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戰俘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2022年10月02日20:17:10 熱門


毛主席的戰俘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 天天要聞

毛澤東處理俘虜的思想,是其軍事思想的瑰寶之一,具有高超的戰略策略,在世界史上獨一無二,展現了毛主席的獨有智慧。


毛主席主張總體上優待俘虜,根據戰俘的表現和意願予以釋放、量才錄用或者特別處理。無論是在艱難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無論是對內戰爭,還是對外戰爭,都充分體現了戰時人道主義精神,在宣揚我軍「正義之師」的同時,壯大了革命力量,起到了瓦解敵軍的作用,成為我黨的一把鋒利武器,為贏得戰爭、鞏固政權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今天,我們一起梳理毛主席戰俘思想的形成、發展歷程,從中學習毛主席的另一個偉大的智慧。

毛主席的戰俘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 天天要聞

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被動寬容」


土地革命戰爭長達十年,每次戰鬥無論孰勝孰負,都免不了有對方的俘虜。如何對待俘虜,不僅是人道主義問題,而且是贏得戰爭的策略問題。


毛澤東熟讀二十四史,深知歷朝歷代興衰的規律,在領導武裝鬥爭之初,他就曾明確規定:不搜拿俘虜的財物,不打罵、不侮辱俘虜,給俘虜與紅軍戰士一樣的物質待遇,發路費給要求回家的俘虜等。


1927年9月,毛澤東率領遭受重創後的秋收起義軍余部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部分戰士面對秋收起義的慘狀,產生了消極情緒。


毛澤東當即做出規定「凡不願意留隊者,可以回到農村去工作,一律發給五塊錢的路費,並開具介紹信」。


這一規定是毛澤東有關處理俘虜思想的重要根據。內戰雙方的士兵,幾乎都來源於貧苦農民和破產的手工業者,幾乎都是為生活所迫而「當兵吃糧」或參加革命的,哪一方能真正把士兵當人對待,這一方的士兵就願意衝鋒陷陣。


為了爭取更多的人參加紅軍,瓦解國民黨軍隊,毛澤東制訂了處理俘虜的基本政策。


1928年1月,毛澤東率部從寧岡到達遂川,在此活動期間,針對部隊的種種不良現象,毛澤東為紅軍制定了六項軍紀。不久,又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虜腰包」兩項。


「不搜俘虜腰包」 這條規定,旨在尊重俘虜的人格和保護俘虜隨身攜帶的錢財或貴重物品。


這項規定很快運用於戰爭實踐。1928年2月18日,紅軍與敵軍500餘人(朱培德部一個營和靖衛團)在寧岡新城激戰,全殲該敵並俘虜100餘人。


在返回根據地的途中,個別戰士打罵俘虜。毛澤東對此高度重視,不久,即制定了既尊重俘虜的人格,也保障俘虜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在去留問題上尊重俘虜意願的4條政策。


它的實施,真正做到了把俘虜視作誤入歧途的難兄難弟。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遠在異地他鄉作戰被俘者,即使有一定的路費,也很難順利回到家鄉,即便回去了,也常常遭到鄙視或迫害。


因此,對這些俘虜而言,較好的出路就是留下來當紅軍。

毛主席的戰俘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 天天要聞

據盛仁學等回憶,1928年4月3日,毛澤東在桂東沙田向紅軍逐條頒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其中的第八項,即優待俘虜項。


另據老紅軍楊至誠回憶,1928年4月「毛澤東同志曾有這樣的指示:在戰場上抓到俘虜,一不許打,二不許罵,三不許搜腰包,有傷的還要給治療;願意留的,吸收參加紅軍,願意去的,發給路費遣送回家」。


由此可見,紅軍優待俘虜的政策主要是毛澤東制定的,至少在1928年4月之前,毛澤東所部就已執行了較為明確、系統的優待俘虜政策。


優待俘虜政策,對創立和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起了槍炮無法代替的作用。


1928年11月,毛澤東在給中央的報告中說:


「對敵軍的宣傳,最有效的就是釋放俘虜、醫治敵方傷兵兩事。」


這種優待俘虜的做法,打破了敵入「共匪見人就殺」的惡劣宣傳,尤其是敵方中下級軍官,如營長、連長、排長俘虜過來後,經過一番宣傳,有些返回敵方後,不僅起到擊破敵軍謠言的作用,而且有效地瓦解了敵軍的鬥志。


在革命極端艱難的條件下,有些願意留在紅軍的俘虜,給紅軍提供了兵源。


1928年,經過一年多的戰鬥,紅軍最初的起義部隊,損失了近三分之二,大量的士兵從許克祥、唐生智、白崇禧、朱培德等各部的俘虜兵中改造補充。甚至一些中下級軍官,也是「俘」來即用。


11月25日,毛澤東在給中央彙報紅軍士兵情況時提到「現在的下級幹部,因死傷的太多,往往昨日從敵軍俘虜過來,今日即要他當排長,甚至當連長。今年二三月間的俘虜兵,現在有當了營長的」。


從他的報告中可以看出,紅軍執行優待俘虜的政策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許多俘虜在寬容政策感召下加入紅軍部隊,俘虜甚至在紅軍人數中佔了很大比例。


對此,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九師師長的楊池生對此辦法有「毒矣哉」的感嘆。


另一方面,在革命的初始階段,由於戰鬥傷亡和井岡山地區人煙稀少等原因,紅軍的兵源很有限,除了改造利用俘虜之外,兵源難以得到補給,此種政策的實施,也是萬般無奈之策。


1929年12月底,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即「古田會議」)召開。毛澤東在會上「反對只貪兵多,把不願留的分子勉強留下來」、「不願留的,在經過宣傳之後,發給路費,放他們回去。」


他強調對俘虜應「不搜身」、「不侮辱」,進行宣傳教育,並實施與我軍一視同仁的生活、 醫療待遇等,認為這是對敵宣傳的極有效方法,必須讓全軍高度重視。


會後,通過了由毛澤東起草的決議案,對優待俘虜問題做了四項明確規定。這些規定,使紅軍優待俘虜的政策得到了基本確立。


毛主席的戰俘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 天天要聞

1930年6月,毛澤東又主持制定了《紅軍第四軍各級政治工作綱領》,從戰略策略的高度以條例的形式對訓練和教育俘虜兵做了具體規定。


1936年3月2日,鑒於個別紅軍戰士對被俘的軍官有剝衣服等侮辱性舉動,毛澤東、彭德懷、楊尚昆聯名致電林彪、聶榮臻等紅軍將領,重審優待俘虜的一貫主張,要求加大優待俘虜的政治教育工作,使全體戰士明白其中的戰略意義,以真誠的態度歡迎俘虜參加紅軍。


1936年8月13日,毛澤東和周恩來、楊尚昆聯名致電彭德懷等,要求「為加強統一戰線的活動與爭取白軍工作,需要從俘獲的白軍官兵中施以着重的政治教育,並特別優待,以便訓練出一批可以棄走各方的人材(才) ,至少可做聯絡交通」。並將投誠的敵軍官兵和各紅軍部隊在前線的俘虜全部送到後方,由軍委加以訓練。這為處理俘虜確定了量才錄用的重要原則。


據統計,從1931年1月到1933年10月,僅兩年多的時間,紅軍共殲敵五十一萬餘人,其中俘虜將近二十萬人。絕大部分俘虜經過教育改造後參加了紅軍,這既壯大了紅軍,又在無形中削弱了國民黨軍。


另外,正確的俘虜政策不斷擴大了紅軍的政治影響,把敵人所謂「共匪見人就殺」的欺騙,立即打破。


革命隊伍由於正確地執行了毛澤東優待俘虜的策略,儘管紅軍遭遇到過多次重大的挫折,也總能抓住時機星火燎原。

毛主席的戰俘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 天天要聞

二、解放戰爭時期對被俘官兵區別對待


全面內戰爆發後,解放軍捷報頻傳。為了正確處理俘虜,1945年11月23日,毛澤東在給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等高級將領的電報中,提出了兩種處理俘虜的辦法,肯定了對西北系軍官優待的做法,但要求不要放走,鼓勵他們發表反對內戰、主張和平的宣言和談話。


1946年11月8日,毛澤東電令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張雲逸等將領,要求對俘虜軍官應分別處理,「佐官,除吸收入我軍者外,一律釋放。」但主要軍官中,營長以上一律不放,個別軍官經教育改造後,可釋放到敵軍中做分化工作;下級軍官中的連長、排長應經教育改造,爭取一部分進步分子進行反正,加入我軍,「其餘如無法收留,可以釋放,但最反動者不放」,「凡釋放者應加以教育,然後放之」。


據此指示精神,中共中央頒佈《對俘虜軍官的處理辦法》,規定了對不同級別和不同敵對態度的俘虜軍官區別處理的具體辦法。對俘虜軍官,本着「堅持寬大政策,不刺激,不侮辱,把他們當做朋友看待」的原則,着重向他們宣傳我軍的革命宗旨,揭穿國民黨的偽善嘴臉,消除其對共產黨的敵對情緒,「最低要求是化敵為友,最高要求是化友為我」。對俘虜軍官的處置措施,主要有一律不放、留放結合和分別處理這幾種。


隨着解放戰爭節節勝利,解放軍急需補充兵源,但解放區兵源嚴重不足。十分有趣的是,解放軍的重要兵源之一竟然是被「解放戰士」。


1948年10月10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關於九月會議的通知》中指出:「兩年內,特別是最近一年內……溶化了大約八十萬左右從國民黨軍隊來的俘虜兵,使他們變為解放戰士,掉轉槍口打國民黨。」


為了壯大人民軍隊,毛澤東決定放手用俘虜補充兵源,他認為我軍現有二百八十萬人,今後三年準備收容俘虜參加我軍一百七十萬人(以占俘虜全數百分之六十計算)。


當時,我黨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是,必須完成既定殲敵計劃——平均每年殲滅國民黨軍一百個旅(師)左右的正規軍。


對此,毛澤東強調「必須大量利用俘虜」。因為隨着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解放區出現很大的困難,主要是物資和兵員不足。


為了克服困難,毛澤東指出:在向國民黨統治區進攻的過程中,必須在前線注意「保護俘虜」。

毛主席的戰俘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 天天要聞

1948年12月22日,在新保安之敵被全殲後,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了給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司令員楊得志等將領的電報,命令他們「望你們仿照劉鄧陳粟在徐蚌作戰中即俘即查、即補即戰方針,立即將最大部分俘虜補入部隊,並迅速加以溶化」。


「即俘即補」的方針,使人民解放軍戰鬥力迅速得到補充,甚至較前壯大,同時也使外線作戰中數以十萬計的俘虜得到及時妥善的處理,以免被敵人再利用。


這對瓦解敵軍、增強我軍實力起到了雙重效果。在這一思想的引導下,解放軍的數量不但沒有減少,甚至有所增加。


有關資料表明,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俘虜國民黨軍官兵達四百五十萬人之多,其中1946年7月至1949年7月,俘虜達「四百一十五萬,而俘虜中又有二百八十萬變成了解放軍」。


蔣介石也哀嘆「尤其使我痛心的」是「有許多受我耳提面命的高級將領被俘」,既「不能慷慨成仁」,又「不能相機反正」,許多下級官兵被俘,竟編入解放軍來打國民黨軍,這是「有史以來所未有的奇恥大辱!」



因毛澤東對俘虜官兵實施了有區分的對待策略,將思想教育納入到俘虜的改造過程中,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被俘國民黨軍官士兵的「忠君」思想,這使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大大加快。

毛主席的戰俘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 天天要聞

三、國際人道主義的優俘思想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軍隊在朝鮮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如何處理不同種族、語言文化迥異的「聯合國軍」俘虜,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對中國贏得這場戰爭至關重要。


戰爭之初,中國人民志願軍就根據毛澤東處理俘虜的思想,對美軍俘虜執行優待等相關政策,從戰場之外給美國侵略軍以一定打擊。


1950年11月24日,毛澤東電告志願軍首長「你們釋放美俘的行動,已在國際上收到了極好的效果。請準備於此次戰役後再釋放一大批,例如三四百人。」


1950年11月29日,志願軍第60師第179團在富盛里戰鬥中俘獲「聯合國軍」中的美國、英國和南朝鮮官兵240餘人。


不久,毛澤東批准志願軍釋放這批俘虜,並指出「你們釋放一批俘虜很對,應趕快放走,爾後應隨時分批放走,不要請示」。


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志願軍陸續有計劃地釋放了幾批戰俘。被釋放的俘虜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客觀上有效地宣傳了志願軍不殺俘虜、優待俘虜的政策,使敵人的欺騙宣傳破產,無形中瓦解了敵軍的鬥志。


由於志願軍優待俘虜,在戰爭中出現多起敵軍集體向志願軍投降的事件。


毛主席的戰俘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 天天要聞


1950年11月27日,美軍第25師第24團1個黑人連(115人,其中90餘人是黑人士兵,軍官多為白人)在朝鮮雲山以南的九洞地區,被志願軍39軍所部包圍並俘獲,


這是美國自獨立戰爭以來第一支向外國軍隊投降的整編連隊,也是朝鮮戰爭中美軍部隊唯一向我志願軍集體投降的建制連。


此事件令美國國防部極為震驚,為此,美國國防部決定美軍黑人、白人不再分開建制。


抗美援朝戰爭是我軍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現代化戰爭,它既是軍事上的較量,也是政治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較量。


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自始至終貫徹執行寬俘政策,成功地對各種俘虜進行了教育和改造,對贏得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的戰俘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 天天要聞

總結

毛澤東從階級立場、革命宗旨及其歷史任務出發,將優待俘虜與改造俘虜作為對敵鬥爭的一項重要政治工作,在贏得戰爭這一根本目的的原則下,通過不同的方式有區別、有針對性地對待和改造俘虜,注重從思想上感化俘虜,尊重俘虜人格,為我所用,這在瓦解敵軍同時,也壯大了自己的隊伍。


毛澤東關於處理俘虜的思想,既展示了高超的軍事、政治智慧,又折射出人道的光輝,為獲得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力量


這在人類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毛主席的戰俘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 天天要聞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