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出品方:中信建投證券)
一、造船行業總體介紹
集裝箱船、散貨船、油輪為三大主船型,液化氣體船近期備受關注
度量單位:載重噸為行業常用度量單位,表示船舶營運時的載重能力
載重噸(Dead Weight Tonnage,簡稱DWT):船舶在營運中能夠使用的載重能力,可分為總載重噸和凈載重噸。總載 重噸是指船舶根據載重線標記規定所能裝載的最大限度的重量,它包括船舶所載運的貨物、船上所需的燃料、淡水和 其他儲備物料重量的總和;凈載重噸是指船舶所能裝運貨物的量大限度重量,又稱載貨重噸。行業使用的載重噸通常 指總載重噸。
修正總噸(Compensated Gross Tonnage,簡稱CGT):在船舶總噸基礎上考慮複雜度而算出的度量單位,不僅比載重 噸更能反映造船工作量的大小,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船價高低和產值大小。 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並保持與行業協會、公司年報口徑統一,本文仍然使用載重噸。
集裝箱船是裝載規格統一的標準貨箱(即集裝箱)的貨船。集裝箱船的形狀和結構跟雜貨船明顯不同,它外形狹長,單 甲板,上甲板平直,貨艙口大,其寬度可達船寬的70%-80%, 貨艙內部裝有固定的格柵導架,以便於集裝箱的裝卸和 防止船舶搖擺時箱子移動。集裝箱船按結構可分為部分集裝箱船、全集裝箱船和可變換集裝箱船。
散貨船是指裝運輸穀物、煤、礦砂、鹽、水泥等大宗干散貨物的船舶的統稱,也稱干散貨船或散裝貨船。散貨船一般 為單層甲板,尾機型,船體肥胖,航速較低,因常有專用碼頭裝卸,船上一般不設裝卸貨設備。散貨船按照載重量大 小可劃分如下幾個級別:靈便型散貨船、大靈便型散貨船、巴拿馬型散貨船、好望角型散貨船和超大型散貨船。
油輪是指散裝運輸各種油類的船,通常是散裝石油、成品油。隨着石油產量和運輸量的迅速增長,油輪正向大型化發 展。油輪按載重噸位可分為以下幾類:通用型、靈便型、巴拿馬型、阿芙拉型、蘇伊士型、巨型(VLCC)和超巨型 油輪(ULCC)。
液化天然氣船(簡稱LNG船)是用於運輸液化天然氣的船。LNG船被喻為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建造難度極大。 根據儲罐系統的不同可分為薄膜式和自撐式(以球罐型為主),薄膜式LNG船容積利用率高、結構重量輕,因此目前 新建LNG船,尤其大型船,多採用薄膜技術路線。薄膜型液貨艙技術專利主要由法國GTT公司提供,球罐型液貨艙技 術專利主要由挪威的Kvaerner公司提供,目前中國、韓國造船廠均採用法國GTT公司專利。
二、新一輪上行周期開啟:運價提升是初始驅動力,船齡老化+環保政策是根本驅動力
造船行業呈現約20年的周期性,新一輪上行周期已至
外部宏觀經濟、政策與內部再投資、置換需求影響下,全球造船呈現20年左右的周期性。縱觀全球船舶百年發展史,船舶周期與宏觀經濟息息相關,但政策、戰爭等因素也會拉長或縮短周期長度,但總體大致呈現20年 左右的周期。具體發展規律如下:經濟繁榮帶動海上貿易量提升,催生船舶運輸需求,新船訂單量不斷提升;隨着經濟發展趨穩 以及不可控因素導致需求滑坡,過剩產能為行業帶來負擔,行業進入去產能調整期,直至供給端充分出清及新的經濟增長點出現 再次進入下一輪上行周期。
本輪周期順序:集裝箱船在先,LNG船緊跟,油輪、散貨船有望接力
2020年11月新接訂單開啟新一輪擴張,2022年受高基數以及船廠排產較滿影響有所回落。2020年11月開始,全球船舶新接訂單開啟新一輪擴張周期,集裝箱船、散貨船是主力。隨着疫情影響消退,全球貿易復蘇,而實際運力出現缺口,帶動以集 裝箱船為首的航運價格飆升,航運公司盈利快速改善,擴張意願強烈,帶動新船訂單快速上漲。2021年全球船舶新接訂單量達1.33億載重噸,同比增長約93%; 其中集裝箱船新接訂單0.47億載重噸,同比增長約332%,佔比達35%;散貨船新接訂單0.49億載重噸,同比增長約100%,佔比達37%。
集裝箱船:2021年新船訂單同比增長超300%,運價有所回落但仍處於高位。集裝箱運價大幅上漲帶動新接訂單飆升,近期運價有所回落,但仍處高位。2021年以來集裝箱運價大幅上漲,CCFI綜合指數從 最低點1000以下激增至3600點,帶動集裝箱新船訂單飆升,2021年全球集裝箱船新接訂單468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32%。2022 年CCFI指數有所回調,7月為3188點,自年初以來下降約11%,但仍是2019年以前平均水平的三倍多,維持高位,2022年集裝箱 船新接訂單增速有所下滑,1-7月累計新接訂單1963萬載重噸,同比減少約47%。
LNG船:2022年1-7月新船訂單同比增長176%,俄烏衝突或帶來巨量新增需求。俄烏衝突或導致歐洲LNG海運需求大幅上升,將帶來巨量LNG新船需求。俄烏衝突後,歐洲或將採用海運方式替代俄羅斯管道 氣,根據Clarksons評估,若俄羅斯-歐洲的大部分管道天然氣貿易被逐步取消,則2030年全球LNG貿易量將達到6.2億噸;若LNG 取代所有俄羅斯出口至歐洲的管道天然氣,且亞洲LNG貿易增長不受影響,全球LNG貿易量可能從2021年的4.01億噸增長至6.95 億噸,帶來約110艘LNG船的運力需求。
油輪:附加值相對較低,新接訂單持續萎縮,運價驅動下後續需求有望修復。全球油輪新接訂單量持續萎縮。2021年原油、成品油運價處於低位,油輪新船訂單量也同比減少,2021年全球油輪(大於1萬載 重噸)新接訂單2203萬載重噸,同比減少約12%。2022年原油、成品油運價劇增,但油輪新接訂單量持續萎縮,1-7月累計新接訂 單328萬載重噸,同比減少約83%,主要系2021年新船訂單飆升後,船廠供給較為緊張,而油輪相比集裝箱船、LNG船附加值較 低,船廠接單意願不強。
散貨船:2021年新船訂單同比增長100%,近期BDI指數有所轉弱。散貨船新接訂單量與BDI指數相關性較強,2021年大幅增長,2022年有所回落。根據波羅的海干散貨航運指數(BDI), 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散貨運價暴跌,BDI指數基本處於2500以下的位置,2021年全球從疫情中恢復,BDI指數一路攀 升到近5000點的位置,也拉動全球散貨船新接訂單快速提升,2021年全球散貨船新增訂單486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約 100%。2022年隨着BDI指數回落,新接訂單同比也有所下降,1-7月累計新接訂單107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約66%。
三、船廠盈利分析:短期看鋼材價格、匯率改善,中長期待高價訂單交付,報表持續向好
短期來看,鋼材價格下跌與美元匯率走強將帶來業績改善
鋼材價格回落帶來船廠盈利能力改善。鋼材在新船成本中佔比高,價格波動對船廠盈利能力影響較大。新船成本大體分為原材料、設備、勞務費三塊,原材 料佔比約26%-33%,設備佔比約45%-52%,勞務費佔比約24%-26%,原材料中鋼材佔比高達65%-70%,直接鋼材費用 對應在總成本中佔比約17%-23%,另外很多零部件也涉及鋼材。
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升值增厚船廠業績。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影響船廠利潤。船廠收入以美元結算,因此美元匯率波動影響公司業績,但企業為規避外銷船舶的 匯率風險,與金融機構簽訂若干遠期外匯合同,以中國船舶為例,公司已鎖定80%左右的匯率,但近期美元對人民幣 匯率升值,7月平均匯率約6.7,相比上半年低點增長約5%,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厚船廠業績。
中長期來看,2021年以來的高價訂單為業績向上提供確定性
2021年高價訂單將在2023-2024年集中交付,船廠業績將大幅改善。2021年全球船舶新接訂單大幅回升,新船價格指數也進入上升通道,呈現「量價齊升」的態勢,2021年全球新接訂單 金額1150億美元,同比增長126%,中國船舶旗下四大船廠2021年合計新接訂單金額同比也取得翻倍以上增長,船舶從 訂單到交付時長通常為2-3年,預計2021年的高價訂單將集中在2023、2024年交付,屆時船廠營收與凈利潤都將迎來較 大提升。
四、重點公司分析
中國船舶:國內船舶總裝龍頭,控股四大核心船廠
公司經歷兩次資產注入,匯聚江南造船、外高橋造船、中船澄西、廣船國際四大頂尖船舶總裝資產。 1998年,公司前身「滬東重機」上市,主營船用柴油機;2007年定增收購中船集團旗下外高橋造船、 中船澄西等資產,並更名為「中國船舶」;2020年公司完成重大資產重組,江南造船、廣船國際等核 心資產注入完畢,並參股黃埔文沖,至此已匯聚國內頂尖船舶總裝資產。截至2022H1,公司持有江南 造船、外高橋造船、中船澄西100%股權,持有廣船國際55.64%股權,持有黃埔文沖30.98%股權。
中船防務:中國船舶集團屬下骨幹造船企業
公司是中國船舶集團屬下的骨幹造船企業和國家核心軍工生產企業。控股子公司黃埔文沖創建有170 年的建廠史,130多年的軍工史,是國內軍用艦船、特種工程船和海洋工程的主要建造基地,是中國 疏浚工程船和支線集裝箱船最大最強生產基地。
中國重工:原北船集團旗下核心資產平台,控股三大核心船廠
公司是國內領先的軍民品船舶製造公司,旗下擁有大船重工、武船重工、青島北船等國際知名的現代 化造船企業。公司2008年成立,為原北船集團旗下的以船舶核心資產平台,軍品方面,承擔著我國航 空母艦、各型驅逐艦、護衛艦、常規動力潛艇等海洋防務裝備的研製生產;民品方面,形成了VLCC、 LR2成品油船、萬箱級集裝箱船、好望角型散貨船、25萬噸礦砂船、40萬噸礦砂船等多個優勢船型, 其中,公司VLCC、VLOC 全球市場份額領先,2021年公司完工VLCC訂單全球佔比超20%。
亞星錨鏈:全球錨鏈、系泊鏈龍頭,受益造船復蘇大周期
公司是全球船用鏈、海洋系泊鏈全球龍頭,充分受益造船業復蘇。行業層面,造船業正處於新一輪上 升周期,另外原油價格上漲帶來海工鑽井平台的需求量上升,疊加深遠海上風電訂單逐漸放量。公司 層面,公司船用錨鏈、系泊鏈全球絕對領先,2021年市場份額分別約55%、45%,未來需求將大幅提 升。
報告節選: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系統發生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