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 黃松 葉榕 畹町
近日,出生於比利時的藝術家弗朗西斯·埃利斯獲得2023年沃爾夫岡·哈恩獎。該獎項由德國科隆路德維西博物館頒發。埃利斯一直在關注戰爭、邊界和難民的困境,通過作品將自己和他人置於揭示更大問題的環境中,並將行走作為實踐的核心。
隨着夏天過去,國內的京滬深等地,展覽頻開。在上海,藝術家余啟平、季平、胡尹萍、Alice陳,各自展示了自己的新作;在北京,畫家尤勇展示了筆下紛繁的人;在深圳,意大利畫家羅伯特·博西西奧舉辦了中國的首次個展。這些藝術家表現了不同境況里的「人像」。《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一周藝術人物」,報道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比利時|藝術家弗朗西斯·埃利斯
獲沃爾夫岡·哈恩獎

弗朗西斯·埃利斯 2016年
據《ARTFORUM中文網》報道,出生於比利時的跨學科藝術家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被提名為2023年沃爾夫岡·哈恩獎(Wolfgang Hahn Prize)得主。該獎項獎金10萬歐元,是藝術界最大的獎項之一。沃爾夫岡·哈恩獎由德國科隆路德維西博物館頒發,頒獎儀式將在2023年11月舉行。
1959年出生於比利時安特衛普的弗朗西斯·埃利斯常常被認為是墨西哥藝術家。實際上,埃利斯於1986年移居墨西哥城,並在墨西哥城生活工作至今。他的許多藝術創作發生在墨西哥的街頭:他曾站在墨西哥城的木工和水管工之間,腳邊豎一塊寫有「遊客」的牌子,也曾推着一塊大冰塊走過他熟悉的城市街區,直至冰塊融化。埃利斯用身體去了解陌生的文化,理解他自己的外來性。他既是一個觀察者,也是一個參與者。
埃利斯的藝術實踐涵蓋裝置、繪畫、素描和社會行動,他的作品將被該獎項贊助方科隆路德維希博物館購藏。此外,埃利斯的作品展將於2023年秋季在該博物館舉辦。
埃利斯表示,「我非常榮幸在這個兩極分化的時代獲得這樣的獎項,這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振奮人心,它讓我覺得我自己的關注點和公眾的關注點有一些重合,而且有可能展開對話。」此前的獲獎者包括弗蘭克·鮑林(Frank Bowling)、梁慧圭(Haegue Yang)、特里莎·唐納利(Trisha Donnelly)等。
自1990年代以來,埃利斯一直在關注戰爭、邊界和難民的困境,常常通過作品將自己和他人置於揭示更大問題的環境中,並將行走作為實踐的核心。埃利斯目前正代表比利時參加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2018年,埃利斯個展「消耗」曾在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行,展覽從埃利斯的著名作品《龍捲風》展開,探討「非生產性的勞動」。(整理/畹町)
意大利|畫家羅伯特·博西西奧
中國的首次個展:神奇的靜止

羅伯特·博西西奧
9月4日,意大利藝術家羅伯特·博西西奧(Robert Bosisio)在中國的首次個展「神奇的靜止」在深圳萬一空間對外展出,此次展覽呈現藝術家最具代表性的肖像(Portraits)與室內(Interiors)系列作品,並將聚焦作品本身超越現實時間和空間的沉寂靜止感。
博西西奧1963年出生於意大利北部的特羅德納,畢業於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師從維也納行動主義代表人物阿道夫·弗羅納(Adolf Frohner)教授。博西西奧習慣遊走於世界各地進行創作和生活,他以獨立與懇切的視角探索了繪畫的邊界,並以嚴肅的方式捍衛了繪畫的正當性。2011年,經由奧斯卡著名電影導演和收藏家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推介,博西西奧參與了意大利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

羅伯特·博西西奧作品
羅伯特·博西西奧一直關注某些固定主題的創作:人物、靜物、風景乃至室內空間,其展現的並非是一個具體存在的空間和生命,而是介於抽象和具象之間的虛幻個體。在2020年的英國肖像大賽中,博西西奧展出了一幅患有白化病的非洲裔年輕人肖像,這件作品讓他廣受注目,也體現了他肖像作品中的主要特點——面部特徵模糊,讓人無法判斷身份。藝術家人物系列作品中出現的嘴巴、臉以及其他具象的局部都像是被一層層輕紗所覆蓋,在如同深淵般黑暗的背景中隱隱發光。隨着觀看角度和距離的變化,畫面中的形象和輪廓開始失焦,並逐漸脫離原本具體的形態。他在不斷探索形象「消失」的過程中,專註於對生命靈魂的刻畫,同時使觀者的注意力回歸到繪畫本身的表現力上。
在受北方弗蘭德斯文藝復興的滋養與長期觀察意大利溫和日照的影響下,博西西奧的室內作品為我們描述了感人的空間氛圍:有些作品側重細緻的刻畫且結構緊密,另一些則關注表現朦朧抽象,畫面中均籠罩着暖色的光感。這批作品大多呈現了極簡幾何形狀所創造出的不設邊界的空間結構——一處空曠的房間,房間中通常有一扇通往他處的門。「門」作為兩個空間的連接,其邊界和延伸處總有一片幽光,像似一條可望不可即的地平線,引發觀者腦海中的思索,想要去探索那遠方、疏離的現實和未知盡頭的彼岸。
此次展覽中,萬一空間還討論了東西方關於幾何與空間在繪畫中的表現,以東方文化語境中的屏風作為媒介,將嘈雜的外部世界隔離開來,為觀者創造獨處空間。
羅伯特·博西西奧在他的工作筆記中曾記錄道:「我喜歡充滿激情,但又不充滿喧鬧的繪畫。」當我們看向博西西奧的作品,它更像是在邀請觀者感受當下深邃的空間與寧靜的片刻,體悟生活中真實的情感和意識的存在,去聆聽繪畫的低語,並領會這神奇的靜止。(文/葉榕)
上海|畫家余啟平
水墨羅漢圖裡的嚴謹與含蓄

余啟平
近期,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在舉辦「水墨新向——劉海粟美術館館藏當代水墨四人聯展」,展出館藏的上海當代水墨藝術實踐者——季平、余啟平、白瓔、倪巍四位藝術家的作品,以藝術家們風格獨具的視角和語言,展現上海當代水墨創作的多種可能,呈現了水墨藝術多元並存、探索深入、互動並進的發展新貌。其中余啟平的作品是2022年四五月間創作的《沐煙圖》大幅羅漢人物,其中的工筆技法、渲染手段,受到較多關注。余啟平,1980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修中國畫。1984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兩幅作品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後就職於江蘇美術出版社,任《江蘇畫刊》編輯。1991年赴日本,離開《江蘇畫刊》。舉辦過多次個人畫展,出版個人畫集,其作品參加過國內外諸多重要展覽並被收藏。
藝術評論家徐明松這樣評價余啟平的作品,「余啟平的繪畫好就好在似真如幻,並不『真實』的圖像及其人物上,那種憨態、那般狡黠、那股迷離、那番入定,假作真時真亦假,入乎其內,披圖入情;出乎其外,觀其高致。一半痴迷一半間離,捉迷藏一般捉摸不定,有如看着余老師戴着紅色時尚鏡架的含笑的臉靨一半是學者的深沉一半是藝術家的幽默,其實內里根本的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余啟平作品

余啟平作品
處女座的畫家本人說,一張好畫既要功夫嚴謹,又要意趣瀟洒,還要含蓄「悶騷」。可謂一個「既要、又要、還要」。
藝術評論家兼經紀人石建邦認為,余啟平對待工筆畫可謂殫精竭慮、苦心孤詣。「他喜歡三礬九染,樂此不疲。曾見一張作品,為了烘托灰沉陰暗的背景氣氛,他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地上墨渲染,最後中間濃厚處竟發出烏金般的光亮來,像極了一張古老的拓片。『又被我染壞了!』余老師苦笑。在追求繪畫的極致上,他是盡顯處女座本色,與平時貌似的隨意洒脫判若兩人。」
(整理/畹町)
上海|畫家季平
戲裏戲外呈現水墨個展
「戲裏外——季平新水墨個展」近日在位於嘉定現廠在線新經濟產業園的明徹山房對外展出。
可資對比的是,季平的水墨作品也同時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展出。季平1956年生於上海。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上海書畫院畫師,中國劇曲人物畫研究會副會長。季平水墨的用光和造型或有新美術和表現主義的影子。此次展出的大多是其水墨戲曲人物形象,相比較以往,更注重大塊的結構與書寫性。
季平一直進行着各種形式的水墨創作,他在疫情中曾自述在近期的日常小作中,「從真情到實感,再由實感看實景」,畫下了一個特別的春日。

季平畫作

季平畫作
「記得第一見季平參加明徹雅集。第一眼的感覺季平話語不多,沉穩謙遜,臉上常泛着笑意,活脫脫老上海弄堂里好好爺叔的模樣,讓我心生好感。後來,有不少相熟師長告訴我,季平的藝術與人品在圈裡是倍受好評的。」策展人尹昊表示,後來步入季平師虹口的工作室,進門就被不同風格,不同畫幅,而且都帶有濃重筆墨色彩「平實樸野」的畫作氛圍所包圍。細賞畫作,明快醇厚,樸實酣暢。季平師告訴我他自己原本是畫連環畫出身,特別享受獨自在畫室自由創作的時光,而近來喜歡用厚重的濃墨色彩來表現拙趣。在我看來,這與玩收藏是相通的,到了一定境界,必定是求拙。渾樸自然與平淡天真的氣息,是可以用來安放靈魂的。然而最驚艷的還是瓦楞紙上的戲曲人物條屏,季平告訴我這原本是快遞盒子的廢物利用。碰撞與交融,張揚與收斂,一切都是剛剛好。讚歎之餘,隱隱體會到了老頑童周伯通飛花摘葉析木為劍的境界。(宗和)
上海|藝術家Alice陳
「露台計劃」發起人回顧項目

Alice陳 攝影師:吳亮
9月2日,「露台」特別文獻展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毗鄰室外濱江露台的SPA空間開幕,展覽以圖文資料、紀錄攝影、影像以及小型實物文獻,回顧藝術家Alice陳在2020年至2022年間發起的非營利藝術項目「露台計劃」。由此,位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大露台」與位於巴塞別墅的「小露台」得以對話,共同形成一部不斷生長的2020-2022年間的上海當代藝術文獻。

楊振中,《春分》,第五期「露台計劃」現場,2021,圖片由Alice 陳惠允。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入口處,倒植入水泥盆的柳樹與桑樹來到苗江路步道兩側,這件作品名為《春分》,原是「露台計劃」第五期藝術家楊振中在「春分」日植下的。「露台計劃」由藝術家Alice陳發起。在過去兩年間,她邀請工作和生活在上海的藝術家們來到巴塞別墅,結合露台的特定建築物歷史、場域特點、地理位置以及周邊環境,進行藝術實踐、研究與交流。項目共十期,每期邀請一位/組藝術家進行創作,展現上海藝術家的多樣性。除了在展出作品之外,這裡還會舉辦一場「露台聊聊」,定向邀請嘉賓就某一相關主題進行開放式討論。每周一次的直播活動,則讓露台上的藝術活動突破線下空間的限制,觸及更多觀眾。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露台」特別文獻展,展覽現場
參與計劃的藝術家包括了藝術家張鼎、于吉、施勇、殷漪、楊振中、王欣、丁允,以及「江南基棧」、得譯工作室等,其中於吉作為藝術家和上午藝術空間主持的兩種身份展開,分別展示了于吉的作品《她山之石》;殷漪的作品《露台上的音樂》聚焦露台作為公共空間其中的複雜機制,調動觀眾的肢體與聽覺,對習以為常的行為與空間進行反思。楊振中的《春分》
訴說正與反、可見與不可見的寓言,在逆轉的生存境況中尋求預想之外的生長方式。
正如發起和主理人Alice 陳所言,「『露台計劃』應被視作藉由這個項目所經歷和生髮出來的全部,無論過去和未來。它是一個由所有接觸到它的人一起加入,不斷更新的共同生成體。」展覽將持續至9月23日。(文/黃松)
北京|畫家尤勇
畫既不快樂也不放鬆的人

尤勇
8月27日起,藝術家尤勇的同名個展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呈現,展覽展出藝術家自2010年以來創作的人物、風景、靜物等作品約70件。
尤勇有着完整的學院體系教育背景,從央美附中、中央美院一直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在繪畫題材上,尤勇畫肖像、人體、風景、靜物、大尺寸、小件、布面、木板等等,在各種嘗試中,尤勇逐漸摸索出自己的一條繪畫道路。批評家汪民安評價尤勇:「他相信這個包括古典寫實主義和塞尚,梵高以來的現代主義的繪畫傳統仍舊有生命力(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現代主義也已經是一種死掉的傳統了)。或者說,他真的熱愛和熟悉這個漫長的既連貫也充滿異質性的傳統,並以不同風格反覆地訓練和習得。」

《繪畫的寓言》

《亮馬河消夏圖》
尤勇的肖像人物通常充滿了隱蔽的激情:沉默,冷峻,凝重,不苟言笑,似乎心事重重。畫中的人物身份迥異,形形色色,但是,他們的共同特徵就是不快樂。在尤勇的畫中,似乎所有的人既不快樂也不放鬆。除了這些純粹的單幅肖像畫,那些在室內的多人肖像,那些雙人肖像,即便他們共同生活,即便他們在一起,即便處在休息狀態,他們也不快樂和放鬆。「我們要再一次強調,尤勇在畫這些人物和背景的同時,總是非常強調特殊的繪畫語法和技巧,比如光和暗影的對照,空間的局部刪削以及小畫上面顯赫的筆觸等等,這仍舊是尤勇從傳統中的習得部分。」汪民安稱。(文/高丹)
上海|胡尹萍
她創造了「胡小芳和喬小幻」
胡尹萍的個展「胡小芳和喬小幻」近日在明當代美術館舉行。胡尹萍出生於四川,她常通過事件、角色、身份的製造和轉化來推動關係網絡的建立和生產,並在從中激發出人未經訓練的能動性,通過一種詼諧的、行動式的語言來表現她對於周遭環境的回應。
此次展覽是胡尹萍的首個美術館個展,呈現其自2015年起持續進行的「小芳」項目,並首次揭開「小芳」背後的隱藏人物——「喬小幻」。「小芳」源於胡尹萍有次回四川老家時,發現她的母親和鎮上阿姨們都在織一種毛線帽子,並被廉價收購。之後,她委託朋友扮演「小芳」,充當一位頗有人情味的收購者,介紹母親尹三姐與「小芳」認識,並開始以較高的價格來收購母親織的帽子。久而久之,小鎮上的其他阿姨陸續被其吸引,一起參與到這個由甜蜜謊言織造的網絡中去。「小芳」牽動着阿姨們投入到各式各樣奇怪的創作命題中去。阿姨們基於各自的生存處境和想像創造出了「比基尼」(「雪白的鴿子」系列),「假想敵和武器」(「安全感」系列)和「標準配置」(正在進行中的「標配」系列)等;小鎮的生態和她們的生活經此發生巨大改變……

「胡尹萍個展:胡小芳和喬小幻」展覽現場,明當代美術館,上海,2022,圖片由明當代美術館提供
「小芳」作為一個關係紐帶,將上個世紀的勞動婦女群像帶回至現今。支撐這場「騙局」的另一個虛構角色則是胡尹萍多年的隱藏身份——喬小幻。「喬小幻」是藝術家製造出來的商業藝術家形象,她在商品化市場中如魚得水,讓胡尹萍本人能夠免去生存現實的壓力,並反哺到持續生產的「小芳」計劃之中。
「小芳」和「喬小幻」是胡尹萍的兩個虛構身份,而她的創作正是穿梭於若干真真假假的美學分身之間,創造事件、產生連接,並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藝術家生態圖譜。展覽將持續至12月25日。(文/黃松)
責任編輯:陸斯嘉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