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烏矛盾迅速加劇,包括兩國軍隊和地方勢力武裝力量陳兵頓巴斯地區成為「火藥桶」,戰爭似乎一觸即發。據俄羅斯媒體報道稱,美軍突然向烏克蘭增兵,並開始向烏東地區集結。但美國軍方卻表示,美軍第53步兵旅戰鬥隊,早在上周就進入烏克蘭了。接下來,美軍還會為烏克蘭提供包括反坦克導彈,巡邏艇等各類武器裝備。
一段時間以來,北約大肆炒作俄軍可能「入侵」烏克蘭的話題,甚至揚言俄羅斯軍隊已經兵分三路,可能從克里米亞,白俄羅斯,頓巴斯地區出發不宣而戰。因此,北約必須加強防務力量,烏克蘭軍隊則藉機在頓巴斯附近地區集結。在外界看來,澤連斯基政府希望通過此舉加快北約接納烏克蘭的進程,並解決烏東問題;俄羅斯則要向烏克蘭和北約施壓,支持烏東部的親俄力量,並阻止北約向東擴張。
12月11日,美國總統拜登表示,他已經向普京總統明確表示,如果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行動,對俄羅斯的經濟造成的後果將是「毀滅性的」。拜登還強調,美國正與西方盟友討論一攬子經濟和金融制裁措施,會比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時對俄羅斯的懲罰更具破壞性。而在美國對俄羅斯進行外交脅迫的同時,還在加緊軍事調動和部署。按照美國的說法,如果俄烏爆發戰爭,美軍地面部隊將從德國出發,然後快速撲向東歐。此外,美國還加強了在波羅的海三國的軍事部署,並試圖為東歐國家撐腰打氣。
為了反擊西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發難,普京採取了軟硬兩手策略。日前,普京與拜登舉行視頻會晤並強調,俄羅斯不打算攻擊烏克蘭,並尋求北約做出不會「東擴」以及不會在俄羅斯附近部署進攻性武器的承諾。同時,為防止北約艦隊從黑海方向進攻,俄軍除在克里米亞加強部署防空導彈系統外,還增加K-300R「堡壘」岸艦導彈武器,並將重兵部署俄烏邊境地區,進而從海上和陸上對烏克蘭形成圍攻之勢。為防範「最壞事態」,俄軍甚至做好了使用核力量的準備。
有西方媒體消息稱,隨着北約持續強化針對俄羅斯的軍事部署,俄軍核導彈部隊出現異動,搭載核導彈的車輛似乎正在進行秘密調遣和布防。俄羅斯國防部明確表示,俄軍已經進入核戰備狀態,俄軍超過95%陸基核力量,隨時都可以進入戰鬥狀態。據公開資料顯示,俄軍擁有307枚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這意味着可以隨時發射,重創北約軍事目標的核彈,至少可以有209枚。按照每枚洲際導彈攜帶7枚核彈頭計算,俄軍將有1463枚核彈頭處於待命作戰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普京敢於向西方亮劍,源自於大國的實力和底氣。更為重要的是,普京早就摸准了西方國家的套路。作為柔道高手的普京,也深諳大國博弈之道。早在2008年,普京在格魯吉亞小試牛刀。俄格衝突表面上是敲打與西方眉來眼去的格魯吉亞,但實則是「殺雞儆猴」,嚇阻北約東擴。歐美除了抗議和制裁以外別無實質性舉措,普京看穿了西方的虛張聲勢,他們不敢硬碰硬。於是,經過格魯吉亞的試探後,2014年普京在烏克蘭問題上動真格的了,借基輔局勢混亂之際,一舉收復了克里米亞。針對西方隨之而來的制裁,普京輕蔑地表示,制裁根本無法和俄羅斯的國家利益相提並論,如果我們任憑北約東擴,讓國家利益屈從於經濟利益,我們將失去整個國家。他還曾強調,如果沒有了俄羅斯,那麼還要世界幹什麼?
目前來說,儘管俄羅斯與美國在烏克蘭劍拔弩張,但美國並不敢與俄羅斯真正地硬碰硬。事實上,拜登政府曾一度想修復美俄關係,以便集中力量對付中國,但如今卻又與俄羅斯展開對抗,而美國卻不得不管控危機。之前,拜登表示,根據《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的規定,如果北約盟友遭到攻擊,我們確實負有道義與法律義務。但問題是,這些義務並不適用於烏克蘭。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在北約不直接參戰的情況下,烏克蘭根本無力恢復對頓巴斯地區的實際控制,也就更談不上收復克里米亞了。
有觀點認為,美國在烏克蘭並非是想要和俄羅斯打一架,而是試圖通過挑起地區安全危機,將歐洲綁上美國的戰車,使他們更加屈從於美國的遏華戰略。不過,美國在歐亞大陸同時挑戰中俄,只會促使中俄更加積極地強化戰略協作。可以預見的是,美國不解決疫情危機,種族危機,經濟衰退,供應鏈斷裂等錯綜複雜的內部危機,反而刻意挑起大國對抗,終將因過度透支本國的戰略資源而被活活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