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漏澤園義冢看泉州古代慈善事業

2022年10月02日02:21:16 熱門 1086

從漏澤園義冢看泉州古代慈善事業 - 天天要聞

李玉昆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

從漏澤園義冢看泉州古代慈善事業 - 天天要聞

宋代在各州縣設置的慈善福利機構有居養院、常平倉、惠民藥局、漏澤園等。居養院,收留老弱病殘及貧孤無依之人。常平倉,以官錢糴糧入倉,在水旱災害,百姓無糧時出糶,以救濟貧民。惠民藥局,以官錢充葯市,減十分之二以惠民。漏澤園、義冢,掩埋無主屍骸。民間的慈善事業包括周濟貧窮、造橋修路、修繕寺廟、興修水利、施藥賑饑、修建漏澤園、義冢等。下面就古代泉州漏澤園、義冢,略述管見,以求教於方家。

漏澤園為宋時官設之叢葬地,設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徐度《郤掃編》云:「漏澤園之法,起於宋元豐間。予外祖以朝官為開封府界使者,行宿陳留佛祠,見積骸蔽野,皆貧無以葬者,委骨於此,即具所見聞諸朝,請斥官地數頃以葬之,報可。外祖陳氏,名向,字適中」。(1)明張岱也說:漏澤園「創始於宋元豐間,立為埋葬之所,取澤及枯骨,不使有遺漏之義也。明初,令民間立義冢。天順四年,令郡縣皆置漏澤園」。(2)

義冢,掩埋無主屍骸者。《宋史·理宗紀》:「淳祐四年,命兩淮、京、湖、四川制司,收瘞頻年交兵遺骸,立為義冢」。

漏澤園和義冢為慈善事業,漏澤園取「澤及枯骨,不使有遺漏之義」。漏澤園與義冢同時存在。

01

宋元時期泉州的漏澤園、義冢

宋代泉州漏澤園。晉江漏澤園,乾道元年(1166年)郡守韓仲通。嘉定十二年(1219年)真德秀撤而廣之。紹熙二年(1191年)顏師魯築叢冢於東山永福寺後,守鄧驛復於四門城外增置叢冢。南安縣漏澤園,宋時建於九日山之東。(3)安溪縣漏澤園,宋崇寧中(1102—1106年)「令州縣以常平錢置」。(4)永春縣漏澤園,在興善山,德化縣亦有漏澤園。(5)

宋代泉州義冢。惠安縣義冢,在縣北郊外,嘉定十四年縣丞張豹建,「傳靈安王(張悃)生前在閩南禦寇時,有犧牲的義勇將士飄屍海上,乃集之而合葬於此「。(6)

宋代漏澤園、義冢多為地方官員創建和維修,其經濟來源,《安溪縣誌》記載「以常平錢置「,常平錢即常平倉的錢。

元代泉州漏澤園、義冢,文獻記載很少。《安海志》卷3,《義冢·鳳穴》條云:鳳穴,「在八都龍山寺東坑呷後,本青鎖張博士墓。元時為官山,聽民擇葬,故號博士頂,又號石城墓」。

趙深道,晉江人,樂善好施。至正十四年(1354年),泉州歲歉,「飢殍載道」,深道於中和堂設粥,「令餓者列坐供之」,所活者甚眾。接着泉州又發生瘟疫,「死者相枕藉」。深道「造舟,施輪其下,會眾僧以長繩挽拽,沿街搜索,或遇門閉,輒排以入,舟挽各城門外埋瘞之,日不下數坎。有司以聞於朝,旌表其門曰『義士』」。(7)趙深道造舟用長繩挽拽死屍送到各城門外埋瘞,這應該就是義冢。

元代,在泉州的胡賈於泉州城外東南隅築叢冢,以掩胡賈之遺骸。《諸蕃志》卷上,《志國·大食國》條載:「有番商曰施那幃,大食人也。蹻寓泉南,輕財樂施,有西土氣習,作叢冢於城外之東南隅,以掩胡賈之遺骸」。提舶林之奇《泉州東坂葬番商記》云:「蕃商之墓,建發於其疇之蒲霞辛,而試那圍之力,能以成就封殖之。其地佔泉之城東東坂,既翦薙其草萊,夷鏟其瓦礫,則廣為之窀穸之坎,且覆棟宇,周以垣牆,嚴以扄鑰。俾凡絕海之蕃商,有死於吾地者,舉於是葬焉……試那圍於是舉也,能使其椎髺卉服之伍生而無所憂,死者無所恨矣」。(8)施那圍所作叢冢,屬於義冢性質。

02

明清時期泉州的漏澤園、義冢

明代泉州漏澤園有官員修的,也有里人「舍地」、縣民出私地送官修的。漏澤園建有圍牆,有僧人看守。

據文獻記載,明代泉州漏澤園有晉江縣漏澤園,明洪武初建於仁風門外一里許。嘉靖四年(1525年),「守高越重建,繞以垣牆,命東禪寺僧守之」。(9)南安漏澤園,嘉靖三年知縣顏容瑞建在三都佛跡寺,今仍之。(10)安溪縣漏澤園,「明嘉靖中,令黃懌始設於永安里,縣民黃志道出私地送官,廣六畝,環石砌之。」(11)明嘉靖七年,德化知縣許仁「置漏澤園、養濟院」。(12)

明代的義冢亦多為地方官員建,也有里人買地舍為義山,置義冢。將抗倭死難者之屍骨和瘟疫死亡者埋於義冢。

晉江義冢,在東門外二里許東嶽,萬曆十五年(1587年)知縣李待問捐建,「豁產充為官地聽民埋葬」,邑人琢李待問像祀於鳳山寺左。乾隆十二年(1747年)署縣李元瑞重修,並撰《記》云:「先生為前明進士,治晉邑捐俸畫山立義冢,邑人數百年無髑髏之嘆,拜先生之德也。當時琢石像祀之,迄今道德儼然」。(13)又晉江縣義冢在府東三十七都明教山前,成化八年(1472年),泉州衛指揮鄧銓創建。同安縣義冢,一在縣東榕溪亭,一在縣西赤闌林,成化十九年知縣張遜買隙地創建。(14)

安海義冢曰寨埔,在東城角,成化間里人鄭璞與安姓買地喜舍為義山。(15)

永春縣義冢,明永春知縣周堪賡「置義冢,掩骷骸」。明永春人顏鉅卿「置義冢,以瘞暴骨,邑人咸欽其義。」(16)

明代倭寇入侵中國東南沿海,肆意燒殺搶掠,給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很大的破壞。倭寇在泉州的暴行,造成田野荒蕪,瘟疫流行,屍骸盈野。顧珀之孫應蘭「召役夫舉虆梩竹簟,裹屍一萬六千餘,而髆骨行髑髏且以萬具,別男女而丘之。郡城村落在在而有,而為之志曰」。(17)顧應蘭將在抗倭中死難者和瘟疫死亡的屍骸別男女而丘之,這也屬於義冢。

倭寇在泉州橫行霸道,激起全民的義憤,有的民眾英勇犧牲,人們敬佩他們的義舉,將死難者合葬。嘉靖三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倭寇入侵城東琯頭一帶,附近村民奮起反抗,幾乎全殲入侵之敵,數以百計村民英勇犧牲,人們將死難者合葬一起,並築十班公媽廟奉祀眾英烈。每逢農曆八月二十八日,城東舉行「祭十班」民俗活動,「慎終追遠」,緬懷英烈。(18)同年,倭寇入侵晉江,在新店、畲店遭到守將季將軍奮勇抵抗,後季將軍等將士全部壯烈犧牲,拋屍野外,村民自發掩埋屍體,祭奠亡靈,集資建季將軍宮,奉祀季將軍及陣亡將士。(19)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初二日,倭寇侵犯崇武所,千戶錢儲,百戶王鐵率軍民御倭,血戰累日,力盡矢竭,「城陷身亡,填屍遍野」。迨寇退民復,就北關後湖路石盤下開築壙十一窀,盡收骷髏而埋之。但忠魂鬱積,義魄無依,往往天陰為厲。都指揮公哀而憐之,故設此焉。」(20)

清代義冢的數量更多,據《晉江縣誌》記載,晉江縣義冢有乾隆十二年(1747年)署晉江縣李元瑞重修東嶽義冢。康熙二十九年(1696年)福建陸路提督張雲翼捐建義冢一所,自撰《記》云:「窮而無告,死當安土;旅魂飄泊,尤所心惻,因捐俸購民地五畝,以為義冢。凡屬孤貧無依,及流離客櫬,即聽瘞埋。其餘不許混葬,並不許視為閑地侵沒界限。特垂示於石。時康熙二十九年仲冬,一等侯管福建陸路提督事閩中張雲翼記」。鳳山寺左蘇厝埔義冢,雍正六年(1728年)知縣蘇本潔捐建,自撰《記》云:「六年正月,潔將以代去,是不可以言之而不能行也。乃捐貲置地於東嶽之麓。計產七畝,樹石為界。度其中可容廣柳之車六百有餘;聽貧民之不能買地者葬焉。恐其爭也,為之勒誡於石……開壙下棺,勿侵舊瘞。相讓一尺,彼此依庇。所葬何人,報名詳記」。岳口唐厝埔義冢一所,雍正七年,知縣唐孝本捐建,自撰《記》云:「本縣甫蒞斯邑,目睹地近城郭,便於速埋,捐俸購之,使貧民毋致停葬,生者有賴,死者得安,亦佐陽理陰之微意耳。雍正七年八月知晉江縣事唐孝本立」。

乾隆十八年,泉州大疫,二十三年瘟疫復熾,延及二十四年,「窮民殯葬無資」,知縣王勲捐俸始建象坑山冢地8所,先農壇後冢地1所、岳口冢地2所,共11所。諭勸紳衿商士捐貲購地,「大施棺木並給墳碑,聽民埋葬。又將漏澤園遺址,起蓋店屋7座,後樓5座,招賃收稅,永充塚山祭葺之資,有董事數人輪流管掌」。又東門外象坑鄉岩溝園8坵,東山邊園17坵,南門外獅山尾園一坵,北門外花園頭鄉山並園大小25坵,嘉慶十八年(1813年)守郭正誼捐建,於東門外彌勒亭李公祠邊,總勒冢地丈尺禁約。

安平義冢5所:鳳穴、鯉魚穴、寨埔東城角、崎岑、北門埔。溜澳鄉石埕墘義冢,乾隆三十四年,里人陳元燦建。龜湖鄉義冢,乾隆間鋪錦鄉鄉賓黃汝濤再購地一畝,附舊冢地旁充葬。(21)

《泉郡施棺修冢善行碑記》載:乾隆十八年「疫氣盛行,窮者殯殮無資,暴露盈野」。泉州元妙觀董事沈俊華等「倡治喪車設廠。該觀制施喪車三千三百五十餘具,輸捐各數勒垂觀內。戊寅荐饑,復倡捐賑給。自寅春訖辰冬閱三寒暑,計施喪車三千二百七十餘具,並捐義墳鐫碑瘞埋,續奉檄飭修埋郊外暴骨,華等僉請捐備灰工逐處葺掩。己卯庚辰兩載,又修埋岳山等處棺罐三千五百七十九首,仍葺廢墳七千四百有奇,創建義冢,賃息充祭。越辛巳壬午,復修埋東北內外城邊河崖各處棺罐廢墳一萬三千有奇,統需金七百三十餘萬,子繼父,弟贊兄,相承不替」。「旌獎癸未秋,又據俊華之子沈廷棟等循例請辦。訖今復據葺掩新水城邊墳骸二千九百九十八首,又修理滿州山及義冢埔兵骸罐一千一百三十八首,廢墳三千三百二十四首。另修東禪寺暴露屍棺,並台運故丁籠骸共三百二十首,仍施喪車三百三十八具,業經詳明」。(22)

台運故丁籠骸320首。清代福州、福寧、泉州、漳州民多地少,協濟猶不足。而台灣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宜於種植水稻,經泉漳粵三地民人開墾,糧食有餘,賦其谷曰「正供」,備內地兵糈。以台灣額徵供粟內撥運,謂之「兵米」,後又增加戍台兵眷米穀每年85297石,閏年89595石。商船赴台貿易者,照梁頭分船之大小,配運內地各廳縣兵米穀。台運港口,初期集中廈門,後增加泉州蚶江。在台運中有人去世,共骸裝在竹籠里,元妙觀董事沈俊華之子廷棟在修葺義冢、廢墳時也修東禪寺暴露屍棺和台運故丁籠骸。

據碑文記載,捐資者非常廣泛,包括元妙觀董事、商邦、僧尼和社會低層婦女等,捐款數從一千多兩到幾十文不等,有的捐冢地、棺帽、鞋、衣褲帽等。他們根據自己的財力,為社會公益事業盡了一份心力。

捐資者中包括元妙觀董事沈俊華、黃奕謀、施肇鈞、王世科暨侄聯魁、陳隆祺、徐吉卿、陳允魁、陳廷珪、曹廷芬暨男殿棟、王元尚、王世道、張貴、許志博暨男文汪、陳僎、張廷京、李君烈、陳思聯、董忠岳、沈廷棟、李壁、陳士龍、陳嘉謨、陳士器、張士華、蔡世寬、陳士郁、魯惟勤共捐3757兩。商邦捐款的有:安溪邦李榮捐34大員,永德邦姜錫祖捐34大員,南安邦翁泰原捐31大員,裕記黃春卿觀捐5大員,廣誠號、鼎豐號、裕豊號、裕源店、泉豊行、永泰典鋪、法石鹽館、溥源行、泰記行、益巽行各捐2大員,廣源行、和源行、勝寶行、陞源號、長茂號、萬成號、恆源行、澹永號,各捐1大員,庄元記、史茂記、茂利行、裕源號、豊源號、德榮行,各捐1中員等。僧興宗捐10大員,尼姑捐16文。還有陳黃氏、陳蔡氏、沈陳氏、陳楊氏、呂陳氏等捐600文、500文、60文、20文不等。

除了捐錢外,庄越觀捐象坑冢地一丘,孫亮捐七里庵孫厝山冢地一片,孫存善捐隨施丐棺真銀五十三萬,鄧會觀捐棺衣帽鞋各四付,傅法觀捐棺帽五十頂鞋五十雙,吳思觀捐棺帽十頂鞋十雙,黃吳氏捐棺鞋十雙等。

關於喪車,或云為送葬者坐的車。《周禮·春官·巾車》:「王之喪車五乘……及墓,嘑啟關陳車。」孫詒讓正義:「喪車,生人所乘。」《禮記·雜記上》:「端衰、喪車皆無等。」孔穎達疏:「喪車者。孝子所乘車也。」或云為運載靈柩的車子。《穆天子傳》卷六:「天子乃周 姑繇之水,以圜喪車。」《南史·后妃傳上·殷淑儀》:「上自於南掖門臨,過喪車,悲不自勝,左右莫不掩泣。」唐韓愈《祭董相公文》:「今公之歸,公在喪車。」

元妙觀董事及民眾捐資施喪車6858餘具,喪車當系運載靈柩的車子。

從乾隆十八年至二十八年(1753—1763年)沈俊華沈廷棟父子元妙觀董事22人及其他民眾捐資施喪車6858餘具,修葺廢墳26722首,修理棺罐4717首,修台運故丁籠骸320首等。

晉江深滬南北赤埕義冢「由來久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滂沱之後,墳丘傾塌。鄉中諸君觸目心傷,倡議修築,捐資樂助,趨事赴功。復慮墳塋累累,積久重疊,爰是新建冢地,充厥葬所」。乾隆四十八年,義冢「窄狹堪嘆……公議倡佈,一舉遂成。計捐花銀千員,再捐璞石山,地頗寬平,產收原庄。第恐世遠傾圮,即興工填補溝隙」。(23)

同治十二年至光緒元年(1873—1875年),泉州觀察林維源,龍溪人,庄正,晉江人,「勼工飾材,廣為封繕。經始西山,而下輦,而迎春門外諸墩,而東北至賜恩山下,又北至清源山下,南迤西至雙坑、前店,逮七城之根。若內若外,濠之岸,途之陲,工人告藏,總其墳籍蓋二萬數千有奇。飾故扦新,必究必實。由是,曩之傾空竁窆、暴露而莫恤者,今且夅如矣,宰如矣,墳如矣。」

林維源、庄正修理西山、下輦、迎春門外、賜恩山下、清源山下、雙坑、前店及七城根墳墓二萬餘,其中有的系義冢。

南安縣義冢。白馬墳、九十人墓、宋園義冢、東山頭義冢、麒麟山義冢、教場義冢、潘山義冢等。(24)陳棨仁《南安錦溪諸山修築義冢記》云:「南安埌甸褊窄,窮檐氓隸弗克有私域,華離磽确之處,若錦溪,若馬坪,若佛跡,若錦屏,若石角、後茂、靈秀、鵬溪、大小潘諸山叢欑,浮瘞鬱郁然,累累焉」。「此樂善好義之君子所為勤勤懇懇,掩掩覆之,而弗思其暴露也」。從光緒二十二至二十四年(1896—1898年)「凡修築一萬一千二百餘冢,縻白金一千六百零兩」。(25)這些樂善好義之君子中有吳克承,字毅庵,錦溪人,「光緒丙申,督修錦溪諸山義冢萬餘首,朝出暮歸,以勤以慎」。(26)

泉州鄉紳或捐置義冢;或買地為義冢;或捐地為義冢;或捐地以廣義冢,或修義冢。

德化陳義熾,好義,捐置義冢,鄉人德之。(27)晉江陳明陞,「死則為治喪,買洪尾埔、後林埔曠地為義冢,以聽貧者之葬」。晉江曾廷標「捐西坤產地數頃以為義冢,鄉人賴之」。(28)安海顏思敬「自捐園地並倡捐購買山地數十畝,以廣義冢」。(29)南安吳冠世,獨力修建「九日山廢冢萬餘」。吳扶淑「嘗買靴山以修義冢,施棺木以給貧窮」。張澤肅「修本族大小宗祠及各處義冢,不能殫述。郡中稱曰『張善人』」。(30)

修建漏澤園、義冢是善舉,佛教、道教等信徒積极參与修建與管理。

許多義冢築於寺院附近,以便僧侶參與管理。宋紹熙二年(1191年),顏師魯築叢冢於東山永福寺後。安海鳳穴義冢,在龍山寺東坑呷後。南安縣漏澤園,明嘉靖三年(1524年)知縣顏容瑞建在三都佛跡寺。晉江漏澤園,嘉靖四年重建,「命東禪寺僧守之」。

僧伽積极參与修建漏澤園。至正十四年(1354年),泉州歲歉,又發生瘟疫,「死者相藉」,趙深道造有輪之舟,與眾僧以長繩挽拽,送至各城門外埋瘞之。明東禪寺僧法果,在清明節前後,率其徒,沿途拾露骸葬漏澤園。郡守熊尚初匾曰「義僧」。乾隆十八至二十八年(1753—1763年)泉州元妙觀董事沈俊華及商紳等眾治喪車修廢墳,其中也有僧人、尼姑捐錢。

03

海外華僑義冢

隨着泉州人出國,修建義冢的優良傳統也傳播到東南亞一帶。旅居馬來西亞檳榔嶼的華僑,咸豐年間(1851—1874年)創建波池滑義冢,因「規畫未周」,至光緒年間」荒蕪遽甚,於是募資修葺,蠲吉興工,拾其殘骸,無使暴露;芟其灌卉,無使蟠根。除舊亭之積穢,會葬可憩賓朋;化仄徑為康莊,祭掃盡容車馬。擇人守冢,器皿俱全。編籬為垣,牛羊勿踐。駕雙橋以通流水,春潮無泛濫之憂;植佳木以廣濃蔭,夏晹有招涼之快。凡茲締構,具見周詳。復有羨餘,留為工款」。(31)馬來西亞檳榔嶼福建全省公冢,光緒十三年至十六年(1887—1890年)重修,用銀萬六千兩,李丕耀倡捐。修完後編籬笆為垣,駕雙橋以通流水,值佳木以廣濃蔭,修道路以容祭掃車馬。除舊亭之積穢,可憩賓朋,擇人守冢,器皿俱全。拾殘骸,無使暴露。

泉州華僑參與修建的華僑義冢還有,馬來西亞霹靂福建公會,創立於1893年,初意為建旅冢,以方便安葬華僑。1897年再成立福建會館。會館所屬福建義山(義冢),王世昭題聯「往古今來,一場夢幻;清風明月,到處江山」。檳城聯合福建公冢,始建於1805年,周漫沙題聯「靈秀擁青山,低徊芳春萋萋,長掩炎荒客夢;安和縈紫府,遠矚祥雲靄靄,來招冷閣歸魂」。菲律賓華僑義山,位於馬尼拉市和加洛干市交界處,面積51萬多平方米,有火葬場、功德堂、安聖堂等建築物,圍牆邊造壁槨3萬多穴,以收藏遺骨。王麟閣題聯「黃土遍青山,異地孤魂稱得所;紅顏變白骨,他年我輩孰能逃。」胡漢民題聯「不歸故鄉,斯地安神當有闕;共扶義舉,及時致禮幸無遺」。泰國各地有供土葬華僑的義山,春府晚縣萬佛壽山聯云:「萬佛布慈雲,接引英靈歸極樂;壽山饒勝概,平疇綠野有洞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許多華工死於法國,目前在法國有32個公墓葬有華工,最大的為諾漢爾勒公墓,葬有9900多人。此墓建於近代,時任中國駐英國公使施肇基前往吊念,題聯雲「我欲多植松楸,生長遠為;是亦同庚袍澤,勛勞宜媲」。(32)

04

義冢的規制與管理

清代泉州義冢的規制是義冢有一定範圍,樹碑為記。立碑的目的一是刊刻冢地的尺寸、範圍以及禁約,二是「俾往來感推而廣之,以為後之倡雲。」規定不許將義冢視為閑地,侵沒界限。入葬義冢者為孤貧無依及流離客櫬,其餘不許混葬。開壙下棺,勿侵舊瘞。相讓一尺,彼此依庇。「所葬何人,報名詳記」。而且還有墳碑,晉江知縣王勲捐俸建義冢11所,諭勸紳商捐資購地,「大施棺木並給墳碑」。

義冢祭祀、修葺之經費有立戶征糧,賃息充祭。晉江深滬南北赤埕義冢,「立戶征糧,經碑記事」。元妙觀董事沈俊華等,「創義冢,憑息充祭」。晉江知縣王勲將漏澤園遺址起蓋店屋7座,後樓5座,招賃收租,充冢山祭祀修葺之資,有董事數人輪流掌管。

05

蟳埔「小矮人墓」應是義冢

幾年前,有關泉州東海蟳埔「小矮人墓」的討論非常熱烈,中央電視台、湖南衛視電視台等,專程到泉州實地考察,訪問有關專家學者和當地居民。關於「小矮人墓」的性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這之前,泉州文史界老前輩陳泗東先生《泉州喪葬風俗記聞》(《幸園筆耕錄》,鷺江出版社2003年版)、庄為璣先生《海上集》,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王洪濤先生《晚蠶集》,華星出版社1993年版、傅金星先生《泉山采璞》、《續泉山采璞》,泉州市鯉城區方誌委編1992年、2001年版、陳垂成先生主編《泉州習俗》,《喪葬祭祀及宗族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今人劉浩然先生《閩南僑鄉風情錄》第二章《喪葬之俗》,香港閩南人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陳桂炳先生《泉州民間風俗》第五章第二節《喪葬禮俗》,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版等,均無提及蟳埔「小矮人墓」。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在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專門到東海進行考古調查,編輯出版調查報告《泉州海外交通史料彙編》(1959—1964年)、《泉州海外交通史跡調查資料·泉州東海專輯》(1978年),也沒有論及蟳埔「小矮人墓」。近二十年來,舉行多次有關東海、蟳埔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出版泉州老子研究會編;《眾妙之門——東海法石歷史與文化研究專輯》(2000年)、泉州老子研究會、泉州市豐澤區文體旅遊局編:《眾妙之門——海上絲綢之路與蟳埔民俗文化研究專輯》(2004年)、陳水德、溫太平:《東海文化之光》,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版,也沒有提及蟳埔「小矮人墓」。這可能與「小矮人墓」的「皇金」尚未大量出土有關,或許是疏忽所致。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於2010年10月至2011年到蟳埔調查、清理「小矮人」墓,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專家對搜集到的骨骸進行鑒定,以探秘「小矮人」,還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展覽。其結束語云:

蟳埔「小矮人」的傳說,其實是早先的村民在「拾骨」進行二次葬時,可能混入一些其他哺乳類動物的骨頭。而後人在遷移這些皇金罐時,看到罐裏面既有人類的骨骸,又有較小的骨骸,覺得不可思議,便將這些小的骨骸誤認為是「小矮人」的骨頭,並且以訛傳訛,最終變成蟳埔海邊埋葬着「小矮人」的傳說。它實際上就是沿海地區「埋葬好兄弟(陰公)」信俗以及拾骨風俗的一種表現,這裏面隱含着純樸的人文關懷,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

明清時期,泉州在發生水旱災害、瘟疫和抗倭戰爭中,許多人「殯葬無資」,地方官員、紳士、商人等創建義建冢,以掩埋遺骸。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晉江知縣李待問建泉州東嶽義冢,成化八年(1472年)泉州衛指揮鄧銓建明教山前義冢,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福建陸路提督張雲翼建義冢一所,雍正六年(1728年)晉江知縣蘇本潔建蘇厝埔義冢,雍正七年,晉江知縣唐孝本建岳口唐厝埔義冢,乾隆十八至二十四年(1753—1759年),晉江知縣王勲建象坑山、先農壇後、岳口等八所義冢。《收葬浮瘞暴骨碑記》載,從西山、下輦、迎春門外諸墩、賜恩山下,清源山下,南至雙坑、前店,逮七城之根,都有浮瘞暴骨,林維源,庄正廣為封繕。乾隆十八至二十八年,元妙觀董事沈俊華等修埋東嶽山墳,創建義冢,又修埋東北內外城邊河崖各處棺罐廢墳,新水城邊墳骸,滿州山義冢、骸罐,廢墳等。可見泉州的義冢、廢墳、骸罐分佈之廣,數量很多。

蟳埔鷓鴣山的「小矮人墓」為義冢遺址是可能的。「小矮人」墓的皇金為什麼比一般的皇金小?為什麼會混葬有動物的骨頭等,尚等進一步研究。


注釋:

(1)《辭海》,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785頁。

(2)張岱:《夜航船》,卷2,《地理部·古迹》。

(3)乾隆《泉州府志》卷33,《卹政》。

(4)乾隆《安溪縣誌》卷1,《城署》。

(5)乾隆《永春州志》卷18,《公署附卹政》。

(6)惠安縣文化局編:《惠安縣文物志》第33頁。

(7)黃仲昭:《八閩通志》卷67,《人物·孝友》。

(8)林之奇《拙齋文集》卷15。

(9)道光《晉江縣誌》卷68,《冢墓誌》。

(10)乾隆《泉州府志》卷33,《卹政》。

(11)乾隆《安溪縣誌》卷1,《城署》。

(12)乾隆《永春州志》卷23,《名宦》。

(13)道光《晉江縣誌》卷68,《冢墓誌》。

(14)黃仲昭:《八閩通志》卷61,《卹政》。

(15)《安海志》卷3,《義冢》。

(16)乾隆《永春州志》卷23《名宦》;卷26,《孝義》。

(17)何喬遠:《閩書》卷127,《英舊志·韋布·顧應蘭傳》

(18)龔萬全主編:《泉州城東祭十班習俗》,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19)陳巍主編:《江南人文摭譚》,香港中國新聞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頁。

(20)《崇武所城記》,《碑記》。

(21)道光《晉江縣誌》卷68,《冢墓誌》。

(22)吳喬生、林德民、林勝利編:《泉州古城歷代碑文錄》,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136頁。

(23)《捐修南北赤埕暨新建義冢碑記》、《新建璞石山義塚碑記》,鄭振滿、丁荷生編纂《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泉州府分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頁;304頁。《收葬浮瘞暴骨碑記》同上書第419頁。

(24)民國《南安縣誌》卷6,《營建志》。

(25)陳國仕輯:《豐州集稿》卷9《記》。

(26)民國《南安縣誌》卷34,《人物誌·義行》。

(27)乾隆《永春州志》卷34,《人物·孝義》。

(28)道光《晉江縣誌》卷53,《人物誌·篤行》。

(29)《安海志》卷9,《樂善》。

(30)民國《南安縣誌》卷34,《人物誌·義行》。

(31)陳懷陔:《光緒十六年歲庚寅英國檳榔嶼波池滑重修福建全省公冢序》,《豐州集稿》卷7,《序》。

(32)陳方圓:《海外楹聯集錦》,香港閩南人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版。

從漏澤園義冢看泉州古代慈善事業 - 天天要聞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