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
國慶長假結束,正式宣告着2018年最後一個假期的結束。但是中國人的「年」還未結束,節慶日更不止於此。一大波傳統節日正排隊趕來,重陽節登高「踏秋」、寒衣節祭祖、冬至養生進補……紛繁的傳統節日,古人的過節習俗除了吟詩作賦、吃喝玩樂,又有哪些「狂歡」活動呢?今晚21:15,《詩意中國》告訴你古人過節也「瘋狂」!「詩意團」趙普、酈波、龐瑋盡享佳節之「趣」,蔡明、黃國倫、大左穿越千古時空,體驗古人的花式過節法,還原一場雅俗共賞的佳節盛景。

(第五期嘉賓合影)
舌尖上的節慶!蔡明「春晚預演」搶鮮看?
中國許多傳統佳節的由來,往往有數不盡的民間傳說,如七夕節的牛郎織女會,中秋節嫦娥奔月,除夕燃放爆竹驅趕「年」獸……傳至今日,諸多傳統佳節也模糊了最初的節慶寓意。
節目中,文化學者酈波談古論今,揭開了古人傳統佳節最初的神秘面紗。古時的清明節竟有男女之分?對於女孩子而言,是嬉戲玩樂的鞦韆節,對於男孩子而言則是體能競技的蹴鞠節。杜甫的《清明》一詩中就曾寫到這樣的盛景:「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關於「七夕」是古代情人節也屬於歷史誤讀,酈波在節目中解釋了其中緣由。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七夕與愛情無關,古時七夕節又叫乞巧節,顧名思義乞求心靈手巧,姑娘們在這天向織女乞求心靈手巧。而真正的情人節是元宵節、三月三上巳節,元宵賞燈覓情人,上巳節踏青定終身。看來即使都是情人節,但不同的「脫單」日也有着不同的講究。

(音樂製作人 黃國倫)
對於中國人,最講究的當屬「食」之一事。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吃」這件事都特別上心。春節吃團圓飯、餃子,正月十五的湯圓,清明節吃青團,端午節吃粽子……過一個節日就吃一次,從年頭吃到年尾。歸根結底,中國人的節日,都繞不開一個「吃」字。
節目中,「詩意團」成員之一、深圳衛視女主播龐瑋帶隊品味中國人的「舌尖上的節慶」,呈上了青團、餃子、桂花糕、湯圓、月餅等民間耳熟能詳的節慶食物,大話節慶「食」事。

(深圳衛視知性女主播龐瑋)
作為北方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餃子,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東漢時期的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最初是作為驅寒的藥用食膳。已是27年春晚「常青樹」的蔡明,幽默詼諧的唱跳身影活躍在每年的春晚舞台上,除夕夜的那頓春晚「工作餐」——餃子也成了她年年不忘的最熟悉的味道。這次蔡明在南方黑芝麻糊《詩意中國》又嘗到了熟悉的味道,會不會在節目中「預演」一出春晚的精彩好戲呢?觀眾們已經翹首以待了。
「詩意」養生攻略圈粉營業大左承包全場「養生餐」
談及「飲食」,「飲」在「食」前,自然也是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國最重要的飲品之一,除了茶,便是酒。在中國浩瀚歷史長河中,酒文化歷史悠久,甚至比茶文化還要久遠。
李白醉酒吟詩:「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足見古人愛酒,可以不求富貴,不求官運,只求一杯美酒。如此愛喝酒的古人,不僅對酒的質量十分注重,更深諳飲酒養生之道。早在《詩經·豳風》中便載有"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的詩句,已經把酒和長壽聯繫在了一起,這也說明古人很早就開始看重酒和養生的關係。

(演員、主持人 大左)
縱觀中國傳統名酒,會發現許多酒都是以藥材入酒,按時令、節令、節氣飲用,如過年飲柏葉酒、屠蘇酒,端午節飲菖蒲酒,重陽節飲菊花酒,這些飲酒講究都與養生保健大有關聯。節目中,大左、黃國倫大談中國的養生名酒——端午節讓白娘子顯露原型的雄黃酒、辟邪的菖蒲酒,「詩意團」成員之一、深圳衛視女主播龐瑋也以「酒」為題,考較眾人的飲酒之「禮」,不擅長推理的蔡明深陷難題,燒腦的文字遊戲更讓她直言:「今年不上春晚了,在家喝酒!」究竟節目中嘉賓們發生了什麼?迷之劇情走向,也讓觀眾更加期待今晚節目的播出。

(演員 蔡明)
雖說飲酒能養生,但是豪飲卻傷身。中國人的養生之道,往往從「食補」說起。節目中,資深養神專家現身說法,傳授「詩意」養生攻略。古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而今是大左聽專家一席話,便承包了全場「養生餐」,究竟如此壕氣衝天的大左,在節目中任性承包了什麼呢?確認過眼神,是真的「壕」!

(詩意主理人 趙普)
中國傳統佳節不僅僅是一種民俗形式,也是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國粹精髓的重要方式。知佳節「形」、品佳節「味」、意佳節「情」、行佳節「禮」,今晚21:15,深圳衛視《詩意中國》與古人共度千秋佳節,閱盡詩意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