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台比武」一向是銀幕故事的熱門題材,不論是華語電影的比試武功,還是歐美的拳擊比賽,類似的故事長拍長有。不過筆者記憶中最富戲劇性的擂台比武並非虛構的電影故事,而是真實生活中的拳王阿里和日本摔角手豬木馬場的擂台賽,兩種不同的格鬥技在擂台上沒有擦出火花,而是近乎鬧劇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幾十年過去,異種格鬥技的較量不再是娛樂鬧劇,而是職業化的正式比賽。比武的擂台也變成鐵籠,所謂的「入鐵籠」就是上擂台的意思。
電影《格鬥吧》其實是一個成長的故事。住在孤兒院的兩兄弟哥哥「招積」和弟弟「電兔」,被院工雷Sir領養但淪落街頭,三人只好投靠雷師母,住進她的拳館。長大後,招積參加大小比賽,打出多場不敗的紀錄,目標是參加職業的異種格鬥技(MMA)比賽。而電兔則無心向學,熱衷參加地下拳賽,做其網絡「爛仔交王」。兩兄弟因地下拳賽而反目,直至哥哥成功進入職業賽,但在第一次入鐵籠就被人在二十秒內擊倒,為了守護成長的拳館,弟弟被迫代替哥哥出賽。他依靠的除了苦練,還有天賦的打架第六感,所謂「精確勝於能力、時機超越速度」……
靈感源自真實拳手
這部電影的創作靈感是受真實生活中的某拳手啟發,其人甚至在戲中現身,但兩兄弟成長故事和寫實相距萬里,無論是童年時孤兒院的生活(連住所都沒有的院工可以領養兩個小孩?),還是模仿《洛奇》、《激戰》等古今擂台經典的設定,低層小人物(兩兄弟一個做運輸,另一個是速遞員)業餘訓練挑戰對手的專業團隊,都是八九十年代港產片那種單薄,甚至連幾個主要人物都沒有花什麼鏡頭去刻畫。
這部電影精心經營的是格鬥本身。由男女主角馬志威、林耀聲、楊柳青,操練出一身肌肉(雖然和《激戰》中張家輝的鋼條身形還有段距離),到比賽前各種各樣的準備,永恆的減磅問題,減磅失敗又要怎樣最後一刻靠「脫水」過關?而據說為人老實的招積,在對手和傳媒面前如何自信爆棚,也是作為比賽的一部分。比賽雙方客客氣氣也就難以吸引觀眾,所以由阿里以降,「牙擦」的拳王所在多有。至於職業摔角比賽,選手各自扮演好人、壞人的角色也是常態。而電兔則在比賽中不忘娛樂網上的粉絲……總之,編導很努力呈現格鬥比賽「娛樂」的一面,而不單單是如何在場上擊倒對手。
動作場面交足功課
但《格鬥吧》依然是一部着重技擊的電影。除了兩兄弟自幼練習的西洋拳外,電影其實更加着意呈現巴西柔術這門格鬥技,一方面除了用拳腳擊倒對手外,用柔術鎖死、鉸斷對手也是比賽取勝的方法,是重頭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男女主角把柔術招數放在口邊,成為兩口子調笑的素材,甚至到了最後要在主線劇情之外,加多一場戲讓女主角展示柔術的功架,讓整部電影看起來就像是巴西柔術的置入廣告一樣。這樣的處理,讓人想起當年張徹的電影,會在片頭來一段和劇情完全無關的拳術表演一般。
除了巴西柔術,以至整個異種格鬥技,包括日本的「修斗」等比賽的置入廣告,這部電影其實更讓人憶起傳統港產片的做派,故事可能情景與細節有很多不通疏漏的地方,但動作場面交到功課,也捕捉到一些草根的生活態度(對煙酒的來者不拒,而非清教徒式斯巴達訓練)。在近年新晉導演出品努力刻畫弱勢,有話要說的電影,以及那些小確幸文青愛情小品中間,陳翊恆導演的《格鬥吧》以動作主導,但求過癮的態度,看起來別有一番趣味。