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樑。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讓我們走進博物館,看這所「大學校」是怎樣把歷史智慧告訴大眾,帶給我們信心和力量的。
文明傳承力:方寸之間覽千年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每到一個城市,很多人選擇「打卡」博物館。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街頭,一座座別具特色的博物館,串聯起這座「東方博物館之都」的歷史文脈,「城中一日,閱盡千年」。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將「最早的中國」的模樣展現給世人;百年留聲博物館,老唱片與老式電影放映機,「聲情並茂」述說變遷……
「博物館體現城市的文化底蘊,是快速了解一座城市的最佳窗口,給人們帶來美好生活的見證。」洛陽博物館講解員李晨飛說,它更是文化和藝術的殿堂,肩負着追尋歷史、傳承文明的重任。
自2012年以來,湖北博物館數量增至234家,平均每年有9家新博物館建成開放。「打卡」湖北省博物館,「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國」展廳一件件曾國墓葬、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娓娓道出未被史書所記載的曾國700餘年歷史文化。

5月12日,在湖北省博物館,參觀者觀看展出的彩繪漆木虎座鳥架鼓。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在新疆,有一批獨具特色的博物館,如手風琴文化展示館、昌吉恐龍館、布茹瑪汗·毛勒朵戍邊館、獨庫公路博物館等,規模不大,各具特色,成為絲綢之路文化科教中心的重要支撐,展現出新疆歷史人文遺迹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位於新疆伊寧市的林則徐紀念館,成為伊犁州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旅遊景點。百年前,林則徐流放新疆伊犁,在逆境中勇往直前,表現出偉大的愛國精神,鼓舞着每一位來參觀的人。
「知來處,明去處」,從歷史中汲取力量,人們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价值的認識不斷深化。
科技創新力:蘊藏的文化精神鮮活起來
科技、新潮、時尚……如今的博物館,早已擺脫傳統的印象。新技術、新手段、新創意運用,吸引着人們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燦爛。
上海設計師朱韶俊經常「雲遊博物館」,敦煌研究院開發的「雲遊敦煌」,是他在創作瓶頸期汲取靈感的地方。他說:「敦煌壁畫中的色彩運用與人物形態流傳千年仍不過時,博物館中的古典美學給我很多創作靈感。」
線上博物館突破傳統實體博物館的各種限制,讓文物和歷史觸手可及。
北京天文館公共服務部主任孟潔說,自2020年疫情以來,北京天文館在線上開闢了多個主題專欄,通過多媒體技術介紹天文知識。開展70餘場直播活動,平均點擊量超過十萬人次,其中2020年「金環日食」天象直播最受歡迎,單次直播全網點擊量超過1.6億人次。
現代科技正在將博物館從觀摩轉變為互動和參與的空間。
2022年初,河南博物院上線全國首個文物「AR彈幕」服務,讓「Z世代」們直呼「過癮」。在博物館觀賞文物的同時,拿出手機「掃一掃」,就可打卡並發送「彈幕」,分享此刻文物帶給自己的啟發。
近年來,位於武漢市的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藉助高清數碼相機和全景雲台,利用全景採集技術,對遺址全貌、基本陳列、臨時展覽進行了全景復原,以最大限度還原真實展廳風貌,為觀眾提供全視角、沉浸式遊覽體驗。
傳承創新、科技賦能,「讓文物會說話」,傳統文化更具活力,其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大學校」影響力:功能不斷豐富
特色展陳、研學講座、休閑娛樂……昔日稍顯「高冷小眾」的博物館,已然成為一所「大學校」,其所承擔的功能在不斷豐富。
「你看這個彩陶罐子,它的花紋與疆外很多省份出土的文物很相似,新疆自古就與中原有着密切往來……」16日,「流動博物館」走進新疆塔城地區額敏縣喀拉也木勒鎮,當地群眾欣賞文物的同時,了解到文物背後的歷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博院副院長於志勇說,「流動博物館」還將繼續走進校園,走近偏遠地區群眾身邊,將「歷史課堂」開在全疆各地。
立夏之後,中原大地麥浪翻滾。在河南鄭州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一座「麥田裡的博物館」里,賈湖骨笛化身「樂隊主唱」,繪彩陶坐姿伎樂女俑組成「女子天團」,用「網言網語」講述文明傳承的故事。
「麥田裡的博物館」由河南博物院牽頭、聯合河南省內12家博物館共同打造。「通過聯合各地的博物館開展『雲課堂』及各色研學活動,孩子們足不出市就可領略多地的歷史文化,這種教育的力量是潛移默化而又無比強大的。」李晨飛說。

學生們在洛陽博物館參加主題研學活動。(受訪者供圖)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說:「更多公眾尤其是青少年走進博物館、愛上博物館,從這裡親身感受歷史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帶來的精神力量。」
守護文化根脈、記錄文明發展、開啟美好未來。這就是博物館這所「大學校」帶給我們的信心和力量。
記者:邵藝博、周曄、袁月明、喻珮、羅鑫
編輯:朱舜、郭寶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