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委舊址青史永留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2022年10月04日07:14:40 熱門 1263
南委舊址青史永留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 天天要聞

中共南方工委機關

曾設立秘密電台。

南委舊址青史永留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 天天要聞

中共南方工委舊址。

南委舊址青史永留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 天天要聞

中共南方工委紀念館。

南委舊址青史永留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 天天要聞

天成商號曾是距離南委最近的聯絡站。

南委舊址青史永留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 天天要聞

如今,大埔角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大埔縣楓朗鎮大埔角村,一座簡樸的老屋、一株百年的楊桃樹、一間不起眼的商號……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卻是打開當地人紅色記憶「大門」的鑰匙,它們是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舊址。

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舊址曾是閩粵贛邊區中共革命活動的指揮中心,被譽為「南方小延安」,它的成立為抗日戰爭、解放全中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為傳承紅色基因,做好黨史教育,近年來大埔縣紮實做好南方工委舊址修繕工作,以完善閩粵贛邊區革命歷史陳列室布展為重點,着力打造紅色旅遊景區,以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帶動產業振興,促進經濟社會向好向快發展。目前,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舊址已成為大埔縣光榮革命傳統紅色教育基地、梅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撰文:張柳青 劉招迎 羅文燕 攝影:袁群華

南委機關設立

點燃革命火種

走進大埔縣楓朗鎮大埔角,筆者不由自主地被這裡獨具客家風味的商鋪老街所吸引。沿着村莊主幹道來到池塘邊,正前方的「江水流徽」老屋,在周圍現代房屋的襯托下別有韻味,老屋前方「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舊址」幾個紅色的大字,格外醒目。

走進老屋,陳列的歷史和資料訴說著當年的故事。「當時『南委』工作組的同志們就在這小小的屋子裡多次發射重要電報、傳遞重要信息,為破除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二次反動高潮的陰謀發揮了重要的聯絡和掩護作用。」今年已67歲的黃振庄是南方工委舊址的義務講解員,其伯父黃維禮是地下黨員、電報員。正是在黃維禮的牽針引線下,老屋才成為南委機關所在地。

在黃振庄的帶領下,筆者一行參觀了老屋,並在他的講述中,走進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曾發生在這間老屋的偉大歷史。

82年前,日軍控制了廣東中部和東西兩翼之後,以擴占戰略據點,打通交通線和奪取經濟資源為目的,向全省各地發動了無數次軍事進攻或掃蕩。

廣東除興梅幾個縣之外,大部分縣市都被日軍佔領侵擾。日軍佔領廣東後,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對國民黨實行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

國民黨政策由對外轉向對內,確定「軍事限共為主、政治限共為輔」,國民黨頑固派在全國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國民黨特務對設在重慶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加緊監視、跟蹤。為使南方局領導機關一旦遭受破壞時,南方黨的工作仍有領導帶領,經中共中央批准,決定成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和西南工作委員會,作為南方局下屬的兩大派出機構,分別領導華南和西南各省黨組織。

當年11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簡稱「南委」)成立,代表南方局領導江西省委、粵北省委、粵南省委、瓊崖特委、湘南特委、潮梅特委、閩西特委、閩南特委、廣西工委、大埔縣委和閩粵贛邊委等。

南委領導由方方、張文彬、塗振農、郭潛、王濤等組成,南委機關設駐大埔。機關在大埔期間,先後輾轉搬遷,從大埔西河遷往大麻,輾轉高陂,然後至楓朗大埔角,使大埔成為當時華南地區、閩粵贛邊區革命的指揮中心。

在老屋展示的第一部分中,詳細介紹了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成立的過程,以及當時的歷史圖片。老屋的前廳有一棵枝幹粗大的楊桃樹,像一位守衛守護着老屋。黃振庄介紹,這棵擁有百年歷史的老楊桃樹曾是南方工委秘密電台天線架設點。

1941年9月,南委書記方方(化名王子華)與楓朗鎮大埔角新村的黃維禮同志接上關係,南委機關由恭州經高陂轉移到楓朗鎮大埔角新村黃維禮家「江水流徽」右邊的這間小屋子裡。

方方與鄭小萍、許英(許韻松)、陳錦卿等住在黃維禮老屋內。同時,在福建省平和縣長樂下村烏旗山南委秘密電台的基礎上,在百侯鎮南山「見南軒」又暗設一個備用台(平時收取延安的新聞信息)。

那時,秘密交通員戴麗華同志喬裝挑鹽,從福建省平和縣長樂走山路,千辛萬苦地運送電台到百侯南山「企南軒」。

南委不僅建立了秘密電台,開設秘密交通線和設置交通站,還參與享譽中外的「香港秘密大營救」,成功營救800多名在港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並領導東江、瓊崖等地抗日武裝力量參與抗戰鬥爭,為華南地區的統戰工作和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村民掩護

鳴鑼報信保機關

距離老屋不到500米的大埔角圩(原永和街),有一家名叫「天成商號」的商鋪。商鋪門牌為5104號,店鋪佔地面積52平方米,為磚石瓦頂結構,上下二層。

黃振庄介紹,這間商鋪是當時距離南委最近的聯絡站。樓下店面經營文具日用百貨,樓上為店員住房兼倉庫,「天成商號起到了聯絡和掩護的重要作用」。

南委成立後,遵照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投降、分裂,堅持團結、抗戰的精神,聯繫廣東實際,依靠人民群眾,在各地開展回擊反共頑固派的鬥爭。

同時,領導南方各省國民黨統治區的中共黨組織進行黨的思想和組織建設;領導南方各省的進步勢力進行抗日救亡鬥爭;領導東江、瓊崖等地抗日武裝力量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武裝鬥爭。

南方工委之所以設在大埔境內,除了這裡具有山重水複、與閩西相連的適合隱蔽鬥爭的良好自然環境外,還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大埔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甘海洋介紹,大埔的黨組織在抗日戰爭時期堅強而有力,蘇區人民在開展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先進思想。自然地理、黨組織的力量、群眾基礎等各個方面的優勢,為南方工作委員會設在大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942年6月初,原南委組織部長郭潛在韶關曲江被捕叛變後,帶領國民黨特務破壞了粵北省委,並引江西中統特務頭子莊子芳來大埔,企圖秘密破壞南委機關。

6月6日上午,莊子芳一行乘船趕到高陂鎮時,由王亞華帶路到高陂坐船準備下揭陽的南委宣傳部長塗振農,不巧在高陂碼頭與郭潛等敵特相遇被捕,當即押回高陂柴行街(今民主路21號)榮江旅店。

是日夜晚,敵人又押王亞華帶路趕到大埔角,秘密包圍黃維禮家老屋和天成商號。次日凌晨,群眾發現有人包圍老屋和商店,便機智地鳴鑼大聲叫喊:「土匪來了!土匪來了!」

大埔角周圍的群眾被銅鑼聲驚醒,紛紛帶刀捧等器械趕來,一時螺號聲、嚷喧聲、吆喝聲震蕩全村,弄得敵人措手不及。其中一特務頭目慌亂中雙腳踩進水田裡,皮鞋拔不出來,只好光着腳板指揮分兵壓制群眾,進而鳴槍威嚇。

待到敵人搜捕時,老屋已空無一人,遂將天成商號洗劫一空。敵人原想進入墩背,但見山高林蔭,又聽說有武裝部隊,便押着曾友深、王亞華星夜趕回高陂。

這一事件也被後人編成了「群眾心向共產黨,鳴鑼報信保機關,嚇得特務慌手腳,鞋陷水田光腳丫」的歌謠,廣為流傳。

「南委機關設在大埔角時,受到群眾的擁戴。所以在敵人秘密包圍老屋和天成商號被群眾發現時,才會得到群眾的支持,阻擋敵人的行動,讓南委的人離開,留下革命火種。」甘海洋認為,大埔角自古擁有良好的文化傳統,這裡士淳民朴,美好的鄉風陶冶了鄉民追求真理、崇武反邪的革命情操。

「南委事件」發生後,周恩來和南方局領導斷然決定,南委機關撤銷,工作停止。南委電台停止使用,南委書記方方離開南方,潮梅特委、閩西特委直接同南方局聯繫。

「南委事件」被捕人員中,除塗振農叛變投敵外,絕大多數堅持鬥爭,百折不撓。廖承志在獄中英勇鬥爭,堅貞不屈;張文彬、丘鴻耀、楊保生、蔡選英等堅持革命氣節,受盡酷刑,英勇犧牲。

「紅+綠」轉化發展動力

推動高質量發展

站在老屋裡環顧四周,「南委事件」在腦海里不再是歷史書頁里的概念,而是共產黨人為理想而戰鬥的鮮活動人場景。老屋裡斑駁的痕迹,提醒着世人這裡曾發生的血雨腥風、刀光劍影,以及革命勝利的嘹亮歌聲。

作為當年閩粵贛邊區中共革命活動的指揮中心,小屋子的一磚一瓦彷彿都堅守着、閃亮着一種崇高的精神。在這間小屋子的左邊,現已新建了一座漂亮的建築物,名稱為「閩粵贛邊區革命歷史陳列館」。

嶄新的陳列館坐落在山峰聳翠的小村莊里,特別引人注目,使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舊址這一紅色旅遊經典聖地顯得亮麗奪目。

「大家現在所看到的老屋,曾經是粵閩贛邊區中共革命活動的指揮中心,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機關在此設立。」在導遊的帶領下,中國聯通有限公司梅州分公司的員工們接受着黨史教育。

據大埔縣楓朗鎮黨委委員張聰賢介紹,2015年以來,大埔縣聘請了專家進行全面、系統、專業的規劃和設計,以「修舊如故、保持原貌」的原則,拓寬和改造「南委」舊址及其周邊環境景觀,總面積擴至約1萬平方米。並增設了閩粵贛邊區革命歷史陳列館、紅色文化長廊、宣誓廣場等景區節點,完善停車場、衛生間等基礎配套設施,完善南委周邊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集旅遊、教育、發展農村經濟於一體的紅色基地。

「每年都有大批群眾來到南委舊址參觀學習,特別是每年的7月和10月,前來參觀的群眾絡繹不絕。打響大埔角紅色旅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名片的同時,也促進了村民的增收。」大埔角村黨支部書記郭華添介紹,大埔角村曾是省定貧困村,「紅色旅遊+綠色發展」的布局帶動了村莊脫貧致富。2019年12月底,大埔角村實現全面脫貧。

近年來,大埔角村提出了「風雨小延安 多彩大埔角」的發展思路。通過提煉紅色精神,大力推進「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建設,全面提升黨建工作水平,讓紅色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引領助力精準脫貧、產業發展,促進村集體和個人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鋪開楓朗鎮規劃圖,可清晰地看到一幅「大雁展翅高飛圖」:以紅色村大埔角村為「雁頭」,大埔角村至上山下村為發展「主軸」,西岩茶鄉、將軍輋及大王坑村為「兩翼」,串起22公里紅綠文化旅遊線路,連通大埔縣、潮州市饒平縣新豐鎮等3鎮20餘村,真正實現「山下聽一段紅色『講古』,山上品一杯綠色香茗」。

經過黨建示範工程建設,目前以大埔角村「紅色村」為龍頭,西岩萬畝茶文化產業園為抓手,大埔縣得以串聯「三鎮十村一場」,構建「一核一軸兩翼多園區」空間布局,打造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示範帶,帶動周邊近1.5萬群眾共同奔康致富。

「『紅』和『綠』是環環相扣的。這幾年,南委舊址紅色旅遊的發展帶旺了人氣,也為當地及周邊鎮村帶來了商機。」張聰賢說,楓朗鎮計劃在「十四五」期間,進一步發揮南方工委舊址的影響力,讓「紅」「綠」更為緊密地結合,帶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相關

聽紅色故事

品綠色香茗

楓朗鎮着力推動「紅色+綠色」產業融合,實現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以紅色引領、促綠色發展的大埔縣楓朗鎮,以大埔角村「紅色村」為龍頭,西岩萬畝茶文化產業園為抓手,不斷推動「紅色+綠色」產業融合,實現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大埔角村出發,驅車沿着旅遊公路,九曲十八彎,20多分鐘車程進入了常年雲霧繚繞的上山下村。這裡林霽風嵐清音、嶺秀雲霧繚繞,各色茶吧、茶廠分佈上山道路兩側,「茶味」十足。

在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常年雲霧繚繞的楓朗鎮,西岩萬畝茶文化產業園內茶香四溢,漫山遍野的茶樹鬱鬱蔥蔥。曾經人跡罕至之地的西岩山崬頂湖,如今已成為周邊村民的「自由就業基地」,一片片茶園也成了村民奔康致富的「綠色金礦」。

家住上山下村的林姨是一名採茶工,從家裡到茶場只有10多分鐘的路程。採茶季節,每天清晨她都和丈夫騎摩托來茶場幹活。「茶園需要什麼,我們就幹什麼,像鋤草、摘茶等都行。」林姨說,茶場不僅能保障周邊村民就業,還帶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種茶致富。

「這裡家家戶戶都種茶,茶葉只要摘下來就是錢。靠種茶很多村民都發家致富了,回來建起了新房。」上山下村黨支部書記魏新光說,目前上山下村茶葉種植面積達8000多畝,有的村民靠種茶每年收入20多萬元。

「這幾年,楓朗鎮紅色旅遊的發展帶旺了人氣,也為當地及周邊鎮村帶來了商機。」深耕家鄉茶山24年的廣東凱達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賴法衛深有感觸地說,以前茶農要自個踩單車游村叫賣茶葉,現在經常有開寶馬的老闆上門來買茶葉。旅遊線路帶旺人氣,就會進而帶動農戶脫貧致富。目前全村茶農茶葉銷量每年呈30%的增速上升,一片小茶葉撐起了一個致富大產業。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