等。
因此我被選為「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40位外國人」之一,還獲得了白玉蘭獎。

岡豐樹先生2019年獲得上海市「白玉蘭」獎。圖自作者
私下裡,我喜歡去中國各地旅遊,去接觸中國的大自然和文化。雲南、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都去過,當地的風景和少數民族文化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很喜歡中國的山,日本沒有那樣的高山,我總是想把這些旅遊中的感受分享給日本國內的朋友。

岡豐樹先生用日語發表的中國遊記
王淅:經濟交流一直是中日關係的核心,您認為日本企業目前對中國持有怎樣的看法?
岡豐樹:今年是中日建交50周年,回顧這段歷史,首先想再次感謝兩國政府和行業前輩做出的努力。日本企業的對中投資已經走過了40年,現在駐華日企超過3萬家,投資總額在世界上也達到了屈指可數的規模。
俗話說,日本和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鄰國,在歷史、文化、經濟方面都建立了非常親密的關係,今後,我認為中日企業完全可以進一步加強合作和互補關係,尤其是以個別企業的優勢業務為契機,推動雙方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積累合作共贏的智慧。環境、醫療、養老這些領域,目前日本企業很期待,認為日中產業合作的互補性很強。
舉個例子,每年12月舉辦的「日中節能·環境綜合論壇」(面向脫碳社會的能源合作)是官民共同投入的大型活動,意義深遠,各種信息非常有參考價值。
此外,還有新能源領域(電動汽車EV的超高速充電系統、商用燃料電池汽車FCV的協作、馬達等部件、自動化領域)、高齡化相關的醫療保健領域(遠程醫療和預防醫療旅遊、高度醫療),利用中小企業金融和數字技術的風險投資,安心安全的農業、食品、入境觀光等,其中動畫、影視等內容產業也備受重視。疫情告一段落後,2022年日本有望重啟入境觀光,日中恢復人員往來也值得期待。
王淅:中日企業在實際的合作中,在特定的問題上需要花時間去磨合,比如對速度感、節奏感、風險管理的把握等,處理不好還容易產生誤會。您如何看待這種情況?
岡豐樹:關鍵是溝通。即便是同一個國家的人、同一個屋檐下的家人,溝通也有不順利的時候。我認為要處理好溝通,重要事項一定要定期地交流,哪怕是受疫情限於線上交流也很有必要。除了工作關係,私人交流也很重要,關鍵時刻相互信任的私人關係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比如,回顧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的歷史,正因為當時兩國高層中有長期相互信任、私交很好的中日領導,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些歷史經驗值得我們珍惜和繼承,運用到與對方企業打交道的過程中。
王淅:自今年1月1日始,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盟一起簽訂的RCEP正式生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日本兩個貿易大國首次建立了自貿協定關係,中國有不少商會立刻跟進向企業提供了服務信息。日本產業界對此重視嗎?他們比較關注哪些方面?
岡豐樹:日本產業界對此非常重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包括日本、中國在內共有15個國家加盟。雖然是今年1月1日生效的,但是早在2012年11月就宣布了進入談判程序,舉行了31次談判會議、19次部長級會議和4次首腦會議,並在2020年11月第四次RCEP首腦會議上簽字,終於塵埃落定。
RCEP協定有望成為GDP、貿易總額和人口佔比約全球30%以上的大型貿易協定。對日本來說,首次和中國、韓國簽訂經濟合作協定,貿易覆蓋了日本境內一半以上的地區。
以前,各國之間都是單獨簽訂協定,這由15個國家共同簽訂同,基於共同的原產地規則和海關手續,區域內所有的出口地可以使用協定上的特惠關稅。
此外,從RCEP原產地規則的易用性,發放原產地證明的成本和負擔,以及累計規定來看,與現有的經濟合作協定相比,更有利於各國供應鏈的建設。同時,RCEP對投資、知識產權、電子商務也做了規定,比較全面。
在日本,產業界對「以零部件、材料為中心的製造業各領域擴大出口」、「有助於內外環境建設促進面向更廣闊的出口市場」抱有很大期望。
根據日本政府測算,RCEP將使日本GDP提高2.7%,將增加57萬人的工作機會。而且,RCEP中的「原產地規則累積制度」也可能放大減免關稅的效果。
兩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減免關稅的對象,只限在對方國家「實質性」生產的產品,但在RCEP當中,在加盟15國生產的零件即使進口也全部視為本國製造。引用專家們的意見,就是:「有利於在亞洲擁有供應鏈的汽車和電子設備製造商。」我自己也非常期待。
王淅:近期有一些新的變動,一些日本企業撤出中國,中國網絡上對此也常有討論。從您的角度分析,日本產業界對於布局中國的想法有什麼變化嗎?
岡豐樹:謝謝你提這個問題!在日本,這兩年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對於供應鏈安全問題做了很多梳理,也進行了越來越深入的討論。根據我們的調查,在世界半導體市場,中國佔比達37%,位居第一,美國是24%,位居第二。中國在積極地推進半導體的國產化,今後5年半導體市場的需求還會增加1.5倍。
日本在半導體方面的優勢主要是兩個,製造設備與材料,日本雖然有關於產業鏈安全保障的討論,意見也存在分歧,但是我認為不會簡單粗暴地切斷和中國的供需關係,在這方面雙方還有許多合作空間去創造雙贏,實際上,中日企業之間也正在展開多種多樣的合作。
同時,在汽車和電子製造領域,圍繞着半導體供應,供應鏈的部分中斷使得企業面臨生產停止等問題,有很多令人措手不及的事情發生,至今仍有相當大的影響,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水平分工模式在全球的滲透。
對此,日本企業需要捕捉到應對疫情和國際局勢變化當中的不變因素,以此來構建長期願景,並指導經營戰略和供應鏈對策的實施。
大部分有識之士認為,以俄烏戰爭為代表的國際局勢動蕩局面、人類與疫情共生的局面將會長期化。如果風險是看不到出口在哪裡,那長期戰略就勢在必行,各企業構建戰略也需要從長期化來考慮。日本企業需要與中國企業密切溝通,在貿易和投資兩方面,在現有的國際規則中繼續努力重建供應鏈。
全球經濟面臨增長放緩,通貨膨脹和極端的匯率變動,特別是日元貶值、美元升值的局面下,在經濟金融政策的制定上,政府和企業的相互合作也很必要。總之,供應鏈重建沒法簡單地討論幾句就得出結論,而是需要慎重應對。
日本經濟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度逐年提高。根據我們機構今年5月的調查,真正打算撤出中國的企業(製造業)只佔調查數據當中的2%,非常有限,大部分企業對中國很有信心。撤退是因為不適合中國市場了,屬於企業正常的海外業務布局中的新陳代謝。

日媒:日元持續貶值 對日企及民生打擊巨大。
王淅:在中日建交50周年之際,中日企業合作面臨哪些新的課題?
岡豐樹:我對2022年非常期待。在我們機構2021年的企業意識調查中,關於如何看待中美關係帶來的商務風險和機會,儘管接受調查的日本企業認為美中關係複雜,但從中長期來看對美中的期待度也很高。
根據調查,投票有希望國家的一項,中國的得票率為47%(按國家排名第一)、美國32.8%(第三),其理由分別是市場的成長性、規模、收益性。
另一方面,作為事業戰略中的關注事項,消極事項的第一位是中美貿易摩擦,接着是新冠疫情、半導體不足等,由此看來,日本企業最關心的還是中美關係。
同時,調查顯示54%的公司未討論業務脫鉤,23%的公司已討論了脫鉤問題並實施了對策,總體上看還是處在觀望中。日本企業對美中經濟的關心程度和依賴度都極高。
對於日本企業,一方面需要能應對國際風險的「守備」,同時,也需要「進取」,即是在評估本公司的強項後向中國市場尋求合作的領域分配經營資源,這兩者的平衡關係很重要。
王淅:您認為進一步改善中日關係,還需要做什麼?
岡豐樹:我有機會和日本的青少年交流,感覺有必要提高他們對中國的理解,因為將來的日中關係有賴於這一代青少年之間的相互理解。我們這一代是80年代初看了NHK的《絲綢之路》記錄片後,對中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與嚮往。
年輕一代是IT和網絡、社交媒體的時代,日中兩國的青少年更容易接近了。例如,我自己也邀請過幾位中國大學生來家裡寄宿,對我家20多歲的兒子和女兒來說,是非常珍貴的朋友和經歷。
按照目前的趨勢,觀光市場重啟只是時間問題,中國年輕人訪問日本的機會將增加,期待溫泉、日本的料理、賞花等軟實力成為交流的中心。

北京:《永遠的鄰居——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攝影展》舉行。圖源:視覺中國
日本政府也認為在青少年交流領域,不必顧慮國際關係的影響。對於日本來說,要考慮如何維持和發展將來的日中關係,那麼以中日年輕人為中心的商業活動很重要。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年輕人喜歡的藝術、戲劇、動漫等內容產業更直觀,更容易推進日中企業之間的合作。
另外,振興地方經濟是日本政府的課題之一,很期待日本地方的農產品和特產在中國的銷路擴大。這些都是軟實力層面的交流,但帶來的正面影響同樣不可低估。
2022年已經過去了大半,疫情也經歷了2年半了。今年下半年重要的是從各種渠道獲取信息,通過網上講座、報告等,正確及時地傳達中國的情況。對於未來,我一點都不悲觀。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