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首神曲《2035 去台灣》在網絡上火過一陣,它描述了在2035年咱們坐高鐵去台灣省遊玩的場景,聽起來還挺帶勁的。這首歌雖然屬於藝術創作,但是坐高鐵或者開車去台灣省,還真不是天方夜譚
在近日大陸發展改革委員會與交通運輸部發佈《國家公路網規劃》的通知中,將福州至台北的高速公路納入規劃,並計劃於 2035 年前完成,所以,大家可以期待下了。那麼本文就順着這個規劃討論下,未來我們怎麼自駕去台灣省?
為什麼去台灣省自駕游?
1200km環島公路,為自駕量身打造
AKA「寶島」當然不是隨便叫的,四面環海的它擁有綿延的海岸線,海景好看,而且海島的一大半面積被青山覆蓋,十分壯觀。重點是,它有一條長達1200公里的環島線,其中包括阿里山風景區、日月潭、墾丁公園等知名景點,特別適合自駕游!
「京台高鐵」不是北京到台州
是北京到台北
修鐵路到台灣省的想法,其實很早就有,在2008年調整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就已經出現了,「十二五」期間也被納入了「十二五」鐵路規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京台高鐵」。這條鐵路雖然只是核心六軸中「京津冀-粵港澳」主軸的支線,經濟意義遠小於六個主軸,但是政治和社會意義十分突出,大家都懂的。
那麼這條高鐵現在修得咋樣了?
中國基建的效率當然是不用擔心,早在2020年年底,平潭海峽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就已經通車,這段大橋是福州至平潭的最後一段,而平潭自然不是這條鐵路的終點,如果你看過地圖就知道,它是大陸離台灣省最近的一個縣,也會是日後連接兩岸的關鍵點。所以,平潭火車站已經預留好了未來連接台北的站台和兩個軌道,而最後一段鐵路動工之時應該也不會太久。
跨海橋隧也在計劃中
三個方案,最快1小時到台灣省!
除了基本敲定的鐵路方案,公路方案也在計劃中,專家們對海峽通道提出了三種方案,也就是三條路線,分別為北線、中線和南線。
南線:經濟效益最大
從廈門市到金門縣經過澎湖列島再到台灣嘉義市,約174公里,是三個方案中最長的。雖然路線長,但是兩段的起點分別是廈門和嘉義,這兩個城市的經濟和交通都比較發達,能進一步拉動兩地經濟,雖然建設的成本很大,但是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另外兩條線不能比的。
中線:最安全
從莆田市的秀嶼區到台灣苗栗縣,約130公里,從秀嶼區到南日島建設橋樑,再從南日島延伸到苗栗縣,這一段由於台灣省山脈的阻擋,颱風天氣比較少,對大橋的安全影響較低,而且水深在40-70米之間,建造難度不大,歷史數據來看,這條線附近也沒出現過7級以上的地震預警,所以中線在安全性上有一些優勢。
北線:距離最短,開車一個小時過海峽
從福州市的平潭縣到台灣新竹市,約120公里,是三個方案里距離最短的一條路線,我個人認為這條路線被選為最終方案的概率很高。三個原因,首先,平潭縣是福州市的重點開發區域,基礎設施已經十分成熟;第二,以平潭縣現有的大橋作為起點,距離大大縮短,建設的投資也將是三個方案中最省的一個;第三,這一條路線避開了地震帶,基本上不會發生五級以上地震,相對比較安全,而且海底岩層非常堅硬,具有科學合理性和工程可行性。專家估算,只需要2000億人民幣便能完成建設,屆時一個小時就能抵達台灣省。
建造海峽隧橋的難度不容小覷
台灣海峽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這塊區域位於太平洋版塊交界處,要在這上面修橋隧,等於在火藥桶上刻字,板塊間的碰撞導致地震頻發,一年下來會有上百次的大小地震。因為地震的原因,海底的地勢起伏不平,海峽南部區域水深在70~160米,北部區域水深60~80米,西南區域最誇張,最大水深在1000米以上。
除了海底情況複雜,台灣省地區的氣候也比較特殊,南邊是熱帶季風氣候,北邊是亞熱帶季風氣候,這就導致了一到夏季就會被颱風騷擾,海面掀起巨大的浪,對橋樑設施會造成巨大威脅,工程的建設難度還是挺大的。所以上面提到的三種方案,北線被選中會更大一些,畢竟施工難度最小。
台灣海峽通道的難度可以說是世界級,甚至宇宙級的,基本沒有相似規模的案例參考。人們可能會想起20世紀末的偉大工程——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這根隧道連接了英國和法國,但這個工程和台灣海峽通道工程比起來,算是小巫見大巫,它全長不過50.5公里,且全部採用隧道的形式貫通,而我們大概率會採用橋隧的形式,來自海面的挑戰更大,難度倍數暴漲。
不過,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建設者,有專家指出,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沉澱,我們在盾構機技術、精確測繪技術、海底地質勘探技術等方面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港珠澳大橋就是很好的證明,相信台灣海峽通道的難點最終也會被一一克服。
寫在最後
祖國統一是人民最樸素的情懷,台灣在外流浪已久,我們這一代可以見證歷史。等到大橋造好,咱們去阿里山,去日月潭,去陽明山,好好消費一把,幫台灣省拉動下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