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發生了什麼?誰有可能是幕後黑手?動機是什麼?將產生哪些嚴重後果?對於「北溪-1」和「北溪-2」海底輸氣管道的三條管線在一天之內同時發生損壞這一「前所未有」的情況,國際輿論場猜測滿天飛,更多的則是巨大的不安。美歐官員紛紛將此事描述為「蓄意破壞行為」,其中大部分人在「誰幹的」這一問題上表態謹慎,但也有官員直接點出俄羅斯的名字。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28日表示,指責俄羅斯是「北溪事件」幕後黑手的說法是可以預見的,也是「愚蠢和荒謬的」。在各種猜測聲中,波蘭前外長西科爾斯基27日發佈了一則「感謝美國」的推文令外界浮想聯翩。不少分析認為,此事撲朔迷離,有可能成為一樁「羅生門」般的懸案。但令國際社會更加憂心的是,這一事件不僅導致俄烏衝突的戰線延伸出一個新衝突點、讓歐洲能源危機雪上加霜,而且有可能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比利時《晨報》28日說,「北溪」泄漏事件再次表明歐洲在所謂的「混合戰爭」中是多麼脆弱,「我們現在應該問自己,為此類行動做了多少準備」,比如,如果明天連接歐盟其他國家和比利時的水下互聯網電纜被炸毀或切斷怎麼辦?從港口到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核電站等其他關鍵基礎設施是否得到了充分保護?

一些人「似乎已經想好要責怪誰了」
「北溪」天然氣管道發生泄漏的三處地方位於瑞典和丹麥水域。瑞典測量站在管道發生泄漏的同一水域探測到兩次強烈的水下爆炸,分別發生在格林尼治時間26日零時03分和17時04分。
「北溪-1」管道2011年建成,東起俄羅斯,經由波羅的海海底通往德國,全長1000多公里,但從今年8月開始停止供氣。「北溪-2」管道則在去年建成,與「北溪-1」基本平行,目前尚未投入使用,但仍有部分天然氣封存在管道內。
「每個人都在撓頭,試圖理解發生了什麼以及背後的動機可能是什麼,」英國獨立能源諮詢公司Watt-Logic的顧問凱瑟琳·波特28日對卡塔爾半島電視台說,「對於管道而言,(損壞原因)通常要麼是腐蝕,要麼是老化,但『北溪-2』是全新的。你可能會考慮到焊接等施工問題,但『北溪-1』自2012年以來一直在運行……」
27日晚至28日,丹麥首相以及數名歐盟高級官員先後表示,「北溪」天然氣管道三處地點發生泄漏不是「一場巧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美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也都將此事描述為「明顯的蓄意破壞行為」。
美國「政治」新聞網27日引述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的話說,歐洲正面臨的一個境況是,包括能源供應設施在內的關鍵基礎設施成為「潛在的攻擊目標」。據丹麥廣播電視台報道,丹麥國防大臣博茲科夫27日表示,正增加在博恩霍爾姆島周圍水域的軍力部署。
「一些歐洲國家領導人似乎已經想好要責怪誰了。」「政治」新聞網稱,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27日雖然沒有點名,但他暗示此事「與烏克蘭局勢升級的下一步行動」有關。烏克蘭總統顧問波多利亞克則直接在推特上發文稱,「北溪-1」管道發生泄漏是「俄羅斯策劃的一場恐怖襲擊,是對歐盟的侵略行為,俄羅斯想要破壞歐洲經濟形勢的穩定」。
《紐約時報》27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美國中央情報局曾在今年6月向包括德國在內的一些歐洲國家發出一個「模糊的警告」,稱「北溪」管道有可能被攻擊。
「一次是偶發事件,兩次是巧合,三次則是敵對行為——即使不是冷戰小說的狂熱讀者,也能在本周『北溪』天然氣管道的現實事件中看到《007》電影里的驚悚情節。」美國彭博社28日的報道也將矛頭對準俄羅斯,稱它在與歐洲的能源戰爭中開闢了一條新戰線。
誰是受益者
「愚蠢和荒謬!」據俄新社28日報道,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當天反駁了指責俄羅斯是「北溪事件」幕後黑手的說法。他表示,俄羅斯並不希望失去天然氣供應管道,歐洲也是如此。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28日在社交媒體上宣布,俄方將就針對「北溪」管道的挑釁行為要求召開聯合國安理會會議。
「歐洲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事件」,俄羅斯《觀點報》28日說,「北溪」管道泄漏事件對每個國家而言都是一個重大信號,現在所有的水下天然氣管道都處於危險之中。
俄國家能源安全基金會專家尤什科夫表示,事件發生的背景也值得一提。27日,烏克蘭四地舉行的「入俄公投」進入最後一天。同日,波蘭政府在西波莫瑞省的戈萊紐夫舉行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項目啟動儀式。該管道是一條從北海挪威大陸架向波蘭輸送天然氣的工程,總長度約900公里,將於10月1日投入使用。
俄羅斯《消息報》28日說,由於美國施壓,歐洲國家政府不準備恢復與俄的能源合作,它們也沒有合理的理由安撫對能源危機日漸不滿的民眾,就在此時,「北溪」管道出現故障了。「現在沒有什麼可以阻止美國使歐洲更加依賴其液化天然氣,從而為美出口商帶來更多利潤,並削弱歐洲經濟。」俄聯邦政府財政金融大學副教授安德里亞諾夫分析說。
在各種議論聲中,歐洲議會議員、波蘭前外長西科爾斯基27日發佈的一條推文引發了廣泛關注。他貼出「北溪」管道發生事故的現場圖,並配文稱:「謝謝你,美國。」「這是關於恐怖行為的正式聲明嗎?」扎哈羅娃27日晚些時候在社交平台上這樣問道。
在俄媒看來,「北溪事件」可能也有其他受益者。「北溪」管道損壞後,俄羅斯經烏克蘭通往歐洲的天然氣管道線的地位或將提升,俄《獨立報》因此認為,烏克蘭將獲得額外收入以及對其他歐洲國家施加影響力的槓桿。
也有一些國際關係專家2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說,歐洲內部如今圍繞對俄立場問題的矛盾十分尖銳,不排除其中一些強硬派國家為迫使德國斷了對俄羅斯的念想而採取激進措施。
一個「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了?
「北溪」管道泄漏事件在多個層面產生負面影響。《華盛頓郵報》說,由於管道內仍有大量天然氣,這引發了人們對甲烷釋放危害環境的擔憂,它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一個主要因素。
另外備受關注的是,歐洲的能源危機可能雪上加霜。《紐約時報》稱,雖然此次事件不會對歐洲能源供應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它提升了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發生能源戰的風險,也加劇了歐洲人的不安。據俄羅斯《生意人報》27日報道,對「北溪」管道的檢查工作可能需要數周時間,修復工作可能持續數月甚至幾年,這基本排除了今年冬天通過「北溪」向歐洲供應天然氣的可能性。俄學者康德拉季耶夫認為,消除事故後果的成本可能高達2億至3億歐元。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王曉泉2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此次事件將造成國際能源價格動蕩,這一局面將衝擊歐洲尤其是德國等國的經濟和民生。「由於能源供應困難和價格高漲,大量企業或將面臨虧損和停工,百姓將在寒冷的冬天受苦。一些國家的政局可能因為民怨上升而出現動蕩,並給外部勢力干涉內政造成可乘之機。」
「破壞歐洲基礎設施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俄《獨立報》28日刊文稱,「北溪」管道發生爆炸表明,烏克蘭危機已直接轉移到歐盟境內,究竟是誰組織了這場行動並非最關鍵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若可以破壞天然氣管道,為什麼不能炸毀德國的化工廠等設施?這些工廠都在使用俄燃料。文章認為,此次破壞活動的一個目的是使俄烏衝突國際化。
王曉泉說,「北溪」天然氣管道疑似被蓄意破壞或將開啟襲擊歐洲重要基礎設施的恐怖主義進程,這標誌着大國博弈和「混合戰爭」的升級與「超限」。他認為,襲擊海底天然氣管線沒有相關國家政府以及大國的默許乃至操控是難以完成的。這一趨勢很危險,將使大國博弈的烈度進入一個具有不確定性的危險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