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接觸過很多茶友,雖然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但在普洱茶的選擇上,大都喜歡散茶,總覺得散茶易沖泡,而餅茶難以撬開,沖泡時候更麻煩。
而普洱茶有散茶和緊壓茶之分,緊壓茶按照形狀不同又分為磚茶、柱茶、沱茶、金瓜茶……但最為常見的還是餅茶,那為何餅茶能夠在眾多茶形中脫穎而出,尤其被眾多茶企製作呢?下面就為茶友解答。
一、利於運輸存儲、保持香韻滋味
1. 普洱茶產於雲南,而雲南地處高原,地勢高低起伏,山路狹窄崎嶇,普洱茶多是靠人力運輸,而普洱散茶運輸效率低,且在運輸中極易損壞,於是為了便於運輸將普洱茶進行壓制,普洱茶茶餅就是最為主要的壓制形狀。
2. 壓製成餅形的普洱茶相比於散茶佔地空間小,也更為利於存儲,降低藏茶成本。而且緊壓茶茶體內部的溫、濕度相對穩定、陳化均勻持久、耐儲藏。
3. 緊壓茶存放後,香韻、滋味的保持,比散茶更好。並且餅茶比之散茶多了品賞、把玩的趣味。
二、餅形使後期發酵轉化更符合普洱茶特性
1. 降低茶質的氧化速率更利於保存
相同體積下球形的表面積是所有形狀中最小的,其次是圓柱形,但球形具有滾動性不利於運輸,所以古代茶人將普洱茶壓制的時候,選擇類圓柱形的餅形,是極為明智的選擇。
同理,相同的普洱茶,在相同的壓制力度,相同的重量下茶餅的表面積是除了球形之外最為小的,表面積小也就意味着與空氣、光線的接觸面更小,能較大程度的降低茶質中多酚類、酮類與葉綠素的氧化速率,從而能較為長久的保存。
2. 更為符合普洱茶越陳越香的特性
如果只是想要降低氧化速率、保存普洱茶,相比於其他形狀,更為科學而合理的是球形,同等情況下球形表面積是所有形狀中最小的,相同存儲情況下最小的表面積,就意味着最慢的氧化速率,可這是普洱茶所需要的嗎?
舉一個例子如果將普洱茶放入隔絕氧氣的真空環境中保存,那麼存十年和不存幾乎沒有差別,因為普洱茶轉化所需要的條件已經不具備了。
普洱茶越陳越香,這個結果是要建立在後發酵氧化條件之上,氧化速度過快會導致發酵不均勻,過慢會使得發酵太過緩慢。所以從這一點看來介於散茶和球形之間的餅形是最為合適的。
3. 氧化發酵程度更為均勻和穩定
關於餅形對普洱茶後期轉化的影響,較為常見的說法是如下兩點:第一,普洱茶緊壓成餅,水分的吸收與蒸發對於緊壓的普洱茶影響度不大,因此,微生物跟香氣都能更好的保存下來。第二,普洱茶緊壓成餅,那樣空氣中的溫度對緊壓茶的內部影響不大,茶葉中的微生物能更好的存活下來。
這兩點的結論雖然是正確的,但說法卻不夠詳細和嚴謹,水分和溫度就是對普洱茶後期轉化影響最主要的因素,濕倉和干倉的差別就在於此。
餅茶在這其中的作用,最主要的科學依據是氧氣要進入餅茶內部對其內部茶質進行氧化,是一個緩慢的滲透過程。除散茶外同等條件下餅形會相較於其他茶形,利於氧氣更為均勻的滲透;水分的吸收與蒸發也是如此,餅形相對其他茶形而言不容易造成局部濕度過高。
而溫度影響與餅形的散溫性相關。餅形茶厚度也就是它的縱向距離不大,這樣聚溫效果不強,溫度能夠較快的溢散開來,因而在氣溫變化不是十分劇烈時,茶餅的這種物理性質能夠起到一定的「自我調節」作用。
而且普洱生茶的陳化是一個自發氧化反應,會放出熱量,餅形更有利於這些熱量散出。總括來說餅形所創造的就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普洱茶後期發酵轉化條件。
三、人文情感
1.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圓地方」思想的體現,紫砂中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說,茶餅也有「圓茶」和「方茶」兩類形制,圓形的餅茶象徵渺遠天空,方形的磚茶代表厚德大地。
2. 餅茶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自然是「七子餅」,而「七子」的諧音是妻子,據說古代茶農要將普洱茶販賣到青藏等地,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在家,而茶餅剛好七餅一提,所以茶農就將一提七餅的普洱茶取名「七子餅」藉以思念故鄉的妻子和孩子。
綜上所述,普洱茶受茶友歡迎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在實用性方面:利於運輸存儲、保持香韻滋味。
在理學方面:餅形使後期發酵氧化更符合普洱茶特性。
在人文情感方面:餅形契合傳統哲學又具有美好的寓意。
這就是為何普洱茶餅能夠一直深受到茶友喜愛的原因所在。
本文來源:南茗佳人,作者:子瑜;圖片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