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作為中國人要對龍有所了解

2022年10月02日03:36:23 熱門 1487

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龍是何物。

在中華民族生存和延續的歷史中,龍的身影相伴始終,並以其獨特的精神力量影響着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的生成發展,逐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象徵。然而,龍以其捉摸不定的形象和迷離怳忽的身世,始終籠罩着一種詭譎奇幻的神秘色彩。

那麼,龍是何物呢?千百年來,眾說紛紜,未知孰是。一般都認為它是一種並不存在的、人們想像的產物。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作為中國人要對龍有所了解 - 天天要聞

聞一多先生在其作《伏羲考》中認為,它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混雜為一。

這樣不倫不類的怪物在自然界是難以尋覓的。但在商周的甲骨文和先秦文獻中,有關龍的記載卻屢見不鮮。龍的本身面目,歷代都有過擬測。大多認為是蛇或蟒,也有揚子鱷或豬、馬之說。

我國新近生物學者論證,龍作為一種生命物是存在過的。認為,在中國古代,確實曾存在過這樣一種令人恐怖,並且因而也令人敬畏的巨型爬行動物。這就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中稱作「灣鱷」的那種巨型鱷魚。據說現在仍有少量的灣鱷生存於東南亞的部分地區。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作為中國人要對龍有所了解 - 天天要聞

就是這種神秘恐怖的怪物卻為我們民族尊為先祖,今人尚以「龍的傳人」自居並感到自豪。

古籍中有關龍的記載真幻摻半,為後人勾畫出一種人龍難分、人龍雜處的社會生活圖景。《酉陽雜俎·諾皋記上》云:「河伯人面,乘兩龍。」《淮南子·墜形篇》云:「雷澤有神,龍身人頭,鼓其腹而熙。」《中山經》云:「凡首陽山之,自首山至於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狀皆龍身而人面。」

遠古傳說中的「神」、「神人」、「英雄」,大多都是人首蛇身或人首龍身。「鍊石補天」、「黃土作人」的女媧、東方的天帝伏羲、「開天闢地」的盤古,以及共工、相柳、貳負、燭龍、鼓等,無一不是巨大的龍蛇。黃帝或也為此形貌。

山海經》不啻是描述了一個龍蛇的世界。女媧和伏羲是傳說中華民族的先祖,亦是功力無邊的造物主,因而受到後世人的敬仰。

古代所謂女媧、伏羲兄妹締婚而繁衍人類,故在漢石刻、磚畫中,常可見到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交尾圖。

在近代發現的孔子後人所藏《聖裔宗譜》譜邊亦印有龍鳳圖案,這意味着我們確是龍的傳人。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作為中國人要對龍有所了解 - 天天要聞

實際上,龍是華夏先祖的圖騰。在我國氏族社會末期,諸部落尊奉的圖騰有鳳鳥、魚、鱉、蛇、熊、羆、貔、貅、虎、天黿等等。部落經過長期的兼并,形成了「鳳氏族」和「蛇氏族」兩大圖騰集團(即夏氏族和殷氏族),作為圖騰旗幟的龍和鳳凰在史前期並駕齊驅,各標風韻。而後,以「龍」、「鳳」為主要圖騰標記的兩大族團由戰而和,由對立而統一。「人面鳥身,踐兩赤蛇」等形象是這種征戰統一後的新圖案,龍蛇的形象添上了翼翅,成為鳥獸混合物,是聯合部落的新圖騰。

龍的形象在歷史過程中不斷有所演變。它的原始形態是一種無角無足而爬行於地面的蛇類動物,只是具有人首而成為神異之物。隨着以蛇圖騰為主的遠古華夏氏族在部落征戰中的不斷獲勝,蛇圖騰在吸取其他圖騰的局部慢慢由蛇演變為龍。而當中國大地上出現了統一的封建帝國之後,舞動四肢的五爪大也隨之出現。而且能左右盤旋、騰雲駕霧,它的姿態有俯仰古今,展望未來的神情,充滿着原始的活力和神聖感。

後來龍成為代表皇權的標誌,形象更有了不可一世的威嚴,予人一種無以名之的恐懼感,成為封建王朝的至聖之物。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作為中國人要對龍有所了解 - 天天要聞

龍在整個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發揮着持久不竭的影響力,成為祖國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龍飛鳳舞是遠古圖騰文化的主要內容。圖騰時代,百獸率舞。原始部族在暴風驟雨的節奏中狂舞,有飾蛇為龍人,有飾鳥為鳳人。他們跳的圖騰舞就是最早的原始歌舞,但多帶有巫術形式,直到封建社會才成為文學藝術舞蹈。

隨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中國文化的內容日趨豐富和深化,龍和鳳在其中的涵蓋力量變得抽象。兩晉、南北朝的《白佇舞》,佳色少女高舉長袖翩翩起舞,「婉轉自若,如蛟龍漫遊。」這種旋轉如龍的舞姿暗示了游龍的姿態,人飾龍鳳的圖騰形象,逐漸被少女游龍式的舞姿所取代。

古籍樂曲中有飛龍的記載。《呂氏春秋·古樂篇》云:「帝顓頊……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悽悽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樂,效八風之音……」龍行風涌,表現出激昂不凡的聲響。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作為中國人要對龍有所了解 - 天天要聞

盛唐時期的草書明顯地受到龍飛鳳舞的影響。具有彈性活力的筆墨線條剛圓遒勁,宛如龍鳳飛過的蹤跡。所謂「顛張狂素」,正是說張旭懷素的草書敢於變亂古法,顯示出奇氣橫溢的體態,及上下千載的獨行風格。一切有如飛龍馭鳳嬉雲,從容舒展。風骨矯健的草書飛動,恰似鸞鳳和鳴、九天回龍之態。

繪畫體現在雕刻、建築中的龍鳳圖案最多。漢代地面建築的雕塑繪畫常見「虯龍騰驤」、「五龍比翼」、「人皇九頭」、「伏羲鱗身」、「女媧蛇軀」等圖形,構成一種「神話——歷史——現實的三混合的五彩繽紛的浪漫藝術世界。」後來歷代修築的皇家宮殿、樓台庭院、玉石碑刻,以及一些古建築的藻井、天花、帝王衣飾、器皿上面,以龍的形象作為圖案是不勝枚舉的。

與龍的形象有關的著名歷史文物有:天安門華表上的蟠龍;故宮和北海的九龍壁;曲阜孔廟的雲龍石柱;隋代趙州橋上的蟠龍石雕等。

在長沙先後發現的兩幅戰國楚墓帛畫(人物御龍、人物夔鳳),乃是最早表現龍的繪畫作品。馬王堆西漢墓帛畫也相當突出地表現了燭龍、應龍的形象。

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古鏡,多有主題裝飾為綉雲藻龍鳳紋的。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作為中國人要對龍有所了解 - 天天要聞

在錦繡藝術中,宋徽宗趙佶所繪雪江歸棹圖前邊那片包首刻絲龍,配色鮮艷,是龍形中的一件珍品。

這些龍的形象,或造型生動,或氣勢雄偉。有的飄逸迴旋于波濤之上,有的飛揚馳騁於雲海之間,起伏有致,游飛自如。值得注意的是,龍的形象總是雄姿勃勃的。如傳世陳容的畫龍,多作風雲變幻中騰空而起的姿勢。大如孔廟大成殿的盤雲龍石柱,騰躍之勢栩栩如生。小如磁州窯瓶墨繪和剔雕的龍,同樣是雄猛有力的形象。這種飛動姿勢在造型藝術中化為一種抽象而具有獨特審美特徵的線條。

在《詩經》等古代文獻中,有「如翚斯飛」、「作廟翼翼」之類的描寫,我國最早的建築物已具有舒展如翼,四宇飛張的藝術效果。

我們現代人目之為奇蹟的萬里長城,蜿蜒盤旋於群山峻岭之間,狀如一條碩大無比的飛龍,似乎在向永恆的空間綿延。

中國的大屋頂建築本來會造成壓抑沉悶之感,可被屋頂的曲線和向上微翹的飛檐所打破,反而顯得動感輕快。又如,「長橋卧波,狀如游龍」;「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古建築這種強烈的動感無疑來自飛龍之姿的啟迪。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作為中國人要對龍有所了解 - 天天要聞

龍對我國文學作品的影響,最早在原始神話的民間文學創作影響最多。這些遠古神話充滿了類似伏羲、女媧蛇身人首等龍蛇形象,使其具有了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它一直影響着後世文學創作。

屈宋李白郭沫若的詩歌創作;從唐代傳奇《柳毅》、吳承恩的《西遊記》,到魯迅《故事新編》中的《補天》、《理水》等小說創作,龍的身影及其表現沒有因為光陰流逝而消失。

《楚辭》中「人神雜處,寥廓荒忽,怪誕奇異,猛獸眾多」的藝術氛圍和境界,充滿了原始活力和野性,那便是龍鳳文化的直接承續。

風骨開張的李白詩作,又繼承了離騷之風,激響盛唐之音,使中國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達到極峰。

龍的形象和姿態甚至啟發了中國古代作家的藝術思維方式。《文心雕龍》描述的那種由靜到動的構思狀態,就是尋覓靈感和激發奇情幻想,以達到「視通萬里」、「舒展風雲之色」的形象思維境地。

龍在文學藝術中的種種表現,凝凍和折射着民族的藝術風格、審美趣味以及在獨特文化環境中形成的群體心態。它所集中體現的陽剛之美,匯為天真狂放,而經久不息。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作為中國人要對龍有所了解 - 天天要聞

龍的形象所具備的美學價值,最主要的是帶有中國特徵的崇高美,具體地講,是飛動之美。它從爬行於地的蛇,演變為飛翔於天,或游弋于海的飛龍、游龍,它表現出來的那種舒展自如、昂然向上的飛動之美,頗值得欣賞玩味。

屈原「八龍婉婉」、「上下求索」的詩句里,在張旭連寫連筆、迅疾駭人的狂草里,在「秦王破陣舞」急驟強烈的舞步中,和公孫大娘挾風裹電的劍術表演中,都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畫帶有龍飛鳳舞般的舞蹈意味,把形體化為飛動的線條,着重於線條的流動。另外,中國畫不注重從固定角度觀察所繪對象和進行透視,而是如飛龍游翔一般流動着飄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內部節奏,把全部景界組織成一幅氣韻生動的藝術畫面。雕刻也不重視立體性,而注重流動的線條。建築藝術具有體現文化整體深層結構的品質。觀察中國古建築,很容易發現它的一個重要特徵,即「飛動之美」。不但建築內部的裝飾,就是整個建築形象,也力求表現一種動態。中國建築所特有的大弧度飛檐,就是起這種作用的。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作為中國人要對龍有所了解 - 天天要聞

龍蛇初為陽柔的象徵物,《詩經·小雅》所謂「維虺維蛇,女子之祥」。而龍蛇後來成為陽祥之物,和出現了鳳凰是關係的。龍與鳳的結合,緣起於圖騰部落的合併。鳳鳥部族在征戰中為龍蛇部族所敗,結果鳳為龍屬。契為簡狄吞燕卵而生,他在商民族祭祖的頌歌中被稱作「玄王」(玄鳥是鳳的原形),當是鳳鳥的祖先。但在後來的歷史記敘中,這位玄王從首領降為臣屬了。

龍鳳再一次大規模地結合則在商族克夏以後,商自黃河流域東部向西出擊,佔領中原。商滅夏,理應改變夏龍族的旗號,易龍為鳳,但在王室重器上,卻沒有以鳳紋取代龍紋,反而在與強大的諸夏文化融合過程中,鳳成為龍的伴侶。以後雖說龍鳳相提並論,但鳳只能處於附庸地位了。如此,龍為陽,鳳為陰,龍逐漸「男性化」了,鳳則反之。此後,龍的形象日益威嚴,充滿陽剛之氣,並成為力量和權威的象徵。

本來龍鳳形象是人民創造出來的,可在封建統治日益強化中,龍被弄入宮廷,最高統治者以「真龍天子」自居。到清王朝時,龍鳳更被皇室獨霸,從此,老百姓與龍鳳無緣。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作為中國人要對龍有所了解 - 天天要聞

然而,龍鳳依然是中華民族的代表,千百年來,人們舞龍燈,放龍箏,划龍舟,製作以龍鳳為題材的工藝美術品。在民間,還廣泛流傳着「乘龍快婿」、「柳毅傳書」等涉及到龍鳳的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

對於貴族化了的龍鳳,人民群眾是不屑於「攀龍附鳳」的。世俗化的龍和貴族化的龍,代表了被剝削階級和壓迫者,有着鮮明的對立,可謂是列寧關於每個民族都有兩種文化論述的有力證明。

龍鳳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體現,龍在中國政治、文化、社會生活中產生了久遠的影響。龍鳳對塑造、陶冶民族性格發揮着重要作用,其本身濃縮和寄寓了中華民族奮發向上、剛強堅韌的偉大精神。

龍包含着智慧、剛勇的特質。遠古時期的華夏民族英雄,都被賦予龍的外貌。如開天闢地的盤古,創造萬物的伏羲,鍊石補天的女媧,統一中原的黃帝,防洪治水的夏禹,火戰專家祝融等。這些龍形化的英雄,模樣獷悍猛毅,勃勃有生氣,本身就是一種力的禮讚!後來還把老子比作龍,孔子則為鳳,將諸葛亮喻為「卧龍」,龐統則為「鳳雛」。這都是對他們具有的超群不凡的才智、勇氣給予的表彰。

龍的動態、動感激發著中華民族的活力和創造力。龍那種騰飛而起的姿勢和凌雲志上的神情,彷彿聚集着人們的高大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龍為圖騰的時代,人們尊崇它是為了獲得祖先神靈的蔭蔽庇佑。其後隨着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從幼稚的圖騰文化中掙脫出來,又將賦予龍的種種特質作為錘鍊自身的標準。民間的龍舟競賽就是人們在體現健與力的精神。在漢語詞彙中,凡涉及到龍的,也大多是含有這種精神。如「龍騰虎躍」、「生龍活虎」、「猛若蛟龍」等等。

龍寄寓着人定勝天的理想。歷經各種自然災害之苦的人們,從上古洪荒時代,就追求着一種戰勝自然的神奇力量。於是有了應龍助禹治水的傳說,然而這種神靈本不存在,人們祈求神靈的活動並不能阻止災難的發生,而人的能力在社會發展進步中日益加強了。這樣,就敢於擺脫神靈的擺布,又將龍置於人類的對立面,呼喚起降龍擒蛟的英雄來。這期間有杜宇斗惡龍治水,娶龍妹為妻;李冰斗蛟戰江神;二郎鎖孽龍等等這些傳說。這都充分表現了人類抱着戰勝自然災害的信念,和敢於同大自然鬥爭的精神。

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飛躍太空探索宇宙和月亮的夢想。然而,這一夢想在遠古時代人們就有了。乘龍登天的傳說,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古人寬廣博大的宇宙意識和開拓探索精神。

《周易》「繫辭」上云:「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它形象地描述人或靈魂升天的馭載工具是飛龍。女媧「乘雷車,服應龍,……登九天」;《史記·封禪書》中有黃帝乘龍升天的記載。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作為中國人要對龍有所了解 - 天天要聞

龍被賦予種種力量和威嚴的同時,亦被視為可以給人帶來幸福的吉祥物。所謂「龍鳳呈祥」,以龍命名的事物數不勝數。如龍的節日,有「二月二龍抬頭」;龍的地名有龍山縣、龍井縣、龍南縣、龍江縣龍里縣、九龍縣、龍泉縣、龍門縣等;龍戲有《龍鳳配》、《游龍戲鳳》、《龍馬姻緣》、《遇龍封官》、《打龍袍》、《九龍杯》、《鬧龍宮》、《龍鳳閣》等;建築中的龍就更多了,如北京故宮房頂、門窗、天花、樑柱、台階、欄杆上,到處是木刻龍、銅龍、鐵龍、金龍、玉龍、陶龍、琉璃龍、石雕龍、彩繪龍等。

龍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正是因為在其身上較為完整地表現出了我們民族的性格和精神。這種智慧、剛毅、勇敢、充滿活力、創造力和勇於徵服自然,並不斷開拓探索的精神,幾千年來傳承不絕,長盛不衰,成為我們古老民族得以新生的巨大推動力。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