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川模
清末「民」初,四川南溪縣城的名門望族,民間有「曾包郭董黃」之說。其中,南溪西城曾氏家族湧現了進士、解元、舉人、貢生、監生數人,名列「民國」版《南溪縣誌》。如今,曾氏「大夫第」「進士第」遺迹猶存。本文記述本支曾氏家族的源流世系、家風故事及老宅遺迹。

南溪西城曾氏「大夫第」「進士第」匾額(示意)
源流世系
曾成周(1731—1801),清雍正九年辛亥十月十九日生於廣東梅州興寧縣南廂,嘉慶六年辛酉五月十一日歿於四川敘州南溪縣西城家裡。妻張氏(1751—1821),生於乾隆十六年辛未冬月二十六日,歿於道光元年辛巳冬,伴夫合葬。
夫妻倆共生4子:曾榮開、曾榮芳、曾榮輔、曾榮華(遷至雲南)。其傳承字輩部分為:「成榮廷齡繼,萬世永興昌。國正傳家遠,清勛紹遂長。」
乾隆十年(1745),14歲的曾成周由粵入川,定居在敘州南溪縣西城,成為本支曾氏始祖。初始,曾成周以小販為生。至其長子曾榮開主事時代,曾氏家族開始發家,所經營的糖霜產業遠銷至雲南鎮雄。
第三代曾廷璋、曾廷玉善於經營,家族商號的規模已擴展為南溪城內的首位。曾廷玉還捐得直隸州閑職,為子孫轉型為仕宦打下基礎。曾廷玉之後,曾氏家族在南溪縣城政商兩界所取得的成就,已使其躋身於南溪城五大家族(曾包郭董黃)之首。
曾榮開,字翊之,配伍氏,生子曾廷璋。續娶胡氏,生子曾廷樞、曾廷楊、曾廷標,後3子均在雲南鎮雄立業。
曾廷璋,字達士,生子曾錫齡、曾松齡、曾桂齡。
曾錫齡,字壽山,生子曾繼光、曾繼唐、曾繼輝。曾松齡(繁昌),字伯喬,生子曾繼勛、曾繼培。曾桂齡,字雲喬(雲樵),生子曾繼霖、曾繼旭、曾繼暢。
曾繼光,字鏡秋,生子曾萬彝。曾繼勛,字克成,生子曾萬軾、曾萬軒、曾萬輅、曾萬軺。曾繼霖,字德施,生子曾萬讓(次廉)。
曾榮芳,字春輔,生子曾廷玉、曾廷蘭、曾廷忠、曾廷仕。
曾廷玉,字溫加,號蘊輝,生於道光元年辛巳(1821)二月二十七日。配蕭氏,生於嘉慶丁丑年(1817)十月二十五日,生子曾鶴齡(鳴皋)。
曾鶴齡,生子曾繼祖、曾繼瀛、曾鳳喈、曾春喈。曾鳳喈,生子曾孟良(萬鍚)、曾仲良、曾叔良、曾季良。

「民國」版《南溪縣誌》中,「科舉-封蔭「記載曾氏的部分書影
家風故事
《南溪曾氏族譜》載有《祖訓十則》,其中「慎官守」云:「幸登仕籍,須慎官箴。清潔為民,三省思深。勤慎廉潔,四言謹記。正君在身,澤民在心。孟嘗還珠,楊震卻金。勉爾後生,貪取誰歟?」
曾氏自覺繼承其遠祖宗聖曾參的修齊治平儒學思想,努力弘揚忠信、勤敏、慎獨的「三省」(「吾日三省吾身」)家風,不為良相即為良醫、良師,留下清正為官、良善為民的家風故事。
曾鶴齡(1839—1915),字鳴皋,舉人,戶部郎中。父親曾廷玉,由經商致富。
曾鶴齡從小聰明出眾,跟從舅舅、塾師蕭穎讀書。他認真學習八股文、詩賦和駢文,學習周禮中的各種經典,學問和修養相當優秀。清光緒丙子年(1876)鄉試中舉,次年會試不第,乃捐任戶部郎中。閻敬銘為戶部尚書時,需編定戶部賀表錄,曾鶴齡所撰文因有「安不忘危、外寧內憂」等語入選,遂在京城清廉為官10多載。
1890年,曾鶴齡含淚嘆道:養親大事也,名位虛器也。父母養子為何?怎忍違背初衷?倘若身為獨子而不幸未為雙親養老,那可是罪不可恕的。
因此,曾鶴齡於當年棄官歸隱。取狄仁傑「白雲親舍」之意,自號雲白子。之後,在南溪縣內奎峰書院、龍騰書院任主講。他愛學生如晚輩,培養出來的讀書人,不僅有堂弟曾繁昌、堂侄曾繼光,還有何棫、鍾朝煦、高僖(此5人皆為舉人)等。「故邦人士,沐浴教澤者,多有聞於時。」
1902年,曾鶴齡在縣城西郊鐵柱山川主寺側修築息園,取「休息」之意,撰有《息園記》存世。園中水池、房舍和竹木都很漂亮。
曾鶴齡作詩學習白居易,作駢文學習徐庚。著有《瓣香堂詩集》二卷,自序云:「詩雖小道,然工葉極難……積久成帙,計若千首……大率古以排奡勝,律以工緻勝,絕以生動勝,雖不能至,竊心嚮往之……」
從其《龍騰山》二首,可見其詩清新幽雅的特色:
好鳥枝頭喚,遽然曉夢驚。
市聲疑近郭,江氣訝連城。
釣艇魚呼賣,農家犢叱耕。
晨炊尤未熟,日影下窗明。
漸覺群囂息,書燈一點明。
樹深多鳥宿,草密只蟲鳴。
月喜穿雲出,風疑夾雨行。
倦來方倚枕,能否夢青城?
清朝滅亡後,曾鶴齡改穿道袍。四川戰亂不止,人民遭受苦難。只要跟人談到這些,曾鶴齡就會傷心落淚:「政教弛矣,其何能國?」雖歸隱居家,猶自心系君國,對不堪的時局愈益感憤。
1915年冬天,滇軍在瀘州和宜賓一帶混戰時,曾鶴齡傷心得吐了很多血,身體枯瘦如柴而去世,終年76歲。墓在仙臨場石公石母附近。
其子曾繼祖,字繩武,廩貢生,曾任什邡縣教諭。
曾錫齡(?—1895),字壽山,才識高邁,博通經史。師從侯植三學醫,故精通中醫。因父親早逝,故友愛諸弟,將幾歲的小弟曾松齡、曾桂齡撫育成人。其子曾繼光考中光緒庚寅進士後,分發廣西任知縣。
為讓兒子做個好官,曾錫齡專門為其寫下《官箴》。梁啟超曰:「近世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曾氏此文卻強調一個「誠」字,至今蘊含現實借鑒意義,全文如下:
一日居官,則竭一日之心。要術無多,第於所謂誠者,勉之又勉之而已。
愛百姓如赤子,防胥吏若鬼蜮。毋假意於左右,毋邀譽於流俗。毋取人以辭色,必求其實;毋任情為喜怒,必得其當。外揆於人,內度諸心,可質鬼神,可對君父,則表裡洞達,而誠之德充矣!
惟儉可以養廉,惟勤可以生明。勤則事無滯留,廉則無不可對。人之錢,第於勤敏之中,當寓節宣之意。
亟要務,略細微;戒冗語,損閑氣。勞而不疲,乃可任繁劇。不然,叢迫無節,必生煩惱。煩惱不已,遂成躁率。既傷於性情,必有害於公事。特忙中不察耳!
大抵事變無常。以誠為主宰,以從容為節度,以安定為統攝。其中高下輕重,隨時可以權衡也。
執法者,失之固。通情者,易於流;氣勇者,必拗;心雜者,多為人所乘。既欲自立,必求取法古人,勿私心自用,則得雲。
曾繼光(1871—1941),字鏡秋,解元,進士,知縣。光緒戊子(1888)鄉試解元,庚寅(1890年)三甲第91名進士,任廣西靈川縣知縣,署理桂林府警務。
靈川縣地瘠民貧,曾繼光到任後,以清官自勵,不貪不賄,不懼權勢,為民做主。當地商幫送上白銀萬兩,歸新官作為調劑,這是清代公開行賄、相沿成習的陋規,稱規銀,一般認為是「取不傷廉」的財源,但曾繼光對此一概拒收。
為防屬吏暗通關節,曾繼光事必躬親,官防大印隨身帶。在審判一樁搶劫案後,父親對他說:「此案,你斷得好!」他頓疑父親受了賄,又將此案重審另判。
曾繼光任職期間,父母均死在廣西任所。曾繼光清貧,只得挪用少數庫銀將靈柩運回南溪,之後又無力償還,終以族叔曾鶴齡相助代償,方才了之。
靈川當地豪紳橫行鄉里,尤其以岑氏家族最為囂張,全省側目。某日,岑氏之子在長街跑馬,踩翻小販貨攤,竟頭也不回,揚長而去,受害商民赴警局喊冤。曾繼光自掏腰包,以補助商民損失了事。不久,岑子又跑馬傷人踹攤,曾繼光立即殺馬以警主,民心大快,而岑子卻懷恨在心。
靈川大旱之年,饑民成群結隊,請求賑濟。曾繼光本着以民為本,來不及上奏,打開糧倉放糧救濟,民情因此平息。岑氏因宿怨,謊奏朝廷,說曾繼光擅自打開糧倉收買民心,試圖從中撈好處。朝廷竟對曾繼光罷官,抄家追贓。抄家時,曾繼光在南溪草市街的「進士宅第」,除書籍外,別無長物,證實借賑貪污實系仇家中傷。
罷官回南溪後,曾繼光不插手地方政事以漁利,以清廷孤臣遺老、清流名士自居,固留長發,號佗發舟子,言行怪異,家境越發貧窮,聊以詩文自娛。他被百姓尊稱為解元公,也被戲稱為曾瘋子。
袁世凱稱帝,北洋軍入川,終遭慘敗,退卻時四處劫掠。曾繼光為此撰聯曰:「大軍過後狸終斃,亡國山河鼠亦妖。」
曾繼光早年致力於經史,古詩文功底深厚,「川南文豪」鍾致和自嘆不如。其詩《夜渡廖家莊》云:「日入猶未息,行行君子鄉。暗驚山木合,時有野梅香。遠火雙溪路,危橋獨夜霜。須臾三十里,犬吠識村莊。」他平時多有諷時泄憤的詩聯作品流傳民間。
1901年,南溪知事延請曾繼光做龍騰書院主講。1941年,曾繼光病逝,南溪士紳為他舉行追悼會,宜賓專員冷薰南送來輓聯致哀。

舉人曾繁昌的筆跡印鑒
曾繁昌(1851—1923),譜名曾松齡,字伯喬。7歲而孤,育於兄曾錫齡。端謹純篤,默識多聞,研習古文用力尤深。嘗抄書30冊,墨無潦草。雖貴為光緒癸巳(1893)舉人,但1895年「自桂林奉兄嫂喪歸,淡於仕宦」。後任縣高等小學教員10多載,為教學名師。逝後,縣人公葬。墓在城西15里棬子灣。
其子曾繼勛,以文學見長,撰有《雲白子傳》存世。直率任情,不隨流俗。師從堂伯父曾鶴齡讀書於龍騰書院。3次鄉試均落榜。科舉被廢除後,乃取《左傳》《國語》《史記》《漢書》朝夕鑽研,不近俗事。其文「刻畫事理如鑒取形」,又十分謙遜,如其文獲人指正,則大喜致謝。晚年定稿文章20篇,請同鄉孫炳文(革命烈士)為其印行,但值孫遊學歐洲,曾繼勛不久病逝。
曾雲樵(1855—1933),譜名曾桂齡,字雲喬,著名中醫師,秀才出身。畢生行醫,自甘清淡,自食其力,開辦壽康葯號。其子曾德施,承其醫術,人稱曾八老師。
曾雲樵幼時,父親曾達士經常生病,母親生下曾雲樵3天後就離世了。後來,曾雲樵兩次去省城考試,因考前患病,未入考場。於是,曾雲樵放棄功名,師從侯植三專攻醫術。
曾雲樵行醫重醫德,結合所醫病例告誡藥店同仁說,凡處方用藥,既要治其現今之病,還要考慮今後的演變;只知追求速效,過分用發散表邪的葯治現在的病,病雖治好了,由於過分傷動元氣,難免會導致患病的人今後氣血虛弱。
曾孟良(1898—1952),譜名曾萬鍚,四川法政學校畢業。1923年夏至1925年夏,任南溪縣高小校長。他聘請董燧蒸、王雨村、萬梓咸、高蝶仙、包伯紳、陳潤余等優秀教員,改進教學方法和各項管理制度,注重職業教育,增設勞技課。
學校原來只招男生,曾孟良認為女孩也應受教育,主動上門動員親友,如曾萬鑲、曾萬鏘、高秀雲等女孩報名讀書,該校女子班終於辦起來,他的女兒曾世馨便是女7班學生。
這一時期,畢業生能升入江安三中、宜賓敘屬聯中的特別多。1926年春,南溪縣初級中學成立,曾孟良任事務主任,負責校舍改造、師生食宿、教學用具及圖書儀器添置等,1927年還兼任簡易師範班的公民課,任務非常繁重,為學校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貢獻。時任教務主任的吳季昌(遂寧人),曾當眾稱讚他是頗具辦事才幹的能人。
1927年暑期,由重慶中法大學回縣的胡明鑫、廖時勉、吳淡齋等,在縣初中成立學術研究會,宣傳馬列主義,會員多是初中班和師範班的進步學生。會上,學校領導吳曉坡、葉幼裴、曾孟良都講了話。次年,一些會員參加南溪農民暴動,事情失敗,吳、葉被迫離縣。曾孟良涉嫌,被列入黑名單,知將被搜捕,深夜從姻親蕭獨青家出走。後以詩記此事,其中有兩句:「任他諂媚學澹臺,耿介誰知種禍胎。」
1929—1931年,曾孟良出任南溪縣教育局局長,革除南溪教育界許多陋習,如在新辦的教育刊物上公開教育局經手的錢糧和開支經費情況;鑒於當時小學都集中在縣城和場鎮上,鄉村學生上學極其不便,私塾教學內容陳舊,於是在石鵝寺、桂溪寺、登高坪增辦了3所初級小學,家長們無不拍手稱頌。
曾孟良主持教育行政期間,收到前任溫汝航撥款向上海書局購置的《萬有文庫》和《四部叢刊》各一套,由鄒紹謙、高望衡等幾人,按冊清點,分櫥陳放,布置成臨時的書報閱覽室。從此,每天前來閱讀者絡繹不絕,這是受到縣人歡迎的又一件好事。

南溪西城曾氏「進士第」老宅現狀(部分)
老宅遺迹
曾鶴齡於光緒二年中舉後,入京任戶部郎中,其祖曾榮芳、其父曾廷玉、其叔曾廷蘭、曾廷忠、曾廷仕5人皆因曾鶴齡尊貴而被封為中憲大夫(正四品文官散階),故於縣城廣福街住宅加掛「大夫第」匾額。
曾鶴齡的族侄曾繼光於光緒十六年考中進士,族人在縣城草市街住宅加掛「進士第」匾額。
兩處府第位置相近。「進士第」老宅主體建築為傳統木架構四合院,坐南向北,灰磚青瓦硬山頂,左右廂房,中天井,前後兩排各五開間,九柱落地進深,前排右開門,柱礎石刻、後排台階石雕多為松鶴延年、福壽雙全、富貴平安等吉祥圖案,月梁、撐拱、門雕尚存,並配以牡丹、葵花、雲紋等雕飾,彰顯古雅韻味,具有一定的文史價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