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元旦起,「資管新規」正式落地,銀行理財產品將徹底進行凈值化轉型,打破「保本剛兌」,回歸代客理財本源,除存款業務外,其他理財產品將由投資者自負盈虧。與此同時,銀行理財子公司紛紛成立,並已逐步承接大部分原有銀行理財市場,2022年將與其他金融機構同台競爭,發力權益市場。
「保本理財」時代結束,如果投資者想繼續選擇銀行或者銀行理財子公司作為主要理財渠道,那麼投資者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NO.1
凈值化轉型效果顯著
2018年4月27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四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資管業務迎來新規。按照原定安排,過渡期大限為2020年底。2020年7月,人民銀行發佈通知,稱考慮到疫情衝擊,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範轉型,「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在政策不斷完善的同時,隨着銀行理財子公司漸次成立和凈值化理財產品大量發行,也為過渡期結束做好了準備。
2021年12月29日,廣發銀行的全資子公司廣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舉行揭牌儀式。截至廣銀理財成立當日,已有29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包括25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和4家中外合資理財公司,其中包括國有六大行理財子公司在內的22家已經獲批開業。
2021年,隨着銀行理財子公司陣營的不斷壯大,凈值型產品規模也在穩步上升。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底,銀行理財存續規模達27.95萬億元,同比增長9.27%;凈值化比例超86%,較2020年同期提高26.08個百分點。
NO.2
理財產品為何凈值化?
此前,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有預期收益型和凈值型兩類。
凈值型理財產品沒有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固定收益率,銀行把募集來的資金拿去投資並根據實際投資情況,定期公布產品的凈值。投資者購買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自己承擔投資風險,銀行不保證投資者資金的保本,募集資金的投資賺了,投資者就有收益;募集資金的投資虧了,投資者購買產品投資的本金就會受到相應損失。
既然凈值型產品不「保本」,更不「保預期」,那麼監管部門為什麼要推行凈值化呢?
其實,理財產品凈值化才能真實反映其收益與風險。「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往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片面強調收益,誤導了投資者對理財風險的預期,其風險並非不存在,而是由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承擔了。這不僅造成承諾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吸引了大量資金,而真正的低風險產品卻「無人問津」,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的效果無法實現。而且,發行產品的金融機構承擔「剛兌」義務,也容易造成風險累積,最後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
因此,對理財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後,不僅能夠及時反映投資的收益和風險,投資者養成「買者自負」的習慣,也利於金融市場的健康運轉。
NO.3
2022年投資者如何操作
理財產品全面凈值化,要求投資者「買者自負」,那麼理財知識並不豐富的投資者該如何應對呢?
與以往「傻瓜式」銀行理財相比,購買凈值理財產品最重要的是閱讀「三書」,即「產品說明書」「風險揭示書」「投資者權益須知」。投資者可以從這些資料中了解到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的流向,潛在的收益空間和風險,如何贖回產品取得收益等內容,以及最不利投資情形下的投資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銀行不只銷售自營或者旗下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還可以代銷他行理財子公司、基金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投資者應做好辨別。
以交銀理財為例,據其官網2021年12月17日公布的信息顯示,該公司旗下理財產品代理銷售機構有多達18家,其中既有母公司交通銀行,也有網商銀行、光大銀行等金融機構。
此外,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前,還可以登錄「中國理財網」進行「三查」,即查機構、人員和編碼,進而了解產品的真實性和合規性。
最後,投資者還需要了解自己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銀保監會曾發佈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前,銀行首先要測評投資者風險偏好,在此基礎上推薦相應理財產品。
(燕都融媒體記者 張靜濤)
燕趙都市報《財富天下》
讀者金融消費服務熱線:
0311-67563981(工作時間)
15633037404(微信同)
微信公號:jinhuiyan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